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九回神箭李广初显身手铁嘴袁盎常犯龙颜
籍田和后花园里的麦种都播下去以后,刘恒便经常抽空去麦田里转转,十多天的工夫,就有一些麦苗顽强地破土而出了,不到一个月,两处的麦田都已变得绿油油的了。看到这景象,刘恒的心情格外的愉悦。 这时已到了深秋,树木开始落叶,花草也已开始凋谢了,山里的野猪野羊野鹿也已长得膘肥体壮了。 一天,刘恒对时为太尉的灌婴说道:“灌老爱卿,朕近日来总是想出去游玩一番,明天正好是你的休沐日,你可否愿意与朕一同进山狩猎?” “老臣愿往。”行武出身的灌婴一听说进山狩猎,自然异常高兴,欣然同意了。 汉朝人是非常讲究卫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以假洗沐。”即朝中的官员每五日放假一天,洗澡顺便休息一日,这一天也叫做休沐日。 第二天清晨,刘恒带着北宫伯子出了未央宫。 宫门外,太尉灌婴、中尉宋昌等一行早已束装整齐的在那儿等待着刘恒,一千五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也已整队待发。 刘恒受母亲薄氏的影响,平时的性格非常沉稳冷静。但他的血脉里自然还有着父亲刘邦的那种尚武彪悍的遗传。看到这些威武雄壮精神抖擞的士兵们,刘恒身上的那种遗传陡然间便被激发了起来。 “出发!”随着他自己的一声响亮的号令,刘恒一马当先,眨眼间就跑在了队伍的最前面。灌婴、宋昌等和士兵们急速的策马尾追了上去,仅一支香的工夫,京城已被他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刘恒率众朝着临潼方向的山区奔驰而去。 在路上,中途他们只歇了一次,再次急行军,一个多时辰以后,大家已进入到了山林之中。 太阳虽然早已高高的升起来了,但气温依然还很低,松柏枝叶上的霜迹还仍然清晰可见。 这些人马由于经过长途奔驰,虽不至于大汗淋漓,却也通体倍感炽热。趁着大家歇息的时候,灌婴、宋昌等开始了排兵布阵。士兵们被一队队的分散在了各处,有的在远处负责警戒,有的进入树林丛中负责围堵轰赶野兽,有的负责就近保护皇上,等等,不一而足。 安排已定,人马也歇息的差不多了,狩猎行动遂正式开始。刘恒准备好了弓箭,在一队卫兵的簇拥下,和灌婴、宋昌等一起驱马进入了森林。 士兵们进入森林后无数面的战鼓便立刻响了起来,其他人也开始了大声的吆喝,刚才还是安静的山林转眼间就变得热闹非凡。野兽们经受不住这种突然而至的惊吓和骚扰,没命的在森林中四处乱跑。森林中间有一块空旷之地,刘恒他们便在此地等候着士兵们驱赶出来的猎物。 一只雄鹿慌乱中朝这边跑了过来,刘恒双脚一蹬马腹,喊了声“驾!”策马朝前奔了过去,雄鹿转身想跑但已来不及了,马和鹿这时候已不到一百步的距离了,刘恒看的真切,弯弓搭箭,瞄准雄鹿的前胸“嗖”一箭射了出去,雄鹿挣扎了几下便倒在了地上。士兵们“万岁!万岁!”的欢呼了起来。 这只长着两支长长犄角的雄鹿体形高大,毛色鲜亮。负责收拢猎物的士兵赶紧跑过去把它的四肢一捆,中间穿一条杠子,两个人抬着它刚想走,突然,有人在大喊,“黑熊。” 大家顺着喊声看去,一只肥大的黑熊正朝那两个士兵跑去,两个抬着猎物的士兵被突如其来的大黑熊吓呆了,连肩上的杠子也不知道扔了,仍然抬着那只雄鹿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快去救他们!”刘恒大声喊道。 刘恒的话音未落,一个士兵早已冲了过去。这位冲过去的士兵抬手就是一箭,正射到黑熊的一条前腿上,黑熊中了一箭以后,不但不后退,反而更加的凶猛了,只见它咆哮着一瘸一拐地又冲向了这个射箭的士兵。说时迟,那时快,这位士兵的第二箭又出手了,这一箭又射中了它的另一条前腿。黑熊的两条前腿都中了箭,但它仍然没有后退的意思,它象巨人一样的站了起来,企图用两条后腿支撑着身体继续往前冲。这一来,正好给了这位勇敢的士兵一个极好的机会,他的第三箭便射向了这只大黑熊的前胸。黑熊再也无力咆哮了,“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它倒下的地方与这位射箭的士兵只有几步远的距离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熊大战眨眼间就这样结束了。 这一切,刘恒看得清清楚楚。他对身边的人说道:“快把那位士兵叫过来,朕想和他说几句话。” 士兵被叫过来后在刘恒的马前跪了下来,“给皇上请安,给太尉请安,给各位大人请安。” 刘恒微笑着对这位士兵说道:“军中不必行此大礼,你可站起来说话。” “谢皇上。”士兵响亮地说道。 士兵站起来后刘恒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从这稚嫩的脸庞看起来,这位士兵的年龄一定不大,虽然年龄不大,身材却很高大强壮。 “你叫什么名字啊?”刘恒和蔼地问道。 士兵回答道:“回皇上,小兵名字叫李广。” 刘恒微笑着问道:“李广,你是哪里的人氏啊?今年多大了?” “回皇上,小兵乃陇西成纪人氏,今年十七岁。”李广回答道。 “你虽年幼,却很勇敢,弓箭也很娴熟。你刚才冲上去的时候如若射不倒那只黑熊你就会很危险的,你当时想没想到这点啊?”刘恒继续微笑着问道。 “回皇上,小兵当时只想着不知道几箭能射死它,至于其他什么也没想。”李广朗声回答道。 “哈哈……”刘恒高兴地大笑了起来,笑完之后,他回头对灌婴、宋昌等说道:“我们大汉的士兵若都如此英勇,区区匈奴,何足道哉。” 刘恒说的一点儿也没错,李广后来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只要边关有他镇守,匈奴绝对不敢越雷池一步,唐人王昌龄的诗是这样赞美李广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其家族世代习武射猎,因而李广从小就练就了一手神奇的好箭法。 