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编后记
本书的主要参考书目有《史记》、《汉书》、《二十五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十四史(当代出版社)》、《前汉通俗演义(蔡东藩)》、《中国文学史(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中国度量衡史(吴承洛)》、《老子》、《墨子》、《诗经》、《淮南子》、《尚书》、《古文观止》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风景名胜杂志》等等。书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重要文献均来自于上述书目。 笔者以为,刘恒一生主要追求的其实就是四个字,“富民强国”,他身边的那些仁人志士如贾山、贾谊、晁错等人其实也是围绕着这四个字做文章的,不过他们一般都是在具体问题上建言献策的。至于刘恒的总的治国方略以及他的主要政治、经济思想则完全是来源于老子的那部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的《道德经》。 当代的许多有识之士对于《道德经》也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历代皇帝如果都信奉老子,中国就更强大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在一次国会的施政演说中曾引用过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美国人懂得“政策的延续性”对治理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更懂得无为而治的伟大意义。对于这个国家来说,你敌视他们也好,羡慕他们也好,嫉妒他们也好,他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这却是毋庸质疑的事实。 西汉前期,尤其是刘恒和刘启执政的这段时期,史学家们称之为“文景之治”。这期间,老子的学说被奉为了经典,朝廷上下无不推崇《道德经》。推崇的结果自然换来了百姓富足、国家强盛,换来了西汉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最富裕的时期。 据《汉书》记载,当时是“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国库的钱太多了,多得花不完,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朽断了;粮食多的吃不了都腐烂了;牲畜多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田野遍地成群。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富裕到何种程度?综观整个中国历史,很难有人能把国家治理到这个地步。 最近这些年来的出土文物也可以为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提供旁证。 一九七二年在长沙地区发现了汉朝的一座古墓,人称“马王堆汉墓”,据考古专家鉴定,这座古墓的主人乃是西汉前期即刘恒、刘启时期的人。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绢、纱、绮、锦、刺绣和麻布等多种丝麻织品,从这些精美绝伦的绣织有人物、动物、花草、云纹等的丝麻织品上,让我们见证并领略了当时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纺织工艺。《史记》中说的“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颇有桑麻之业”,燕代之地,善“田畜而事蚕”,越、楚之地,“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此得到了证实。 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数百件的漆器,这些漆器主要是一些食器、沐器、酒器和其它装饰性的器皿。这些制作精美的漆器反映了当时漆器制造业的发达,也证实了《史记》中说的那些诸如“千亩桑麻”、“千亩萩”、“千亩漆”等的真实。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是司马迁描绘的当时的社会经济现状,也许可以这样说,西方所谓的“无为而治”的自由经济,我们中国的刘恒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始成功地尝试了。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于是,便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采矿业、铸造业,最先进的农机具,以及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天然气的开采使用(四川自贡的天然气煮盐工艺)。 治世若此,欲毋显,得乎? 正车 二零零八年四月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