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一章老同学不期而遇结亲家不谋而合
西南商品交易会,在成都展览馆举行。 展厅里,各种商品琳郎满目,参观的人摩肩接踵,洽谈生意的声音此起彼伏,展厅热闹非凡。 在一处展台上,挂着醒目的展标:巴山市香港思乡茶叶公司《巴山夜雨》茶叶馆。展架上,摆着各种包装精美的《巴山夜雨》牌茶叶;展台上,一杯杯清沏绿润、形似雀舌、散发着浓郁清香的绿茶,令人垂涎欲滴;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姑娘,一边端茶请人品尝,一边热情地介绍说:“《巴山夜雨》茶,是大巴山的青茶树,在云雾笼罩、昼夜温差大、巴山夜雨浇灌的生态环境下,吸收了土壤中的稀有元素硒,经过科学加工的绿茶。这种茶不仅有提神清目健脑的作用,茶中含的硒元素,能促进人体内分沁的分沁,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功能,是茶叶中的绝品。当您一边品着《巴山夜雨》茶,一边吟着唐朝诗人李商隐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时,那诗情茶品,该是多么的绝妙!欢迎大家品尝。” 很多人争先恐后的品茶,其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先生,长得又高又瘦,闭着双眼,一边品茶,一边听介绍。他慢慢地品尝了一杯,又向姑娘要:“姑娘,能再给我一杯吗?” 姑娘叫林燕,是香港思乡茶叶公司的职员。她急忙请老先生进展馆坐下,又送上一杯香喷喷的《巴山夜雨茶》,说道:“老先生,请慢慢品尝!” 老先生又品了几口茶,问林燕:“姑娘,你们公司为什么取名香港思乡茶叶公司?” 林燕笑着说:“我们公司老板原来是大巴山人,后来去了香港,成了亿万富翁;由于他思乡心切,又想为巴山父老脱贫致富出点力,就回巴山创办了茶叶公司,他把公司取名为香港思乡茶叶公司。” 老先生听了更加感兴趣,又问:“请问,你们老板贵姓?” 林燕说:“老板姓刘。” 老先生激动地放下茶杯,脱口而出:“姓刘?是不是叫刘伯平!” 一直在旁边注视着老先生的思乡公司董事长刘伯平,看到这里,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上前指着老先生:“您、您是李、李、……” 老先生看着刘伯平:“我就是李富城,巴山中学高61级二班三组,睡您下铺的李富城呀!” 刘伯平指着李富城,激动地叫起了李富城的绰号:“您就是萝卜干李富城?” 李富城指着刘伯平,也激动地叫起了刘伯平的绰号:“您是冒儿头刘伯平?” 刘伯平和李富城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两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分别三十多年后突然不期而遇,一边拍打着对方的肩膀,一边叫着对方的名字,喜极而泣。 刘伯平松开李富城,对林燕和几个公司职员介绍说:“这是和我分别了三十多年的老同学和救命恩人李富城先生。你们在这儿经管着,我回酒店与老朋友叙叙旧去。” 回到酒店,刘伯平泡上两杯《巴山夜雨》茶,一边喝茶,一边叙旧。 李富城急切地问:“伯平,你是怎么到香港的?” 刘伯平长叹一声,呷了一口茶,回忆起那难忘的峥嵘岁月: …… 一九六一年,三年没下过雨的大巴山,庄稼枯槁,满目荒芜;生产队的公共食堂,早已揭不开锅盖;社员们一个个饿得头晕眼花,还拖着浮肿的身子,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伴着喇叭里《社员都是向阳花》的歌声,从十多里的山下,担水上山抗旱。很多人挑着挑着,就倒在抗旱的路边上,再也没有醒来。 初夏的一个夜晚,巴山中学高中六一级二班的同学,支援人民公社抗旱回来,每人喝了一碗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就躺下睡觉了。一碗清稀饭,对这些十八九岁、又劳累了一天的年轻人的肚子来说,简直是沧海一粟。他们睡下后,议论的中心就是一个“吃”字。 睡上铺的刘伯平,在黑暗中吞了一口口水说:“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只想现在能吃上几个冒儿头!” 