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四回立太子封皇后尽显美德赈贫穷养孤老广施恩泽
刘恒登基后的第二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正好也是平息“诸吕之乱”的一周年。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日子,大臣们提议应该好好地庆祝一下,刘恒愉快地同意了。 京城里的人们每逢喜事便有个张灯结彩的习惯,这一天,几乎家家都挂起了彩灯。到了夜晚,皓月当空,彩灯万盏,火树银花,灿烂夺目。人们或朋友、或家人,相约出门观灯赏月,此时的京城里可以说到处都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这正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刘恒也兴致勃勃地走出了皇宫,走上了街头,看到这热闹非凡的盛况,他感慨万千,不禁脱口而出:“与民同乐,真是其乐无穷啊,好,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可以这样的庆祝。” 自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天子与平民共同玩灯赏月便渐渐地成了风俗。正月,大地回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十五,乃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夜也叫宵,故而正月十五之夜被称为元宵,刘恒把这一天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个节日称为元宵节。 于是,从汉文帝刘恒开始,正月十五就成了华夏民族一个普天同庆的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满朝的文武大臣依然还沉浸在昨晚赏月玩灯的那个喜庆气氛之中。趁着大家高兴,有位大臣出班上奏,请刘恒建储君,立太子。 刘恒摇头道:“朕既不德却登皇位,心中已觉愧对先帝与百姓,上帝的神灵没有享受到多少朕的祭祀,天下的民众也没有得到多少朕给他们的好处。朕近日常常想起那几位远古时代的帝王,他们是多么的开明啊,他们能够做到寻求圣明有德之人而禅让天下,朕是多么的想效法他们啊。” “陛下,禅让那已是远古时代的事了,时代变了,人心不古。禅让之举是万万不可取的,否则会引起天下大乱的。而预先确立太子正是为了宗庙社稷的安危,正是为了防止天下大乱啊。”这位大臣大声说道。 “话虽如此,但朕即便做不到寻找天下圣明有德之人而禅让皇位,起码也应该在列侯、宗室、功臣之中选其贤明有德之人而禅让,楚王(刘交)是朕的叔父,阅历丰富,知天下之义理,明国家之大体。吴王(刘濞)乃朕之兄长,为人仁惠,以德待人。淮南王(刘长)是朕的弟弟,秉性仁善,身怀美德。这些人都可以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还有诸侯王、宗室、功臣之中也有很多贤明有德之人啊。如果从这些人当中推举有道德的人来帮助和继承朕这个因德薄而不能终位的人,这是社稷之福、天下百姓之福啊。卿等现在一定要朕立太子,把皇位传于朕的儿子,则天下人会以为朕忘记了贤明有德之人,而专意于自己的儿子,不为天下着想,这不是更显得朕的德薄吗?让朕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呢?”刘恒继续摇头说道。 “皇上,夏朝以后,商、周安治天下的历史都那么的长,就是因为商周都采取了传位于子的方法,这些已是被历史事实所证明的。高帝平定天下,成为大汉的太祖,还有那些最初接受封国的诸侯王和列侯也都成为了各自封国的始祖。大家都遵守父传子、子传孙这个原则,子孙相继嗣位,也是天下大义之所在,这个原则可不能随便的改动啊。”周勃、陈平等老臣也一起加入了劝说的行列。 刘恒沉默了。 “皇上,建储君,立太子完全是为了天下社稷的稳定,这也正是向天下人做的最好的交代啊。”众人说道。 “既如此,朕听从众位爱卿的就是了。”刘恒认真地说道。 “请问皇上,立谁为太子呢?”周勃问。 “启是长子,就立他为太子吧。”刘恒答道。 启就是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刘启生于公元前一百八十七年,被立为太子时年仅九岁,他于公元前一百五十六年三十二岁时登基,公元前一百四十一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六年。 册立太子是朝廷乃至天下之大事,众大臣见刘恒终于被说通了,欢喜异常,齐声道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汉嗣有后,这是宗庙之福,社稷之福,也是皇上之福啊。” “但是朕也不能独享其福啊,传旨,赐天下百姓凡是为父后嗣的长子每人爵一级。”刘恒微笑道。 三月,有大臣上奏请求册封皇后。 刘恒说道:“此乃内宫之事,等朕请示了太后再议吧。” 刘恒来到了母亲薄太后居住的长乐宫,他每天退朝后都要先去长乐宫问候一下母亲,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刘恒是个出了名的仁孝之子,当年他在代国做代王的时候,有一次,母亲患了重病,刘恒急得寝食不安。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并且卧床不起。