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一0五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中华民族丰富深远的历史中,谁也数不清有过多少引领时代之风骚的人物,可是只有很少的人有恒久的魅力,毛泽东就是这一个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十七年以后,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他。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将鲜花和心意一并奉祭在他的陵前,仰视他那洁白的塑像,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威仪和风采,因为那记载着共和国的骄傲与辉煌。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象毛泽东那样,深刻、广泛、长远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以强烈的震撼。。。。。。” 听着虹云亲切,动人的解说,李国梁的眼眶早湿润了,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那段日子,他每天晚上都准时收看十二集纪录片《毛泽东》,每晚都流泪,当电视播放到毛主席离开西北坡时乡亲们说“主席,你去紫禁城了,不要忘记我们”,毛主席拉着乡亲的手说:“忘掉你们,就是忘掉根本。”的画面时,李国梁再也抑止不住心里的感动,泪水就象泄闸的波涛滚滚而出,他哽咽着对张小芸说:“我不明白,主席为何有这么大的感染力?” 张小芸也用毛巾擦拭自己眼中的泪水,饶有深意地说:“主席是佛!” “主席是佛?”李国梁重复着张小芸的话,目光里透着不解的神色。 张小芸说:“是啊!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从那亿万人为之发自灵魂深处的悲痛中,从他的对手和敌人都由衷地产生对他的敬畏里,我忽然醒悟到:我终于看到佛了,在全中国人们真心感受到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那一刻,我体会了什么是超度。” 李国梁被张小芸的一番话说得没有了先前的沉重,他没想到平常不善理论的她却有如此感慨,听起来仿佛高深莫测,使他沉默到幽杳的思考里。 李国梁离休不久,张小芸也主动请辞了湘南县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张小芸将这些年的积蓄和购房剩下的钱,总共五十万元设立了一个“芳林助学基金”,用来奖励全县每年高考的前二十名优秀学生。他们徜徉着城市的花街,悠闲地逛着公园,打门球,上老年大学,张小芸做的饭菜每餐虽然份量小,但必是两菜一汤, 她去菜场买菜,遇到现成的鱼头、鸡、鸭、各种肉类,都会带回家,在吃荤吃素上,她很赞同丰子恺的“不杀蚂蚁非爱惜蚂蚁之命,乃为爱惜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无关大体,晚上依偎到床上,聊着实实在在的每一句话,清清楚楚地听着各自的声音,生活平静而踏实。让李国梁常记常新的是:那次张小芸在洗澡,内裤忘在沙发上,就叫李国梁帮他拿过来,李国梁的球赛正看得入神,慢了一会,待她送进来时,张小芸说:“早些年我们谭家岭有个六十八岁的谭老二,本来就有哮喘病,却总在打着身边年轻儿媳的主意,儿媳想着是自己的公公,说出来怕伤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一直闷在心里,有天儿子外出了,儿媳就对公公说,今天我们两人到后面山顶上去,在家里让孙子撞见不好,让你快活一回。谭老二心里得意忘形,跟着儿媳后面就往山上爬,那谭家岭年轻人上去也得出把劲的,儿媳上到山顶,仰面倒在草地上,谭老二上去时,人已满头大汗,脸色发白,身子疲塌得坐在地上,只想借张嘴来出气,儿媳却还在装着娇嘀嘀的喊,说公公快来啊,谭老二迈不动步子,喉咙里冒着气泡,咕噜咕噜的声音如滚水熬粥一般,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妹子啊!爹奈不何哒,看一下算了。人家谭老二还能看一看,你是看也不想看了吧?”李国梁被张小芸的幽默逗得春心再起,一把抱住她就是一顿啃咬,不甘示弱地说:我可不是看一下就算了的。。。。。。张小芸的温馨和情调,常常让李国梁恍若置身于时光倒流的梦幻之中。 当《毛泽东》的电视播完时,李国梁问道:“真的有佛吗?” 张小芸就笑了,“释伽牟尼说‘万物皆有佛性’,你这样问,我不禁想起六祖慧能的那首偈子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在此之前,神秀也作过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子,看上去这两首是在‘无’和‘有’之间,其实是顿悟渐悟不同。” 李国梁说:“我也看过这个故事,原来感觉是两人的意境不同。” 张小芸说:“我那次从井冈山参观回来,想到毛主席从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成就为一代伟人,心里就有了一种感受:人生,只有境界,没有输赢。你觉得对吗?” 李国梁说:“你的认为是有些哲理。” 张小芸说:“佛的本意是智慧,佛的作用是觉悟。八十年代,韩国的吞虚大师在将要圆寂时,弟子们问他有什么需要传授的,他只说了四个字:‘一切无言。’跟释伽牟尼几乎一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很久以前,德山禅师就说‘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这些年,我一直在写《佛学与辩正法》,你看一下,可能更明了一些。” 张小芸说完,就从写字台里把那文章找了出来,李国梁看到不是很长,只有三页纸,就带上眼镜看了起来: 佛学与辩正法 一提到佛学,很多人会联想到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这是短视的、极端的、片面的观点。做一门学问,做一件事业,我们先要弄明白它的含义,值不值得去做,做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还要考虑的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做成,读了《释伽牟尼佛传》,上述这些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佛教是一门贴近群众,简明易懂的最基本的学问,从上层到下层,都可学可行。