冒儿头,是大巴山的土话,就是舀得尖尖的一碗大米干饭。 这几年因天旱吃不饱饭,对于长着一副大肚皮的刘伯平来说,真是苦不勘言。他经常吼饿,开口要吃三个冒儿头,闭口要吃五个冒儿头,冒儿头成了他的口头禅,同学们苦中寻乐,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冒儿头”。 睡下铺的李富城,这几年本来就吃不饱,加上又有胃病,长得又高又瘦,同学们也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萝卜干”。萝卜干是大巴山的土特产,就是把新鲜萝卜切丝后晒干,变得又细又长。萝卜干听了冒儿头的话,吞着口水说:“冒儿头,别说了,再说今晚就别想睡觉了。” 半夜时分,冒儿头刘伯平被饿醒了。他饿得实在睡不着,就去学校厨房找水喝。他还未到厨房,老远就闻到一股馒头的香味。他忽然想起,明天是星期三,是学校每周打牙祭的日子,每人两个麦麸馒头。打牙祭,也是当地的土话,就是加餐吃肉。当时没肉吃,就吃两个麦麸馒头。当时的两个麦麸馒头,比今天的两席山珍海味还珍贵。 俗话说,饭饱生淫欲,饥寒起盗心。此时的刘伯平,从闻到馒头的香味起,他脑子里其他什么也没想,只想到三个字:“吃馒头”。他趁吹事员离开之机,抓起两个馒头就溜,躲到屋角里,三下五去二地就吞下肚,然后悄悄溜回寝室,倒下就睡。 天亮时,萝卜干悄悄推醒冒儿头说:“冒儿头,不得了哇,刚才我从厕所回来,看见厨房外有很多人,还有公安局的人!” 刘伯平一下坐起来问:“出啥子事了?” 李富城小声说:“听人说,有人偷了两个馒头,学校报了案,公安局正查呢!” 刘伯平一听,脑壳“嗡”地一声响,一下倒在床上。 在那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灾荒年月,农村有人偷根黄瓜、偷个红苕,就被戴上破坏社会主义的政治帽子,批斗之后,就关进监狱。刘伯平的大哥,就为这事,关进牢里快半年了。 天亮后,刘伯平失踪了。 …… 刘伯平回忆到这里,接着说道:“我逃出巴山中学后,昼伏夜行,来到广元,爬上一列运煤的列车,到了广州。一个漆黑的夜晚,我跟着几个人,偷渡到了香港。先后在餐馆里洗过盘子,在车行里洗过车,后来被一个修车店的老板看中,当了他的上门女婿;再后来,岳父岳母过世,我当了老板,收购了几家修车店,开了家刘记车行,就发起来了。有了钱,有了吃穿,就想起了老家大巴山,想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想起了那两个馒头,想起了给我通风报信的救命恩人,我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可那时,国内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香港还没回归,我不敢回乡,只有吟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渡日。” 李富城听了频频点头。 刘伯平接着说:“后来,国内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进出大陆方便了。我立即申请返乡,回到了大巴山。回去后才知道,父母在我失踪后,承受不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失子之痛,先后过世;我见到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打听你的下落,都说你考起了大学,在武汉读书,后来在武汉成家立业。至于武汉什么地方,他们就不知道了。那时的大巴山,老百姓真穷,各方面都落后。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大巴山是我的根,我是喝巴山水,吃巴山包谷长大的,我不能忘了根本。” 刘伯平喝了口茶,接着说:“从那以后,我先后六次返乡,考察投资项目,最后选定大巴山的茶叶,办起了思乡茶叶公司,来报答大巴山的父老乡亲,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李富城摇摇手说:“什么救命恩人?言重了!” 刘伯平激动地说:“当然是救命恩人呀!要不是你给我通风报信,我肯定要坐几年牢。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有很多人因偷吃生产队一个红苕、一根包谷坐牢了,何况我偷吃的还是两个馒头呢?