李广从军后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刘恒射猎,格杀猛兽。刘恒曾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景帝刘启时,吴楚七国叛乱。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亚夫前去平叛,在战斗中因夺取叛军旗帜而威名大震。 叛乱平定后李广被调到了边关,先后在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右北平等地做太守。 李广任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太守时,景帝刘启派了一个宠信宦官前来慰问边关将士。这位宦官来到上郡后只知道游玩,一天,他带了几十个骑兵出外狩猎,不巧路遇三名匈奴勇士,被迫与其交战,结果,骁勇的匈奴人射杀了所有的随从骑兵,还射伤了宦官,宦官只身逃了回来。李广认定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去追赶这三名匈奴人。 匈奴勇士得胜后缓缓而行,被急速赶来的李广追上。李广连发两箭,两名匈奴勇士应声落马,第三名在发愣之中被李广生擒活捉。李广等刚想策马返回,突见远处尘头飘起,数千名匈奴骑兵呼啸前来。李广的士兵见此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逃奔。李广大声说道:“大家不要慌,我们现在远离军营数十里,若此时逃奔匈奴必定追杀。若我们现在阵脚不乱,匈奴疑我为诱敌之兵,必不敢前来击我。”士兵们听了李广的话,仍站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匈奴兵见状果然以为这是一支诱敌之兵,赶紧后撤并摆开阵势。李广又命令士兵继续往敌人的阵地前移动,直到距离敌人两里左右才停了下来。然后李广又下令:“大家都下马解鞍装做休息。”士兵们便都放开了马匹,睡卧在了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贸然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悄悄地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他们平安的回到了军营。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缝里。仔细一看,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去了。他生性好猎,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有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他,他带伤竟然也射死了这只虎。李广在右北平期间,匈奴称其“汉之飞将军”,畏惧其威名,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自己得到的赏赐从来都是分给部下的。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但家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财产,他也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李广不善言辞,闲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他与士兵同甘共苦,行军遇到缺水断粮之时,见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见食,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他平时对士兵的要求非常的宽松不苛,因而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大家甘愿为他出力卖命。 武帝刘彻时,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进入漠北打击匈奴。此时李广已年逾六旬,不服老的他仍然积极要求参战并甘愿做先锋。刘彻被拗不过,只得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刘彻随后又暗中嘱咐卫青,“李广年老卤莽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正面对阵。”出征后,卫青决定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并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担任前锋,公孙敖刚刚失掉侯爵,因而卫青想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卫青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不服,大声对卫青说道:“皇上命老臣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老臣出东道,何也?