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
确认

已经增加书签

确认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十章妻子回家

  张平的老婆胡清菊在一家电子厂上班,此时是上午,车间里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叮铃铃……”工厂里下班铃声响了,忙碌了一个上午的人们这时已是筋疲力尽了,听到下班铃声,身上像注射了一针兴奋剂,车间的所氛显得有些活跃起来,放下手里的活,说笑着出了车间。

  胡清菊和工友们离开车间,来到隔壁的更衣间,从裤子口袋里摸出钥匙,打开壁柜,从柜子里拿了碗筷准备到工厂的食堂去打饭。走到厂里大门口时,一个年轻的门卫穿着制服,手里拿着一封信从门卫室走出来把胡清菊叫住了,胡清菊扭头见门卫手里拿着一封信对门说道:“是我的信吗?”

  门卫点头说:“是。”

  胡清菊离家在外,亲人的平安成了她最大的牵挂,平时和伙伴们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家里的事情。听说是家里来信,就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向门卫室,从门卫手里拿过信,拿着信在手里仔细的观察着。

  信封上那熟悉的字迹映入她的眼帘,她知道这是父亲的来信。父亲年纪大了,眼睛和手都不方便,因此很少给她写信,这次父亲来信,她想一定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父亲才迫不得已给自己写信。为了弄清事情的真像,她怀着沉重的心情,烦躁不安地来到厂区后面的花园里,坐在荫凉的石椅上,放下碗筷,撕开信,从信封里抽出信纸,仔细地阅读着信上的内容。

  信笺上只有简单的两排字,信上的大致内容是,母亲生病,望收信速回家。

  读了父亲的来信,胡清菊的脑子里就涌现出母亲的身影。母亲身体不好,年轻时就患有支气管炎,稍一感冒就是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母亲和父亲结婚成家后,一年之中最难受的生了六个孩子,前面几个都青一色的男孩,生了男孩,父亲也不满足了,非要母亲生个女儿,直到她才是女孩。

  在养她时,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给予了她许多的母爱,主动说服前面的几个哥迁就她,因此,胡清菊就像是花盆里的花朵,在一家人的百般呵护下健康成长,因此对母亲也充满了很深的感情。

  她知道母亲有病,母亲的身体成了她的牵挂,看着家里的来信,知道母亲生病的事后,她的情绪非常低落,很想早日回到母亲身边,侍候母亲,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看了信,把信纸重新装回信封里,从石椅上站起来,拿起碗向食堂走来。食堂里已没有工友工友们吃了饭,都离开食堂了,食堂里供人吃饭的大厅里工作人员拿着扫帚在打扫卫生。她来到打饭的窗口,里面的师傅见她来打饭,很吃惊的说道:“现在才来呀?我们准备开门了。”

  胡清菊脸上露出歉意的笑容说道:“对不起,刚才有事给耽搁了。”

  她来得也比较巧,菜盆的底部还残留着一些菜,师傅从她手里接过饭碗打了饭,又拿起勺子在菜盆里“怦怦”的刮着,把散落在盆底的菜收拢在一起舀在她的碗里。她对师傅说了声谢谢,从师傅手里接过饭碗,端着离开食堂,端起饭碗向宿舍走去。

  “你到哪去了,害得我一阵好找,我以为你不吃饭了呢。”听到身后的说话声,胡清菊扭头向后看了一眼,见是自己同一个村里出来的老乡张二妹。

  胡清菊的脸上挤出了丝笑容,对张二妹说道:“我家里来信了。”

  外出的人虽离家千里,可是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家人的安危成了他们这些打工妹心里的一道抹不牵挂,书信是他们知道家乡信息的重要渠道,书信对他们来说没有隐私之分,就像是一份报纸一样,大家争相传看着。因此,听说胡清菊来信了,张二妹说:“给我看看。”

  胡清菊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信,信在她的口袋里揉捏得皱巴巴的,张二妹从胡清菊手里接过信,用手把信展平,从信封里取出信笺纸展开读起来。

  两人走进宿舍,坐在宿舍的床铺上,张二妹把信还给胡清菊,对她说道:“

  张二妹比胡清菊早出来几个月,她出来时自己的儿子强强才一岁,还在吃奶,她家新修了房子,欠下几万元的债,在经济欠发达的家乡,几万元的债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靠地里的收入还帐那是不可能的事,可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两口子商量后决定外出打工,她只好忍心把儿子交给公婆,自己扛着行李包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打工之路。

  她也在想着自己的儿子强强,也想回到家里去看看,可是为了还债,她只好把这份思念之情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时,她的心里就像是装着一个五味俱全的调味盒被打破了,心里说不出的是什么滋味,她双眼发红,低下头用衣袖揩了一下眼角的泪水,用手比划着,哽咽着说道:“我家……强强……可能有……这么高了吧?……”

