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前言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语出《道德经》)。 在浩如烟海的我国古史料中,记载有这样的一位君王,他克俭律己,一生简朴,在位二十余载未添置一件新衣裳;他仁慈宽厚,爱惜黎民,他废除了很多的酷刑;他注重农业,心系农民,他是第一个废除农业税的人。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汉文帝刘恒。 刘恒生于公元前二百零三年,卒于公元前一百五十七年,享年四十六岁,在位二十三年。 刘恒的母亲薄氏是刘邦的一个普通的妃子,她信奉黄老,喜欢清净恬淡;她为人低调,远离后宫纷争。她是后宫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能躲开吕雉迫害的人之一。 刘恒深受母亲的影响,也很推崇黄老学说。 我们在刘恒执政期间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一系列治国政策几乎都有老子的《道德经》的影子。 比如说,老子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反对“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警告当权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等等。 老子的这些理论被刘恒创造性地用到了具体的治国实践之中,他上任伊始就免除了地方上的进贡,废除了连坐令,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取消了肉刑,然后又制定了赈贫穷养孤老的具体政策。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亲自率领后宫在皇家花园里种蔬菜种庄稼自给自足。他轻徭薄赋,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免除了农业税,……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俭朴节约,严于律己;反对厚葬、释放宫女等等均体现了他仁爱、宽厚和以国家、百姓的安宁为重的高尚的道德风范。 说起“文景之治”来,也许大家都知道,但是那里面的具体内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笔者认为,若把“文景之治”当做一个时期来形容,那是可以的。若是把文、景并列那是不妥的,因为景帝只是继承延续了文帝的政策,至于说到他的品行能力和作为,那他是远远不能和文帝相提并论的。 司马迁是这样评价刘恒的,“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语出《史记》)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是这样评价他的,“三代(夏商周)以后未有也。”“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行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语出《二十四史》) 时光转瞬间已到了公元后二十一世纪,现在的社会已同过去大不一样了。在科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不再为衣食发愁了,老百姓的负担似乎也没有过去那么重了。但是,我们就不需要呼唤汉文帝了吗?看到当今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都在那里极力地宣扬那些并不很圣明甚至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君王,笔者的心中就感到愤愤的不平。 为什么不大力地宣扬文帝刘恒呢?笔者为历史感到不平,为刘恒感到不平。 这就是笔者创作本书的初衷。 由于笔者的学识水平和文笔修炼极为有限,书中的错误一定很多很多,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更渴望得到汉史专家和道家文化研究者的大力斧正。 正车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