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后记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公元1768-1831),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 以医为业,“名噪京师”的王清任,在其长期医疗活动中,和他解读大量医书时,认识到人体解剖学对医学研究,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重大意义,指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他查阅、研究历代有关脏腑记述的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后,对古人、前人关于脏腑的描述及其所绘之图产生了怀疑,他不甘人云亦云,纵然有更正之心,而无真实脏腑可查,颇感苦恼,“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然而,他身处以孝恕伦理道德代替法律的封建社会,谁若进行人体解剖这种研究,就是“大逆不道”的举动。欲亲见脏腑,又何谈容易? 王清任在当时“践履”、“及而后知”的观点影响下,毅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畏遭受谴责和攻击。至嘉庆二年(1797年)他的一片苦心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四月上旬,他行医来到河北省滦州稻地镇,正逢此地小儿传染病流行,病死率极高。贫苦人家无力承担丧葬费用,只得用草席包裹孩尸,浅埋于义冢荒野。加之当地风俗又以为不必深埋,孩尸被野狗吃后,弟妹可避灾不死。因此,各处荒野乱坟中,破腹露脏的尸体每天不下百数,惨不忍睹,臭气熏天。王清任为了亲见脏腑,释其悬念,每天清晨骑马到荒郊野坟,不避污秽,赴义冢对尸体显露的脏器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奉天(今沈阳),北京曾三次亲临刑场察看尸体;访问了有实践经验的人;作过动物解剖实验,历时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他将观察结果和研究心得,绘成二十五幅脏腑全图,配以文字说明,撰成了《医林改错》的上半部分。尽管,他所观察的人体脏器解剖记载存在着许多错误,引起后世医家对此褒贬不一,争议颇大。但客观来说,他不失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有胆有识、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杰出医学家。他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药学。长期以 来,王清任把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一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于公元一八三○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刻板刊行于世。这是他现存的唯一一部著作,是一部敢于疑古,勇于创新,注重实践,对我国解剖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重大贡献的著作。 这部书耗尽了王请任所有的精力,刊行后仅仅过了几个月,王清任病危。 道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一代名医王清任殁于北京,享年六十四岁。 一代名医辞世万民痛悼,名彪医史功过任人评说。 梁启超在其《中国三百年医术史》中,对清代医学仅用“不具举”三个字一笔带过,却唯独强调说:“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笔重记者曰王清任,所著书曰《医林改错》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许多年来,此书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500余篇(册)。 《医林改错》分上、下两卷,三万余言,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其一是“改错”,王清任认为前人医书言脏腑多与解剖形态不符,自相矛盾错误百出,于是他根据平生观察研究,一一绘制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亲见改正脏腑图形”;另一则是他对人体气血理论的独到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