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8章差点栽在孟子手上
暑假回来考核,语文老师为了看我们有没有复习孟子,叫我们当堂写一篇孟子杂文。 我写啊写啊,终于写完了,这次不会再得低分吧。正所谓:否极泰来。风水总会转到我这里来的。 当要拿上去交的时候,听同学说我们的语文老师贼喜欢孟子。又完了,我的文章里,我把孟子骂的体无完肤。我就是毁坏了老师心目中伟大的偶像,这回肯定会像别人骂张纪中强奸名著那样批评我。 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该来的总是会来的,不该来的也都冲着我来了。 第二天,我被叫到办公室了,接受一个人批斗会。老师很生气的说:“不想再说你了,你去处理卫生间,为学校做点贡献吧。这应该不是变相体罚吧。” “当然不是,老师也是为我好嘛。我能接受的。” “理解就好。” “不过老师要打扫男卫生间还是女卫生间呢?” “随你便了,可以了。” “老师,我还想问一下,上次期末考我的作文也是你改的吧。” “没错,写得是不错,不过少儿不宜。” “可您是老人家啊,虽然说您的青春期过了,但你应该能体会到啊。” “不跟你说了,一来就没完没了。” 出去时碰见了佳玲,她关心地问道:“又受罚了,我可以帮你吗?” “这回恐怕是帮不上了,老师叫我去扫厕所。” “老师怎么能这样呢?” “没关系的,我自有对策,我决定去扫女卫生间,看他怎么检查。” “真拿你没办法。”她微笑着说。 于是我顺利地又度过了一个难关。 附:我的那篇文章: 孟子,枉为圣人 孟子在我国的历史上,绝对算得上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孟子生在战国时期,大致是在公元前372年,但孟子成为“亚圣”却是在中唐。而与孔夫子平起平坐,则是在宋代以后,由此可见,在中唐之前,孟子并没什么地位,估计当时人们也只是把他当作普通人。只是不知道后面怎么搞得,人人都认为他是“亚圣”。从历史角度看,应该还是炒作,(可见我国炒作历史之悠久)导致之后人云亦云。 其实,孟子这老头并不能称为“圣”。(孟子成圣,是在死后一千多年被人们所认同的) 本人以辨证唯物的角度来评价一下传说中的孟子。 其一:梁惠王曾问孟子:“您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听后回答道:“大王你有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其实,只要仁义就够了。”(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次话从政治的角度看,已经全错了。相信读过高中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国家的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础,而孟子却只有仁义罢了。试想一国之君不为国家的利益担忧,那能是称职的吗?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尚且如此,何况那是个战乱的年代。 其二:孟子为人很狂,没有丝毫的古人所说的谦虚。孟子的狂,给人一种自负的感觉。例如:孟子曾经讲过这两句话:1王若用于,则岂徒齐安民,天下之民举安。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只有他才能让天下太平。想想,如果孟子真的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他游说了那么多诸侯,啥就没人发现呢? 其三:孟子没有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心。孟子曾有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为我,是无君也;墨兼爱,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邪说暴行于天下。(次话之意就是说:杨子,墨子的主张是一种邪说,迷惑天下百姓。)诸子百家争鸣于天下,孟子若为圣,应该有巨大的包容性,兼容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恶意攻击。而且孟子的兼爱之说比孟子的仁有先进之处。孟子的仁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得轻重厚薄。此乃民主+平等,何来邪恶之说呢? 其四:孟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对齐宣王时,孟子曰:“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我只是听说武王杀了一夫商纣,没听说弑君啊!)而在对公都子曰:武王伐纣。伐淹三年其君,此话又以君称纣王。何况纣王本身就是君,武王事实就是臣。可见前句有强词夺理之谦。 总而言之,孟子是个很迂腐的普通人而已,而自己的那一套东西,已是早已落后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理论,而且还讲的那么津津有味。试想,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各国诸侯相互征伐,哪郭不希望通过整军经武,变法改革,以期富国强兵呢?哪里能对孟子的这套理论感兴趣呢?可以再试想,如果哪个国君真的按照孟子的说法去实施,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在孟子《滕文公》下中,万章问道:“宋是小国,如今想推行仁政,但齐楚两大国却因此厌恶而想出兵打宋国,怎么办呢?”孟子在举了一大推的例子后,方才给出他的答案:“不实行仁政便罢,如果实行仁政,天下人都会抬起头来盼望并要拥护他做国君,齐、楚纵然强大,又有什么可怕呢?”这样的回答,实在令人难以心服。(你孟子不怕,人家怕啊) 孟子真的太过于一般了,而且错误百出,讲起话来又比唐三藏还啰唆。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孟子过之多,称圣何以服人?其亦为凡人也。 也许我的这位老师就是这样,喜欢门上的猫眼里看人——把人看圆了。 虽说,语文老师做了很多“对不起”我的事,但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人就算扯平了。 其实,说真的,还是挺喜欢他老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