臣愿居前,与单于决一死战,愿大将军恩准。”卫青不理睬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催促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李广一怒之下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回到了营中,不得已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了大将军的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卫青的部队也因单于逃跑而无任何收获。回师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传唤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一切后果我自承担。”李广对他的部下说道:“我一生共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奉君命出任前将军,而大将军却徙令我行东路,又迷失其道,岂非天意哉!我已年逾六旬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罢遂引刀自刎。李广部下兵士校尉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少妇孺,无论识与不识,皆为之流泪。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当户有遗腹子李陵。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后第二年,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匈奴左贤王,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李敢因怨恨大将军卫青陷害其父李广,击伤卫青,卫青因内心有愧而没有声张,但这件事还是被他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后李敢随刘彻等人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暗中射杀。当时霍去病正被他的小姨夫武帝刘彻所宠,因而刘彻替霍去病辨解说:“李敢乃鹿触杀之。” 李广之孙李陵长成后也有乃祖遗风,英勇善战,箭术高超,对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一次,李陵的五千步兵与匈奴三万骑兵遭遇,李陵率兵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与匈奴骑兵激战了十天十夜,击杀匈奴兵马不计其数,匈奴人不知道李陵的底细,觉得这支汉军太强悍,打算退兵。正在这时,李陵的队伍里出了一个叛徒,他告诉匈奴头领,李陵的队伍伤亡惨重,粮食弓箭消耗殆尽,继续攻打便可取胜,匈奴人因而又加强了攻势。李陵的兵这时候只剩四五百人了,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再打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李陵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些英勇悲壮的士兵们全部陪着自己命赴黄泉,因而他选择了以自己的投降来换取这四五百人的生还。 李陵投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当满朝文武都在愤怒谴责李陵的时候,太史令司马迁却在为李陵辩护。司马迁说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敌数万之师。日夜疾斗,矢尽道穷。士兵张空拳,冒白刃,争死抵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歼敌之多亦足以震慑天下,李陵虽未战死,李家一门忠烈之功劳当得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铮铮之言使得武帝刘彻恼羞成怒,盛怒之下,他便使用了人世间最卑鄙的手段对司马迁实施了宫刑。 其实,司马迁遭受如此对待并不全是他的那句“一门忠烈”之言刺激了刘彻,在刘彻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是很讨厌司马迁的。这里面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司马迁太过于崇尚黄老了。因祖母窦漪崇尚黄老,逆反心理使然,刘彻从小就厌烦黄老,而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班固语),显然这是刘彻讨厌司马迁的主要原因。 庆幸的是,刘彻还不是那种混蛋透顶的人,如若是他就此一怒之下杀了司马迁,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了,现在想起来,仍然还为当时的司马迁和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捏了一把汗。 