它不象孔子的儒教,为统治阶层服务,跟百姓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位名人这样评价:“对统治者来说,儒家是功臣”。也不象道教,那是做学问的学者研究的,一般人读不懂,还有宣传上帝和神的其它宗教,既不可望也不可即,只是佛学,提倡从普通人的自身做起,修身养性,妥善处理人与人及自然,社会的关系,求得人自身的完美。 在人的一生中,痛苦和烦恼是与生俱来并伴随人自始至终的客观存在,当婴儿从母亲怀里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年老寿终正寝时的恐惧,我们都无法逃避,人类自身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遭遇,为了寻求解脱之道,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释伽牟尼出生在公元前五六三年的四月八日,诞生的地点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跟我国的孔子几乎在同一个时代,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无需把他看成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视为玄想出来的上帝,作为皇太子,他放弃了最尊贵的王位和享乐的生活,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因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登上王位,而释伽牟尼为了解脱世间一切束缚和烦恼,远离人生的生死离苦,义无反顾地选择修行,这本身就需要一种高尚的品格和境界,这种动机和目的带有彻底的革命性。 一般的革命家,象历史人物陈胜、刘邦、朱元璋,大都是由下而上,他们因为感到自身不自由,不安乐,所以就起来摧翻不合理的势力。而释伽牟尼则是由上而下,他本是王子贵族,有着优裕的生活。 一般的革命家,都是由外革命而没有向内革命,说明白一点就是向别人革命而没有向自己革命,而佛祖释伽牟尼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小我,都有生死之源的烦恼无明,为了求得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脱,他不得不向五欲荣华富贵革命,舍离一切的爱染,去过平实的生活,这才是究竟的革命。 佛教主张的五戒:第一不杀生,就是要我们爱惜生命,爱护一切动物,这在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现代社会更有其积极意义。第二不偷盗,就是不要伤害别人。第三不淫邪,就是做人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美德。第四不妄语,就是要诚实守信。第五不酗酒,就是要人每时每刻都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这样的处世原则难道不是最好的哲学吗? 很多人认为,佛教主张的清心寡欲,就是要放弃一切吃喝玩乐,这是一种误解,佛祖说:解脱的大事,不是用肉体受苦才能得到,而是要忘了肉体才能得到,不能忘怀肉体,心就无法清静,心不清静,则一切污秽不能清除,污秽不能清除,那就不能走上解脱的大道,所以佛祖的弟子说佛祖是“修学苦行没有成为佛陀,舍弃苦行反而成为佛陀”。佛祖认为:偏于苦或乐的修行,都不能成就根本的大道。要入正觉之门,必须要以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纯真的思想),正语(净善的语言),正业(正当的工作),正命(合理的经济),正精进(积极的精神),正念(真理的信仰),正定(禅定的生活)等八种正道去修学,才能解脱无明集聚的烦恼,获得清净寂灭的境界。 有的人一提起佛教,就认为要出家,当和尚、尼姑,其实不是这样。和尚、尼姑,它的本意是老师,是弘扬、推广,宣讲佛法的,大多数人完全可以边干事业边修行,佛学叫做居士或皈依弟子,按照五戒和八正道去修行,完全可以达到圆满的功德。 佛教的因果学说,哲学上叫做因果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动机和目的的时候,就可以得出一个即将出现的结果,把它倒过来,当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也就是说出现了一种结果),通过分析研究就可以寻找出它的成因,这种方法在从事公安部门工作的人运用得最多。 关于现在和未来,佛祖在对苦行林中折磨肉体痛苦修行的僧人说:让当今的身躯受苦而去乞求远未到达的未来,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佛学主张“活在当下”,就是要世人把握现在,珍视时光。 佛学认为:真正的道,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不记得,不记失,不论是,不论非,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那是非一般努力修行才能完成的。对于这一点,很多修行的大师到了圆寂的时候才觉悟过来。 佛学关于“世事无常”的肯定,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就象是相脉相承,长时期以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是仁者见仁,志者见志,各有千秋,再加上有些僧侣身在佛门,心存各异,其言行不一,导致人们对佛学的偏见和误解,这是需要各位大师和对佛学研究的学者正确引导的。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佛学重在修心,“心中有佛”就是这个意思,有了善心,就有德行,人的所作所为,德是根本,所以我认为,学习佛学要用哲学的辩正法去分析佛学的教义,再从佛学的教诲中选择出我们应该遵循的处世哲学。 李国梁一口气就把它读完,对张小芸说:“我终于明白你说的‘主席是佛’了。” 张小芸淡淡地笑着:“你也有感而发了。” 李国梁深情地说:“像主席这样不为一己一家之私利,为民族和人民谋幸福的人,不是佛是什么?” 张小芸把脸柔柔地贴在他的胸膛上,呢喃地说:“你也开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