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后记
我虽不是潇水边上人,但我先后在潇水岸边的几个县市生活工作过多年。正是旁观者,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事和情才是感受最生动的。感触最深刻的。于是胸中块垒只想一吐为快,于是腹中便有构思小说的意向,并着手攒集了许多的一手资料。 恰逢妻子送我电脑一台,乘练习打字之际,便将往日的故事滴滴嗒嗒的敲打着,一章章一段段,不经意就打出了近百万字。但没有想到要组列成书。后来偶见网上也有发小说的,于是,我也把它整理成书发一发。 先发了一部《湘水女人》。我想:那是写的湘江边的风韵,后面这部就算是潇水边的世情吧。于是就有了《嚄,潇潇女人》这篇小说。 这书文原本应是归于“纪实小说”的。因为书里的人和事大都是我亲历亲闻的。比如玉黍就是当地有名的漂亮女人,麦香在土改中的遭遇也是当时很普遍的;湛梦、花玉容、小舒、大锤、尼克松、老贲、老淡等都是我的知青场友,甚至老边、田狗崽、汤司令都是我们场队的人。花梨、荞花、凤芳秀是我公社里村上的人。周部长是我公社的干部;小白呀,邹书记和周老师呀,晨启村的妇女主任呀,西山里的蒋老师呀,旧关村的支书呀,幼绢呀等等都是我曾相处过的人;包括那些杀人的凶手许多都是我曾审讯过的,被杀的小孩欧阳日胜、欧阳武仕等都是我亲自处理的案件中的当事人。这一切都仍昨晚才看的电影,一幕幕历历在目,又都是真正的真人实事,叫我总是不能忘怀。基于某些原因,我想还是不要写成“纪实”的好。就把它当成一般性的文学作品来读好了。 书稿成了,我想把它献给与我一同在湘南大地上“战天斗地”过的知青朋友,同时献给与我同在县乡一线工作过的基层朋友,可他们又有几人能有空闲来上网读闲书的罗。这书我想他们何许永远也见不到的。只是埋藏于我自己心底一份永远的记忆而已。 在这里要感谢两位促成我写出这篇小说的好友。一位是广州大学胡幸浒教授,他也曾沦落到潇水岸边去转了一圈的。当年他还在湖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任上时,一时偶见我的几篇“知青片段”,便说:“文笔尚可,若在二十年前你发表了它们便是很好的知青文学了。我的同学韩少功不就是从这里发迹的么。” 我虽无当作家的奢望,但他这话中听,给了我信心。另一位是潇水边道县漂亮的杜鹃女士,她看了我的部分手稿后说:“你写潇水边的女人写得很真实,潇水边女人的情感让你痛快淋漓地渲泻出来了。我主张你能把这份手稿整理出书,因为它能给人们对历史以反思”。正因了他们这鼓励使我才有这本书的写成。 感谢我的妻子永州市的杨丽云,她对我的写作不支持不反对,也从不阅读,偶尔扫瞄了一下,只提了一句意见:“那二十八棵松树不是砍了的,是暴风刮倒的。”(原稿中有关于那松树的下落,本书中已删节)。她的支持体现在:夜里打麻将去了,就把电脑让给我了。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她给了我生活的真实体验,和许多有趣的故事。 我更不能忘记曾与我在县市里风雨同舟过的同志兄弟们。是他们给了我真正的友谊,并教给了我很多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处事方法。 感谢能读完这篇小说的读者,不管您是对本小说持批评还是持赞赏,我都衷心地祝愿您好人一生平安。我更愿天下无贼社会和谐,这就是本小说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 2007年7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