刘恒便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只有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的床边睡一会儿。他天天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药后,他总是先亲口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一口一口的喂给母亲喝。就这样,在刘恒的精心侍奉下,母亲的病终于痊愈了,刘恒的仁孝也因此传遍了天下。 《二十四孝》中有一首诗是这样赞颂他的,“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来到长乐宫后,刘恒恭恭敬敬地问道:“请问母亲,您觉得可立谁为皇后呢?”此时,刘恒的正妻代王后已经去世,但他另外还有两个妃子,一个是窦妃,另一个是慎妃。 “立窦妃,她是太子的母亲啊。”薄太后微笑道。 窦妃名漪,清河郡观津(今河北清河县)人。窦漪生于公元前二百一十年,比刘恒年长七岁,册封为皇后时已年届三十一岁,窦漪于公元前一百三十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窦漪去世后与刘恒合葬于霸陵。 窦漪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惠帝刘盈时被入选进宫。后来吕雉挑选出一批宫女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漪也在选中之列。窦漪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给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就这样她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去了代国。虽然没有达到她的心愿,但是到了代国后,代王刘恒却非常喜欢她。她先给刘恒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窦漪来代国时已十八九岁了,这时候的窦漪可以说已经是个体态丰盈、美丽端庄、优雅大方的大美人了。不仅如此,就和她的名字一样,她更兼有一种冰心玉洁、文静沉稳、豁达宽容的气质。没用多久,她就得到了刘恒和婆母薄太后的宠爱与赏识。 刘恒母子都是崇尚黄老学说的人,受其影响,窦漪也渐渐地迷恋上了黄老学说。和刘恒母子一样,她一生节俭朴素,清净恬淡,谦让律己,宽厚仁慈。 窦漪有两个兄弟,兄名窦长君,弟名窦广国,由于父母早丧,她兄妹三人一直相依为命。窦漪被选进宫后,由于兄长在外面干活,年仅五六岁的小弟无人照料,被人贩子掳掠贩卖到了外地,从此便音信全无。后来小广国又被辗转贩卖了十几户人家,最后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在那里给人家进山挖石炭,这时候的广国已是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了。一天黄昏,一起干活的一百多个伙计正在山崖边下休息,山崖突然崩塌,坐在崖边的人大多都被压死了,只有广国脱险逃生。后来他只身流浪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听说新封的皇后姓窦,原籍在观津。窦广国离家的时候虽然年纪幼小,却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籍贯和姓氏,还隐约记得姐姐被选进了皇宫,他还记得有一次与姐姐一起去採桑叶,他从树上摔下来的情景。他把这些事详细的写下来后,托人转交给了窦漪。窦漪见到了这些材料后,便向刘恒叙说了这件事,刘恒把广国召进宫来又详细地询问了一些其他的情况。当着皇上的面,弟弟广国战战兢兢地又给姐姐说了一些过去的事情,广国回忆道:“姐姐离我西去的时候,我依稀记得在驿站分别时,姐姐讨来米汤水给我洗脸,临走时又给我吃了饭才走的。”当窦漪听到此情节时,再也不怀疑这个突然而至的弟弟了,她握着广国的手大声地痛哭了起来。在一旁的刘恒见此情景也禁不住地泪流满面。 刘恒做主,把窦漪的两个兄弟长君、广国都安置在了京师居住。为了让这两个新贵能够做到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刘恒专门为他俩请了几个有德行的长者与他们住在一起,又安排了博士李假定期给他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窦漪也经常暗暗地过问兄弟两个人的所作所为,兄弟俩倒也争气,从来也没有因为地位的显贵而骄盛欺人。在窦漪的影响下,他们后来都变成了清净恬淡、谦让有致的君子了。在刘恒执政的二十多年里,没有给他兄弟俩任何的加封,他们只是以普通的平民身份居住在京城。 窦漪一生清净恬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其出身寒微,自然知道民间疾苦,所以她最喜欢刘恒的轻徭薄赋的政策,她当时不仅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也更是一个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好皇后。 可是这样的一个好皇后辞世后却屡屡遭到一些很不公正的评价,讽刺挖苦者有之,污蔑丑化者亦有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曾经得罪了一个名叫辕固的人。 辕固,又名辕固生,今山东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辕固崇儒善《诗》,景帝刘启聘用其为博士。 