  胡清菊说:“想儿子就回去看看吧。”

  张二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打起精神,望着天空说:“再熬一熬,春节回去。”

  胡清菊:“你给儿子卖点东西,让我带回去吧。”

  张二妹:“好,就烦你给家孩子带点东西回去吧。”

  胡清菊回家的事很快在老乡中传开了,老乡们来到胡清菊的宿舍,请求她给家里带点礼物回去了,胡清菊答应了老乡们的请求,只是提醒他们自己一个人回去,人身有限,带多了实在不方便。

  下午,胡清菊来到厂部请了假,厂部的财务室对她也挺同情,知道她的情况后,很快为她结算了工资。

  领到工资后,带着钱,来到火车站,买了当天晚上回家的火车票,买了火车票,就来到街上的商店,为双方的父母和两个儿子买了礼物,办完需要办的事,提着礼物回厂区了。

  老乡们也利用下午转班休息的时间到了街上,有的给孩子买了一件衣服,有的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有的买了一包吃的零食,以表达自己作为母亲对家里孩子的关爱之情。

  胡清菊在宿舍里打开行李包,把自己平时所用的衣服、毛巾、被子等生活用品和街上购买的物品往行李包上装,一个大大的行李包里装得满满的。

  门外传来老乡的说话声,胡清菊抬头往门外看去,老乡们提着购买的物品说笑着向她的宿舍里走来。

  胡清菊见老乡们带着物品来,对老乡说道:“为了不出错,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名字。”

  老乡们找来白纸,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把写了名字的纸条装进自己购买的物品袋里。

  胡清菊又打开一个行李包,把老乡们购买的物品装进行李包里,大家挤了挤,压了压一个行李包装得满满的,可是还是不能装下所有的物品。地上还放着一堆物品,老乡们见自己购买的物品不能带回家都有些发愁。

  这时张二妹说:“大家别急,我去找个包来。”

  听说张二妹要找包来,大家心里的愁云顿时散去,兴奋地对张二妹说:“快去拿来吧。”

  张二妹离开胡清菊的宿舍,来到自己的房间,来到墙下那一排壁柜前,从被腰上取下一串钥匙,打开自己的衣柜,从里面拿了一个大大的行李包,锁上衣柜,用手拍了拍包上的灰尘,拿着包来到胡清菊的宿舍。

  大家捡起地上的物品往包里硬塞着,张二妹的行包被塞得满满的,见地上的物品都装完了,大家才算舒了一口气。

  工厂实行的是“三班倒”,到下半夜,有的老乡要上班,以往这时人们都要睡上一觉,今天见胡清菊要回家,他们要送送她,因此放弃了睡觉的时间。胡清菊也清楚老乡们有的要上深班,就劝他们回去睡睡,可是老乡们仍然不肯回屋睡觉,坚持要把她送上火车。

  见老乡们诚心诚意的心情,胡清菊只好默认了,和他们一起提着行李向火车站走来。火车站的广场上来到了很多人,赶火车的旅客提着行李往候车室走去。

  他们来到火车售票口,胡清菊让老乡们看好行李,自己拿着火车票来到售票窗口买站台票。

  售票人员只给了她三张站台票,见这么多老乡送,只有三张她有些为难,于是来到老乡们面前说了情况。

  老乡们说:“到候车室去陪陪你,到站台上就让三个人去吧。”

  张二妹说:“我去。”

  另外又有二个老乡要去,胡清菊把站台票给了他们三人后提着行李向候车室走来。

  来到候车室的门口,把行李送进安检带,通过了安检,他们提着行李走进候车室,坐在候车室里,见到显示屏上的提示回家车次的时间渐渐临近,他们都显得有些激动,话题也多了,大家兴奋地说着。

  到了检票上车的时间,通往外面的站台的大门口站着两个穿着制服女检票员,拿着剪刀等着剪票,回家的旅客们提着行李涌向大门口,大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胡清菊、张二妹和另外两上送她的老乡提着行李包来到队伍里排队等候检票。

  没有送到站台的老乡,来到候车的窗房前,眼里流露出渴望回之家情,往着停靠在站台上的火车。

  胡清菊检了票,他们提着行李跟着拥挤的人流向火车跑来,来到火车前,胡清菊把火车票递给列车员查验后走上火车,老乡们在火车下,把行李从窗口递进来,胡清菊把行李提进车厢里,请求身边一个高大的男人把她的行李包放在行李架上。

  通过一阵剧烈的跑步,大家累得气喘吁吁的。胡清菊找了一个座位坐下后,劝窗外的老乡们回去,可是,老乡们不肯离去,站在下面和她说着祝福的话语。

  火车一声长鸣,轮子开始转动,缓慢地向前滑动,胡清菊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她的心随着车轮的滑动,回到了她那日夜思念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