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写在后面的话
1989年的初夏,第二届“鄱阳湖文学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庐山之麓星子县城召开时,我携带了一个三万来字的中篇小说《红船》出席了那次会议。与会期间,承蒙前来参加会议的金雨时先生(时为《星火》杂志社的小说编辑)彻夜不眠地读完了本人的小说。第二天他就高兴地对我说,写得不错。害得我一夜没有睡好。不读完就不想睡觉。如果当中篇发表太可惜,应该好好地搞成一个长篇。里面的故事既精彩又充满了玄念…… 金先生的这种鼓励让我多了几份自信。因为我知道,金先生当时在我省文坛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他和他的夫人“如月”先生都是颇有成就的作家。当时他们就已经合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而我当时还只不过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仅仅是在《芙蓉》和《北方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小说。因此,我相信金先生的话并非溢美之辞——因为他没有必要言不由衷。 于是,在后来二十年的岁月里,我几易其稿,由中篇到长篇,由三万字到这二十八万多字,终于将《红船》打造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一方面不断地去理解和思考我所描写的对象——鄱阳湖,一方面寻找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这些年里,我很幸运地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尤其是出版界许多颇有声望的前辈和名家的鼓励和支持——先后看过我这部长篇并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的有—— 张明淑先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 何启治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长篇小说《白鹿原》的责任编辑)。 李正武先生(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 特别想说明的是,我同这些前辈和名家至今都未谋面,只不过是通过这部书稿而“认识”的。我想他们的评价应该同样是真实的。 我把书稿寄给何启治先生时,我在电话里很自信地对他说,这就是南方的又一部《白鹿原》。何启治先生看了我的这部稿子以后,虽然没有正面肯定我的《红船》就是《白鹿原》,但他还是充分肯定了《红船》的艺术价值和驾驭生活、再现历史的能力。他当时的看法是,这部书稿如果不能及时出版,会让他感到很大的遗憾。他打电话对我说,他当时已经退休,只是一名返聘的编辑,并非当年编《白鹿原》时那样了。言外之音,自然不言而喻。后来,何先生还帮我把这部书稿亲自推荐给了河北省的一家文艺出版社。因为那家出版社的主编是他的学生。但是,最终不是由于作品本身的原因,而是由于本人不是所谓的“名家”,考虑到市场效应,只有将书稿退还给本人。 对于这样的理由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到了本世纪以后,文坛正处于低迷状态,纯文学的作品很难进入市场。 后来,我又把这部书稿寄给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李正武先生。因为前几年长江文艺出版社风头正劲,如果能在那里出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李先生看过我的书稿之后,多次在电话里对我说,这是他近年来看到了最满意的文化小说。他说他手上近来有两部好作品:一部是湖南的一个作者写洞庭湖的一部作品,另一部就是我的《红船》。李先生认为湖南的那一部走的还是那种“通俗”的路子,而我的《红船》更“文化”,更上档次,多次来电话称赞不已。并要我耐心等待,他会想办法寻找机会,让这部作品能在他手上出版。结果让这部书稿在他手上搁置了近三年之久,最后还是因为“我不是名家”的原因退给了我。 2006年10月,收到李先生给我的退稿之后,我是有点灰心,也有点不平。这时,也有一些熟悉我的书商朋友找到了我,让我“自费”或者是“协作”。但我总有点于心不忍,又于心不甘。因为我毕竟不是一个文学小青年,到今天为止,也已经先后公开发表了近四百万字的作品,正式出版了10部长篇。我想,我难道真的要自己掏腰包去过一过所谓的“作家瘾”? 难道文坛之大,就真的没有《红船》的一席之地吗? 难道天下之广,就真的不会再有识货的行家吗? 一种愚蠢的倔犟和并非盲目的自信,又让我从去年11月开始,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对这部《红船》稿再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润色和加工。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面对荧屏在断断续续地敲击着键盘时,我的面前总闪烁着那一汪从远古流淌至今而又永不枯竭的湖水,总浮现着万倾波涛上的片片帆影和生活在这片水域的芸芸众生;我的心头总萦绕着那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又令我耿耿于怀的故事和传说,还有那些应该载入史册而至今仍无人理会的历史真相…… 我总觉得,把这一切用文学的形式复原出来,留给世人和后人,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的文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现在,我又把这部最后加工过的书稿上传在本人的博客里。希望有识之士能慧眼独具,给她一个生存的空间。 (2008年5月12日) 关于作者 詹幼鹏(笔名詹斯、阿鹏)江西都昌人。 1978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都昌师范学校任教。 1985年,在湖南省大型文学双月刊《芙蓉》发表小说《山魂》(见《芙蓉》1985年第三期)后,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星火》《百花洲》《今古传奇》《中外故事传奇》《双休日》《长城》《天津文学》《北方文学》《青年文学》《安徽文学》《长江文艺》《写作》《中国校园文学》《花溪》《滇池》《佛山文艺》《散文》《散文·海外版》《名人》《江西日报》《洛阳日报》《新民晚报》《南昌晚报》《九江日报》《读写月报》《中师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多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多篇。 1995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同年9月到江西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担任文学编辑,并任该社《中外故事传奇》杂志责任编辑。 1999年到江西省出版总社(即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创办大型休闲刊物《双休日》。当年9月,都昌师范改制为都昌二中时回都昌,现为都昌二中教师。 从1996年开始,先后出版长篇文学作品10部,其篇目如下—— 1《白手小子赚大钱》(25万字)1996年6月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2《邵逸夫传》(21万字)1997年6月香港名流出版社出版 3《拳台杀手迈克·泰森》(32万字)1998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4《意大利黑手党家族传》(27万字)1999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5《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26万字)1999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6《哥伦比亚黑手党家族传》(26万字)99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7《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15万字)99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8《一代天骄马拉多纳》(15万字)2000年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9《德国足坛风云》(11万字)2000年8月江西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10《邵逸夫全传》(26万字)2008年5社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1985年发表小说《山魂》至今,已先后公开发表和正式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近400万字(在“百度”键入“詹幼鹏”即可查询),从来没有自费、公费或协作出版过一本书和发表过一篇作品,并多次在省、市获奖。 在都昌师范学校和都昌二中任教时,能一直坚持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二十多年来,先后在学校创办了《春笋》、《鄱湖潮》和《南山风》等多个文学社团、举办过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讲座,并一直担任《春笋》、《鄱湖潮》、《都昌师范》和《南山风》等文学报刊的主编,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当年培养的学生如今有已经有五十多人成为省、市作协会员,成为省、市多家报刊杂志的编辑和记者,成为都昌、湖口和彭泽等县文学创作骨干。 在上个世纪末,还和都昌县的文学同仁创办了“鄱阳湖文学社”。是《鄱阳湖》文学报最早的创办人和负责人(时任该报副主编)。并多次在城乡中、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会和文学讲座,为培养都昌文学人才,发展和繁荣都昌文学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2年担任都昌县文学协会主席后,又创办了《都昌文协》报,并担任该报主编至今,担当起振兴都昌文学事业的重任。 詹幼鹏同志现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并已经由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推荐申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目前正在审批中)、都昌二中学高级教师、都昌县文学协会主席、九江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 作者地址:都昌县城都昌二中(邮编:332600) 电话号码:137——67211883(移)0792——5228441(H) 电子邮箱:zhansi0227@163.com 作者声明—— 书稿《红船》为本人原创,约28万字。欢迎有意出版或改编者同本人联系。 如果没有得到本人的授权,任何人和任何出版单位和出版商都不得擅自出版和改编《红船》书稿(包括其中的部分内容和章节)。否则,本人将会以“侵权”起诉! 特此再次郑重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