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21章别让鱼得水后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所在的城市——X市,每隔两年便要举行一次评选X小姐的活动。市民们很直白,说这其实就是“选美”。每一届“选美”,参加竞选的人都非常踊跃。我有机会观看了第一届“选美”活动的最后决赛,目睹了佳丽们的才艺展示和对她们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的考评。那一届的冠军夺得者,是一所大学二年级的在校学生。这位冠军小姐,不但才艺出众,而且美貌惊人,气质特好。没有人怀疑,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大学生的未来,将会铺满鲜花,灿烂无比。 观看了那场决赛后不久,我便去了沿海某城市,并在那儿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回到X市后,有一回与朋友们聊天,偶然间想起了那位夺得“选美”冠军的大学生。 “她应该毕业参加工作了吧,她去了哪里?”我问她的去向。 “她呀?被学校开除了!”朋友说。 “什么事?”我大为惊讶。 “她念大三的时候,做了一个大公司老板的二奶。她与老板在校外租房同居。学校发现了,开除了她的学籍。” 我听后,好一会说不出话。我没有进一步去了解这位原本优秀的女大学生要去当二奶的原因。我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这并非个案,而其中原因非常复杂,这需要由我们的社会学家去作专门的研究。但这个人,这件事,此后便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而且如鲠在喉,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于是,一年之后,这位X市选美大赛的冠军,X市曾经的市花,便走到了我的笔下,成了《别让鱼得水》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原型。 《别让鱼得水》写完后,我曾先后将它投到过四家出版社。第一家如石沉大海,至今音讯全无。第二家、第三家倒是很快就给我写了回信,而且都称赞它写得不错,说它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结构紧湊,情节感人,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现实生活,能发人深省,对读者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只是——这两家出版社的信上都说,由于目前图书市场不景气,出版社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所以他们无法安排出版。第四家是我国西北的一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是在收到我的稿件一年多后才突然主动打电话找我的。打电话的是一个女编辑。她在电话那头问: “你是《别让鱼得水》的作者杨先生吗?” 我回答:“是,我是《别让鱼得水》的作者,我姓杨。”——付之一笑是我网上的笔名,我的真实姓名是:杨振文。 “杨先生,你的《别让鱼得水》写得不错呀,故事、人物、语言都没问题,而且很有现实意义。我社出版的小说,素以言情小说见长,你的这部稿子正好适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研究讨论了,决定出版。” “真的呀?”我喜出望外。 “是这样,”女编辑接着说,“杨先生,你先得付给我们一万五千元书号管理费,印刷费另外照实结算——” “这不就是自费出版吗?”我说。 “对的。不过这与我社别的自费出版书不同,因为我们看好这本书,所以愿意对它搞试发行。” “什么叫试发行?”我问。 “就是书印刷出来后放在我们社里,我们向全国征订、销售——来得及的话,可赶上明年(指2005年)初北京全国图书征订会。试发行的书款,在书款回收后按定价的四点五折与你结算。” 她的话让我心里一阵阵发凉。她见我好一会没答声,又说:“试发行一段时间后,如果发行量不错,我社便将这本书转成正常图书形式,由我社出资再版,你就可以从再版的书中抽取版税了。” 我终于明白了“试发行”的奥妙。在这里,作者不折不扣地成了出版社一颗投石问路的石子——牺牲的是作者,渔利的是出版社。我不由得有些气愤起来,可女编辑还在说: “杨先生,我们估计,把这本书的发行量搞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有什么风险。” “既然如此,何必先要我自费,又搞什么试发行呢?”我极力压住心头的火气,说:“对不起,我的书不出了,请把稿子退给我吧!” 在这几家出版社碰壁之后,我对当前文学作者出书难可谓有了深切的体会。此前我曾出版过六本小说。这六本书出版社不但没要我掏钱,还给我付了稿费。我只是一个业余的写作者,我一不靠稿费吃饭,二不靠拿着出的书去评什么职称,所以要我自己掏钱给出版社出书,我是不干的,我宁愿将稿子永远锁在抽屉里。到今年,《别让鱼得水》就已经在抽屉里锁了整整五个年头了。 不久前,一位朋友向我谈起目前网络文学很火爆,而且还是方兴未艾之势。受他的启发,我想起了长眠在抽屉里的《别让鱼得水》。于是,我打开电脑,在网址大全中一眼发现了“小说阅读网”。按照网页上的指引,我注册成为用户,又注册成为作家,接着便一章一章地上传我的小说。我六十五岁才接触电脑,也从没上过电脑课,我使用电脑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这回我是抱着好奇和玩儿的心理,并没指望一次就能把稿子传上去。没想到的是,我的操作十分顺利,不过半个多小时的功夫,十多万字的稿子便成功地上传了。又没想到的是,网站编辑部只一天时间就给我回了信,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并且将它推荐到了主站。更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我打开电脑一看,它的点击就到了十多万,而且收藏、推荐它的人也不少。 我有如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真是神奇的网络!眨眼间便能将你的作品(不论你作品的篇幅有多长)呈现在读者眼前,这读者不是数以百计、千计,而是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甚至千万计了。 从本义上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纸媒文学)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最直接的目的也别无二致——都是为了给人看的。但从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来说,传统文学相对于网络文学,怕是永远望尘莫及了!有了这样的优势,网络文学发展的空间,就广袤无垠了。现在它是方兴未艾,将来必然会长盛不衰! 写于2009,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