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二章艰难起步2在猪圈里起步
按照通城县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张股长的要求,要上砂纸项目必须先拿出样品来,逐级向上申报。熊师菊和试制组的人买来两张砂纸后,就异想天开地弄来牛皮纸、石英砂和牛皮胶。她们把牛皮胶熬好后涂在牛皮纸上,撒上石英砂,再辗平压紧烤干。然后,两人就拿去给张股长汇报。张股长看了看说:“还像那么回事。”然而,当他拿来一块木块进行磨擦时,石英砂几乎全掉了下来。张股长说:“不磨不擦不知道,一磨一擦就露馅了。” 熊师菊没辙了,问:“怎么办?” 张股长想了想,安慰她们说:“这边我先给你们申报,你们那边赶快解决质量问题。你们要想真搞,还得走出去学习,找生产厂家学。砂布厂近的湖南省汨罗有一家,武汉也有一家,远的北京、天津、郑州都有。” 熊师菊回答说:“好,我们马上出去学习,你这边可一定要帮我们把批文弄到手啊!” 张股长说:“争取吧!” 熊师菊说:“不是争取,而是一定。你要是拿不回来,看我们这些‘黑市婆娘’不吃了你才怪!” 张股长笑了笑说:“我一定弄回来还不成吗?” 此后,熊师菊和吴恩桃兵分两路,熊师菊带人北上武汉、北京,吴恩桃带人南下湖南汨罗。 汨罗有一家木砂纸厂,吴恩桃打听到通城县剧团余老师认识这家木砂纸厂的一位师傅,立即带了三个人,在余老师的引领下直奔汨罗而去。好不容易找到这家木砂纸厂,这里却关门闭锁的。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木砂纸厂因效益不好关闭了,但机械设备还在,有时还生产一点卖钱。吴恩桃听后喜出望外,忙让余老师去把熟人找来,无论如何要进去看看。余老师的熟人来了,他姓窦。他很热情地打开门让她们进去参观,还边介绍边操作给她们看。牛皮胶放在大锅里熬,熬好后涂在牛皮纸上,然后把玻璃砂撒在上面,再用滚筒压平并涂上甲醛溶液,放到炉上烘干。精明的吴恩桃把这些都默默地牢记在心里。 从汨罗回来后,吴恩桃几个人就在湘汉街车木厂后面的半截猪圈里,用纯手工制造出了第一张木砂纸。就凭这张木砂纸样品,拿到了县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的批文,也取得了咸宁地区五金公司二级站的认可,并承诺包销产品。吴恩桃看到了希望,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 不久,砂布厂的批文下发了。 熊师菊一行人从北京回来了。 砂布厂的场地批下来了。 没有资金怎么办?邓佩久、糜华盛多方游说、求情,好不容易从民政局那里争取到了3 000元社会救济款。仅凭这3 000元,这群“黑市婆娘”开始创业了。 砂布厂的场地是一口低洼的臭水塘。从社会底层苦出来的“黑市婆娘”们,对这艰苦的条件没有任何挑剔,她们无条件地接受了。她们拿起了锄头、铁揪,挑起了土箕,大干起来了。苦干了一个多月,凭着双手和双肩,硬是把臭水塘填平了。 正当大家谋划着建厂房的时候,上面的指示来了,说这块刚刚被填平的水塘要改作它用。 这不是在欺负人吗?为什么没有人早说呢?为什么从来没有用的臭水塘,她们填平后就大有用途了呢?好气人啊!然而,对于这群承受过太多屈辱的“黑市婆娘”们来说,她们不敢违令,也无权违令。熊师菊在心里骂了一句:“妈的!”忍了忍,没骂出声来,含着冤屈的泪水,还是把填平的地基让出去了。 砂布厂的厂址换到了南门菜队的一个旧猪圈里。走进猪圈一看,她们一个个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这就是曾经常关押她们这些“黑市婆娘”们的地方。也许有这个因素,更加激发了这群“黑市婆娘”们的无穷无尽的拼搏精神,促使了她们事业的成功。 熊师菊舒展了一下眉头,一声令下:“干!”26个“黑市婆娘”们干开了。拆房、平基、挖沟、下脚、砌墙、盖瓦,无论是到江西修水买木材,还是到塘湖狼河运石灰,没有一个男人插手。她们起早摸黑,肩挑背驮,上穿背心,下着短裤,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个叫杜福梅的女人,个大劲也大,卸运水泥,左右腋下一边一包,比男子汉还扎实。这群“黑市婆娘”们一口气干了两个多月,一个个手掌上的水泡变成了血泡,血泡变成了老茧。她们终于用布满了老茧的双手,建成了第一个砂布生产基地——木砂纸简易车间。这时,一张张紫铜色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与此同时,李保英带领第二批人北上东升砂布厂学艺。黄秋艳、李雪兰负责学木砂纸生产技术,胡学明负责学主机操作。在通城,第一台砂纸机也在试制之中。按照李雪兰从北京带回来的图纸,熊师菊又去找黎珊玉。黎珊玉指点她去找红卫机械厂洪厂长,让红卫机械厂帮助她们做生产设备。熊师菊赶去找洪厂长,洪厂长满口答应了。三个月之后,木砂纸生设备做起来了,简易厂房也做起来了,开始安装调试,结果试产失败了。 