《史记》中介绍李广的那一篇传记的题目叫做“李将军列传”,通观整部《史记》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因为《史记》里面的人物绝大多数司马迁都是直呼其名的,由此可见司马迁对李广是相当敬重的。 司马迁在《史记》的结尾部分论及几位“大家”时,介绍“儒家”的字数只有区区六十三字,介绍“法家”和“名家”的字数分别是六十二字和四十六字,介绍“阴阳家”的字数是七十八字,介绍“墨家”的字数是一百二十八字,介绍“道家”的字数则长达二百三十九字。 傍晚时分,刘恒率领着他的涉猎队伍满载而归。 此时,刘恒已任命李广为骑郎将,并与灌婴等约定,三天后还是原班人马再去蓝田山区狩猎。 第二天,刘恒收到了一篇奏章,展开一看,奏章是太尉灌婴属下一位叫做贾山的人写的,贾山时为骑郎将。 其奏章大意略云:“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臣山是也。臣不敢虚撰久远,愿借秦为喻,唯陛下少加意焉!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无辅弼之臣,无直谏之士,天下行将崩溃而无人告之也。陛下即位以来,赈贫穷,养孤老,损食膳,不听乐,减卫卒,止岁贡,平狱缓刑,减赋勤农,天下莫不喜悦。臣闻山东官吏与民布诏之时,虽耄耋老人亦扶仗而往听之,情愿延年多寿,思慕能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便欲疏远朝政,一再进山涉猎,击兔伐狐,有伤大业。若由此而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多进贤臣。举贤良方正之士,开道而求谏,和颜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则天下之士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承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得所尊敬,然后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刘恒看完了奏章后大为感动,“此文真乃至言也。”于是即刻下诏,要求各地“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凡州县以上,宜各举所知贤才一名。”并且从此开始,凡有人上书谏事,刘恒都极为欢迎,即便在行车途中,也必停车收受。 贾山,汉初著名的贤臣,颍川(河南省中部)人,学从墨家,他的这条“举贤良方正”的建议影响颇大,“贤良方正”后来成了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贾山为人刚正率直,议事不避忌讳,出言多有激切。他在为官期间给刘恒上过很多的奏章,有些被采纳了,比如上述关于谏皇帝射猎的。有些没有采纳,比如关于“谏除铸钱令”的这个建议就没有被采纳。但不管怎么说,贾山从来也没有因为直言敢谏而受到过任何的惩罚。 朝臣当中还有一位直言敢谏更甚于贾山者,这个人就是中郎将袁盎。 袁盎的父亲做过强盗,因而袁盎天生就有着一副胆大机敏的禀性。此人虽学问有限,但看问题却比较深刻,就事论事往往高人一筹。更兼能狡善辩,故而有人称其为“铁嘴”。 有一次,刘恒乘车外出,宦官赵谈随驾参乘。袁盎见状后匍伏于车前,疾声说道:“臣闻唯天下豪俊方可与天子同车,今汉虽乏才,奈何令刀锯之人同车共载?如是哉,则朝廷礼仪岂非形同虚设?” 袁盎说的似乎有理,刘恒只好微笑着对赵谈说道,“你坐在车上大臣们看不惯啊,只有委屈你下去走路了。” 赵谈被袁盎说的满面羞愧,红着脸下车了。 刘恒让赵谈同乘一辆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无非就是为了免去赵谈的走路之苦。对所有人都很尊重的刘恒,对那些身心有残疾的宦官们在尊重之外还带有少许的怜悯。 又有一次,刘恒与窦皇后、慎妃等和大臣们同游上林。大家游玩累了以后正好走到了上林苑郎署预先置备好的坐席附近,刘恒和窦漪依次坐了下来,窦漪身旁还有座位,慎妃走过去刚要坐下,袁盎却突然跑过来制止了慎妃,他要求上林苑郎署重新布置坐席,把慎妃的坐位调到了窦漪的身后。 袁盎的这种大胆无礼的举动惹怒了慎妃,只见慎妃双颊泛红,柳眉倒竖,就在她即将要兴师问罪之时,刘恒站起来大声说了一句,“摆驾回宫。”说完一拂袖独自一人率先走了。皇上走了,谁还有心逗留?原本是一场挺有兴致的游玩却在中途不欢而散。 其实,袁盎不仅惹怒了慎妃,也惹怒了刘恒,只不过刘恒当时控制住了自己的怒火,他为的是顾全大家的面子,试想,一个堂堂朝臣和一个后宫嫔妃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吵斗嘴,成何体统?刘恒回到皇宫后命人把袁盎传了进来。 “皇上息怒,请容微臣回禀。”袁盎近前不慌不忙地说道。 “说。”刘恒的语气仍然带着余怒。 袁盎从容说道:“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睦,皇后乃六宫之主,慎妃乃妾,后、妃若能平起平坐则尊卑礼节何在?今皇后宽容不与计较,但臣恐慎妃等由此而酿成骄态,将来祸且及身也,陛下独忘‘人彘’乎?” 刘恒一听“人彘”二字,顿时理解了袁盎的一片良苦用心,起身谢道:“爱卿美意,朕领悟了。” 后来,刘恒又把袁盎所说的话告诉了慎妃,慎妃才知袁盎是为了她好,感动之余,还拿出了五十金赏赐给了袁盎。 袁盎一生直谏无数,不仅谏君,也常常进谏同僚,故而其名声在当时也算尚可,朋友也不少。但是,他陷害晁错的那段公案却使得他的形象大打了折扣,或者可以这样说,是他自己最终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