现在我真不敢想像,没有你救我,给我通风报信,我能有今天吗?” 李富城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什么?现在,我们都好了!” 刘伯平说:“是呀,现在都好了!老同学,说说你的情况!” 李富城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华中财经学院;大学毕业后,碰上文化大革命,成了臭老九,下乡当过农民,进厂当过工人,到部队当过兵,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改革开放后,进商店当过营业员、当过部门经理,后来承包了一个商场,由小到大,在武汉成立了华中商贸公司。” 刘伯平一下站起来,指着李富城:“你就是那个华中商贸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我在报纸上看过介绍你们公司的文章,那可是一家大公司呀!” 李富城说:“唉,公司大,事务也多,一直没有回家乡看看,也没有为家乡建设出点力,心里一直不安。这次参加成都商交会,就是想找点合作项目,为大巴山的发展出点力。” 刘伯平一把攥住李富城的手,真诚地说:“富城,大巴山的茶叶潜力很大,我们一起来把大巴山的茶叶作大作强,让它走出大巴山,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为大巴山的父老乡亲作点贡献。” 李富城握住刘伯平的手:“好。你生产,我销售,让大巴山的茶香,飘向全中国,飘向全世界。” 刘伯平趁热打铁,和李富城商谈好了合作细节。 中午,刘伯平请客,三杯酒下肚,两人说起了家事。 刘伯平说:“十年前,我太太生病过世,给我留下一个十五岁的女儿。不怕老同学笑话,这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任性刁蛮的脾气。她高中毕业后,我送她到英国留学学经济管理,学成了回来接我的生意。可她到英国学了不到半年,就跑到法国巴黎学时装设计;我知道法国人浪漫,叫她在巴黎不要讲恋爱,即使要谈恋爱,该找一个华裔男孩,千万不要找外国人;她不听我的忠告,找了一个法国男朋友,不到一年,这个法国男孩又爱上一个意大利姑娘,对她刺激很大;从法国回来后,我把她带到大巴山,叫她在公司帮忙,专门负责公司的产品包装设计。唉,都二十六岁的大姑娘了,朋友谈了不少,没一个她中意的;我急她不急,还说,要找她就要找一个让她心跳的白马王子,否则,她宁愿独身一辈子!唉,到时她可能心跳了,我的心却不能跳了。” 李富城颇有同感地说:“老同学,我俩是同病相怜呀!你有一个任性的女儿,我有一个倔犟的儿子。我儿子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我的公司负责销售工作,今年都二十八岁了,还光棍一条;我和他妈为他的婚事,快把头发急白了,可他不着急,还说婚姻要靠缘份,缘份到了,相爱的男女青年自己会走到一起,分也分不开;没有缘份,不如独身。” 刘伯平听了李富城的话,心里想:“他有一个打光棍的儿子,我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儿;一个是清华的研究生,一个是法国的留学生;一个要找有缘份的灰公主,一个要找让她心跳的白马王子;两个都是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年轻人,还有两个为儿女婚事着急的老头子,要是让他们结成百年之好,不仅了却了我们两个老头子的心事,还能把《巴山夜雨》茶的合作搞得更好,真是珠联壁和,两全其美。”想到这里,刘伯平眼里充满希望地望着李富城。 李富城更是激动,他想:“李刘两家门当户对,又是乡亲,两家结成亲家,共同把《巴山夜雨》茶这个品牌作成名牌,为大巴山的父老乡亲开辟一条致富的门路,了却自己多年的思乡之情,真是双喜临门,皆大欢喜。” 李富城想到这里,望着刘伯平期盼的眼睛,激动地说:“老同学,让我们当儿女亲家吧?” 刘伯平爽快地说:“好,八月十五中秋节,你带你儿子来大巴山老家相亲,我们老哥俩吃月饼团园,他们两个年轻人吃月饼订婚!” 李富城也哈哈大笑:“好,一言为定。” 两个老同学,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