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一0三
下午两点,参观团一行人上了大巴,去天堂山旅游风景区,也就是原来的天堂山水利工程,这是老干局为他们安排的第二站。刚一上车,导游就给离退休的老同志发了一本《天堂山风光》的画册,李国梁看到画册的首页竟是心仪写的一篇《天堂山水》的散文,读起来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天堂山水 心仪 曾有哲人说过:没到过大海是人生的一种遗憾。我想:没去过大山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遗憾?至若山水相间,那更是一种神仙般的境界了。 怀着一段乡情,一种莫然的冲动,我们去了那“远在深闺人未识”的湘南天堂山。 一进天堂湖,映入眼帘的先是那烟波浩渺的绿水,被绿水圈住的是一座座星罗棋布的山峦。细心数一下,竟有二十几座。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小岛更为合适。在清粼粼的湖水里面,倒映着绿伞般的松树的叶子,桃花般红润的烟霞,缥缈得像羽纱般轻浮的蓝天,山岚叠翠,天光水影,使人的心情舒展到极致。 天堂湖的源头是两涧溪水,它们从蒲竹瑶民的天堂山下来,流过浓密的树丛,带着清爽的、浓郁的、恬淡的各色花香,汇集湖中,使整个湖面都生发出一股醉人的芬芳。只是那太密的树荫,把湖水染成了墨绿,分不清树色和水色。 在湖中泛舟,流动的不再是水,而是那光,那光是绿色的,绿的浪花,绿的涟漪。一圈碧水,一圈圈地荡大,到山的岸边,又折转回来,一来一去,舟中人仿佛又回到儿时的摇篮,那样惬意,那样坦然。更有那汽艇,像离弦的箭在湖上飞驰,留下两条雪白的浪花。在这天地之间,现代科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和美妙,皆为游人尽赏。寨子岭座落在天堂湖中央,它是众多小岛中的老大,模样和位置极像洞庭湖的君山,岛上树木葱笼,遮天敝日。我们来时,正赶上水雾,隐隐约约,飘飘散散,人行其中,被它弄得迷迷蒙蒙,看不见远处的景色。仅有那林中弥漫着的各种植物的香气,沁人心脾,淡淡的,一丝丝,你深深地吸它一口,那清爽从肺腑透到脚底。山里的野花和藤萝遍地都是,它们无拘无束,轻松自然地生长着,不用忧虑人为的剪枝摘蕾,伤筋动骨,除了游人,很少有人来欣赏它们,如果拿它们与城里公园的花木去比较,你会领悟到:大千世界,欣赏与被欣赏之间,是需要付出无限代价的。“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归宿,这就是自然。。。。。。 “天下名山僧占多。”寨子岭也不例外,在枝柯掩映的半山中,有一寺庵,也许是现代人厌倦了每天饱餐酒肉的缘故,来寺庙就餐的人比拜佛的还多,素菜斋饭,顺口顺心,竟有超然出尘的感觉。甚有文人墨客,借此留宿,在没有了涟漪,没有了水响的夜晚,享受着湖的温存,湖的馨香。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关于天堂山很多很多的传说,像“曾公亭”、“黄帝洞”、“公主庙”、“谢仙岩”。。。。。。究竟是传说中的神仙造就了这一方山水?还是这灵秀的山水孕育出了神仙?岁月千年,今人恐怕很难得寻根问底了。 雾过天晴,拾级而上,一条小路牵引着直上山顶,小路上铺满了老的松树和杉树的叶子,软绵绵如走地毯。在山顶极目远眺,你可以看到天堂山那座座峰峦隆起的山梁,凹凸的脊骨,重重叠叠,曲折绵延。往下看,天堂湖就像一个硕大的银瓶,大小岛屿就是镶嵌在瓶中的翡翠,碧绿晶莹,闪烁明亮,湖中浩浩淼淼,云水苍茫,心底里不由得泛起一种“日月正当头,乾坤都到眼。”的感慨。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相比之下,不论谁的摄影技巧有多高,导演的角度有多精灵,总是拍不出这一山一水的风姿绰约,幽邃翠微,以及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我们艺术的局限了,就像手中这支苯拙的笔。 天堂山水,果真是山水中的天堂么?若此,做天上神仙,还有诱惑么? 二十六年了,令自己魂牵梦萦的,他觉得还没有心仪的这番享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民族的古训,也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那位退伍八年,如今担任天堂上风景区总经理的老兵,得知他就是当年工程的总指挥时,向他致敬的却是一个军礼,李国梁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一种足以自豪的,发自心底的快乐,在微笑中展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