当她们沉浸在试产失败的懊恼当中的时候,唾沫又向这群多灾多难的“黑市婆娘”们喷来了。有人说:“几个‘黑市婆娘’也想办工厂?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有人说:“她们这些人能办得成砂布厂,我把眼珠剜出来喂狗吃。” 流言蜚语也喷问邓佩久和糜华盛这两位热心肠的领导。有人说:“这姓邓的和姓糜的成天跟这些‘黑市婆娘’们混在一起,肯定是在打这些女人的坏主意,猫哪有不吃腥的?” 流言蜚语也像刀子一样刺到熊师菊的心头上。然而,熊师菊没时间也没有闲心去理睬这些,任由他们说长道短去吧,走自己的路。此刻她正忙着去向邓佩久书记、糜华盛主任汇报试产情况,请求借调几个技术员来帮助攻关,其中强调一定要把黎珊玉借调过来。邓书记和糜华盛也没被流言蜚语击倒,没几天就调集了五个技术员到砂布厂集体攻关,黎珊玉当然也在其中。 试产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经过技术人员会诊仍然找不到症结,一个个表示无能为力。在这关键时刻,糜华盛主任找到黎珊玉谈心,说:“小黎,我想把这个砂布厂的难题交给你来解决。” 一直关注着砂布厂一举一动的黎珊玉没有推辞,只提出了一个请求,说:“糜主任,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机械,我估计二轻机械有它的特殊配合要求,能不能让我出去看看,我争取尽快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糜华盛满口答应了。 黎珊玉接受任务后,不顾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的试车疲劳,决定立即去北京东升砂布厂参观学习。通城砂布厂才刚刚起步,二十几个“黑市婆娘”为了建厂,为了上生产线,把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黎珊玉咋好开口向她们要盘缠呢?他自己掏腰包去了北京,一是要亲眼看看木砂纸生产线,二是争取请东升砂布厂的师傅来通城传艺。 1978年5月下旬,黎珊玉从北京回来了,还请回了5位师傅。北京师傅请来了,厂里却拿不出钱来招待。熊师菊找来姐妹们商量,决定每家轮流接待,一家一餐,并要求每餐必须有鸡。北京来的师傅看到简陋的厂房,贫穷的职工,和从牙缝里挤出钱来热情招待的情景,深受感动,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她们。这时又有人煽阴风、点鬼火,说:“‘黑市婆娘’把北京师傅请来,拉到家里大吃大喝,想腐蚀首都的工人阶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群“黑市婆娘”们没时间去理睬这些。 一个星期之后,在北京师傅的帮助下,在黎珊玉的主持下,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木砂纸生产设备终于调试成功了。一群不轻易落泪的“黑市婆娘”们,激动得互相拥抱,止不住的泪水涌出眼眶,“哗哗”地流。这是怎样激动的泪水啊!它饱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希望?多少幸福?没有经历这场斗争这场磨难的人,是难以体会出来的。 北京的师傅要走了,熊师菊没有钱给他们作劳务费,就动员“黑市婆娘”们从家里拿来通城最好的土特产:腊肉、腊鱼、糯米、干笋、芝麻油、花生米、木靠椅、陶瓷餐饮具,一股脑儿地塞给他们,5位师傅怎么也挡不住。这不仅仅是几宗土特产品啊!这是26位“黑市婆娘”们一颗颗火烫的心,北京师傅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熊师菊和黎珊玉一直将他们送上北去的火车。 砂纸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后,通城砂布厂准备正式成立。作为共产党员,熊师菊被任命为砂布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保英被任命为第一任厂长。黎珊玉以自己的智慧、才干和善良,赢得了“黑市婆娘”们的信赖。他也没让这些“黑市婆娘”们失望,以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钢筋铁骨,撑起了这片女人国的天空。 1978年8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玉立公司发展史上的光辉日子,通城砂布厂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诞生了,在喧闹激昂的锣鼓声中起步了,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奔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