有一次,时为太后的窦漪听说辕固很有才学,便想同他讨论有关《道德经》的一些问题,“辕博士,请问你是怎样看待《道德经》这本书呢?” “回太后,那不过是平常人家看着玩的一本闲书,臣觉得那是一本极其乏味又毫无道理的一本书。”不识时务的辕固口无遮拦地说道,此时他已忘了他的先师常教导他们的那句话“慎言”。 “那么你觉得司空城旦倒是很有道理的了?”窦漪不动声色地问道。 司空指的是狱吏,城旦指的是囚徒。窦漪说司空城旦的意思是暗指儒家的礼教苛刻,而且在实行礼教的过程中还常常用非常残酷的刑法加以配合。 辕固没有看出窦漪已经不高兴了,还在那摇头晃脑地继续说道。“那当然了,司空城旦也总比那‘清静无为’什么也不做的好吧?” 听到辕固如此地贬低她心目中的圣贤之书《道德经》,平时涵养极高的窦漪此时却再也忍不住了,只听她大声喝道:“胡说,清静无为是什么也不做吗?我还以为你这个博士极有才学呢,原来你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猪啊,来人啊,把这头猪给我扔到猪圈里去!” 几个侍卫听到命令后不由分说,抓起辕固就走。 辕固被扔进了猪圈,弄得满身满脸都是猪粪,当他发现不远处还有几头带有一定攻击性的健猪正在盯着他看的时候,辕固吓得脸色蜡黄,浑身哆嗦,那个狼狈样真是难以形容。 后来还是景帝刘启求情,窦漪才饶恕了辕固。 其实,辕固这人不仅嘴皮子上的修养欠佳,其肚子里的学问也实属稀松平常,他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先师孔子也是很崇拜老子的,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讨教过学问,并且孔子对老子还曾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从此评语中不难分析出孔子对老子的崇拜和仰慕,也可以看出老子当时在文化思想界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孔子的,辕固连这一点都不知道,也难怪窦漪是如此的看不起他,以至于采取那样的方式羞辱他。 经过这一次的羞辱,辕固也不好意思再在朝廷里混了,他悄悄地卷起了铺盖卷回家去了。 可不管怎么说辕固毕竟是个很有名气的大儒,他门生弟子众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更是非比寻常,窦漪的这一有辱斯文的做法实实在在地得罪了整个的儒界,因而在她去世后污蔑丑化她的人一代接着一代,直到现今也依然如此,看来这个负面影响已无法消除了。 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对诸子百家无论喜欢与否,他一律采取了一种一视同仁的宽容政策。刘恒即位后,虽然他本人信奉黄老,但对其他门派也是很尊重的,从来也没有做过任何厚此薄彼的事情,所以这些儒家学者们在朝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地位的。但是通过辕固这件事,窦漪对儒家的这套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开始反感起来,她知道儒家追求礼仪排场,喜欢高谈阔论,其学说不仅霸道而且还很有迷惑性,而道家的学说相比较起来却显得有些过于温文尔雅。因此她隐隐觉得如果让儒家这帮人在朝中得势的话,他们就会无情地排斥其他的别门别派,那时候她所信奉的道家很可能会被他们挤兑的在朝中难以立足。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她不准景帝刘启以及后来的武帝刘彻重用儒家学者。所以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儒生)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语出《史记。儒林传》) 景帝刘启是窦漪的儿子,武帝刘彻是窦漪的孙子。 等到窦漪去世后,雄心勃勃、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刘彻重用儒生董仲舒,董仲舒向刘彻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还进一步解释道,“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语出《汉书》)刘彻闻听此言正和他意,即刻便采纳了。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是比辕固略小几岁的当时的另一个大儒。这位说别人是“邪辟之说”的人,自己居然独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君权神授”近乎神汉巫婆式的理论,无疑,他的这个理论是大受刘彻欢迎的。 后来,刘彻把“独尊儒术”又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那就是独尊他自己。他最喜欢巍巍泰山那唯我独尊的雄伟气派,因此他不顾数千里遥远的路途辛苦和劳累,在他执政的五十多年里,前后共九次兴师动众的爬到泰山顶上大搞封禅活动。为了他的独尊,他一边指挥着数十万边关将士在前方与野蛮民族浴血奋战,一边又指挥着数万工匠在后方给他营造皇家园林,什么桂宫、北宫、明光宫,还有那个豪华无比的“建章宫”,更不知耗费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当年他爷爷刘恒连一个很普通的小亭子也舍不得建,因为建这样一个小亭子的费用大概是十户平民老百姓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刘彻却不算这种帐,他的建章宫哪怕是花去全国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用,他也会在所不惜的,因为他爹和他爷爷给他留下了一大笔的一时难以花完的巨额财产,即便是花完了那也不要紧,有人还教了他一招,那就是先巧取豪夺后横征暴敛。为了他的独尊,他和他儿子大打出手,逼得仁慈善良的当朝皇太子刘据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悬梁自尽了事。 董仲舒的“独尊”理论成就了刘彻的“独尊”实践。“独尊”是做到了,可是汉王朝的国力也从此一蹶不振了。董仲舒和刘彻各取所需,两个人都心满意足了,他们满意的是他们终于联手打造出了一个儒家思想独霸天下的万马齐喑的独特局面,也就是那个所谓的“统纪可一”的局面,更让他们的阴魂窃喜的是,这个局面居然能够在他们死后还能在华夏大地上延续近两千年之久,实事求是的讲,这在人类历史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窦漪虽然不是预言家,但她的预见却是如此的准确,她所担心的问题也终于变成了事实。 窦漪是我国最后一位信奉“黄老学说”的封建统治者,在她的强力影响下,西汉政权才能继续执行由刘恒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西汉王朝才能一步步地走向了强盛的顶峰。自她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封建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学说”来“无为而治”的了。 立太子,封皇后,诸事已毕,朝野人心大定。 刘恒看到为了汉家江山的稳定与延绵,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如此煞费苦心地劝说他,他的心里非常地感动,但他只是觉得立太子、封皇后仅是他皇家的一家之福而非天下之福,因此刘恒觉得他应该为天下人做点什么方能回报大家对他皇家的一片厚爱。很快,他想到了天下的那些可怜的贫苦穷人和那些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 次日上朝的时候,刘恒便同大臣们说道:“众位爱卿,正逢春意融融、和风徐徐之机,立太子、封皇后的事也办完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普天之下的生命此时都应该在这和煦的春光沐浴下健康成长才能对得起上苍的这番美意。可是,对那些花草树木来说,仅有阳光没有雨露是不行的。对我们人类来说,仅有阳光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那更是不行的了。当今天下尚有不少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贫苦老人和孤儿无人问津,还有那些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也无人照料,这都是朕的不明和德薄造成的啊。众位爱卿,劳烦你们现在就给朕商量出一个赈济赡养这类人的具体办法来。” 众大臣接到旨意后就开始讨论了起来,他们首先讨论的就是这类人的界定问题,其讨论的结果是:八十岁以上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和九岁以下没有父母的儿童且家中没有财产的为赈济赡养对象,但服刑或有罪者不在其列。 然后他们又讨论了赈济的物品和具体的数量,他们建议:八十岁以上每月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额外每年再加帛二匹,絮三斤。儿童每月米一石,肉、布、絮酌情。 大臣们把讨论出的赈济方案上报给了刘恒,刘恒看了以后很满意,“卿等研究的这个方案很好。”接着他又补充道:“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须再认真些,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做坑害这些人的事,比如拿一些陈米糟米给人家,这是伤天害理的。为此,必须规定:给九十岁以上的人发放物品的时候,必须长吏亲自操作,县丞或县尉必须亲自到场,给九十岁以下的人或者儿童发放物品的时候,啬夫、令史须亲自到场。朝廷还要派大臣到各地巡视、检查和督促。” “遵旨。”大臣们齐声回答道。 县丞、县尉、长吏乃副县级官员。啬夫、令史为乡镇级官员。 刘恒接着说道:“众位爱卿,当你等齐心协力铲除吕氏祸乱以后,你们派代表去代国邀请朕,朕当时犹豫不决,大家也都阻拦朕,只有中尉宋昌劝朕不要怀疑,朕因此才得以侍奉宗庙,宋昌已经拜为卫将军了,今再加封宋昌为壮武侯。” “谢皇上隆恩。”宋昌大声说道。 刘恒又继续说道:“当年跟随高帝去蜀、汉的列侯有六十八人各加封食采邑三百户,高帝时两千石以上的官吏有十人各加封食采邑六百户。封车骑将军薄昭为轵侯,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父驷钧为清郭侯。” 刘恒体恤穷苦百姓,提倡尊老爱幼,推崇仁爱孝道,所以他在赈济那些无依无靠的穷苦老人的时候也没有忘了这些有权有势的贵族老人。 由于刘恒的亲身表率和大力倡导,从此天下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大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