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十一章尾声
我平时很喜欢读企鹅版的英文小说,人家的小说正文前都有一个Introduction,大概也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序言,都是出版社挑选出来的一篇学术水平很高的关于该作品的评论文章,读者读了之后对该作品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会加深对该作品的认识深度和喜爱程度。写得好的评论文章放在作品前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当然也是对作品的一种鉴赏和提升。我估计本人的这部名叫《反复》的小说还得自己写个序,因为我猜想像我这样的一个业余无闻的作者是没得可能会有评论人士愿意先阅读我的小说,然后再替我作序推荐,还不如自己跑上前台来,拉下脸面替自己说唱一番,拉拉同情赞成票。 本人职业是大学老师,教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中年男人,家有一妻一子,学位是硕士,《反复》的创作经历了十多年的断断续续,今年终于也让我弄完了,连自己也对自己感到惊讶,因为中间因种种缘故创作搁浅多年,06年下半年才重新捡起,继续写作,而且在咬牙完成一大半后直想放弃,改做些实际与现实的事,比如考博,当时还电话联系了博导,读硕士时上过他的课,他对我挺热情的,挺欣赏我的,很欢迎我报读他的博士,但是后来我一直没有和他再联系了。即使不考博,那也多兼点课上,多赚点钱,把日子过得滋润点,老婆经常唠叨菜又涨价了,又追问我为什么没有上外面成教的课,赚些外快补贴家用。我只好支支吾吾搪塞,心里也觉得对家庭有些亏欠。 今天是刚好是教师节,也是我最后的完稿日期,这几年拖拖拉拉还让我写了三十多万字,写成一本小说。今天又陆陆续续收到学生发来的电子贺卡和祝福的短信,说上什么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还有说老师辛苦了,感谢老师的教导之类的话语,让自己很感动,也很自豪。我上学期教过的一个班还特地选择今天发来感谢的贺卡,告诉我她们班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上学期通过率是60%。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要卖弄炫耀,而是想对自己对外人说我在关起门来写小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上的时间属于是在完成了自己本职工作后的课余时间,在工作上自己还是称职的,也是认真负责的,并不是不务正业,整天在写小说看课外书。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夹在要好好工作和写作读书之间的缝隙里是很痛苦的,好在现在我已经较好地调整好了。工作第一,写作第二,说得实际点诚实点就是生存第一,理想追求第二。对于现代社会下人的困境是我深有体会的,有时想法也很极端,真想抛弃既得的一切,离开岗位与家庭,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来过,只要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就行了,主要是能安心创作与读书,毫无外在压力和干扰,独享清净与自由,无牵挂无拖累,但也只是幻想一下而已,认清了当前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处境,还得忍耐着工作生活下去,肩杠着自己的多重社会角色,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关于这部小说我想谈两个问题,即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小说的标题。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采用了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与恨、生与死的故事很有顾虑的,因为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主人公“我”就是作者本人的印象,进而将故事中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同起来,但是如果采用第三人称又觉得不能很好地达到进行袒露心怀和心灵剖析的目的。考虑再三之后觉得还是保留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的好,至于读者的看法不是我所能掌控的,那是人家的自由与权利。当然我尽力在作品避免第一人称“我”的视野的狭窄和主观片面性,尽可能多保持一种正确判断事物的态势,即安排主人公“我”与作品的其他人物展开对话,充分给予这些人物的话语权,另外尽可能客观地从主人公“我”的视角观照他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世界。第二点:关于本小说的名字为《反复》是有渊源的,那就是该小说最开始是用英文写的,大约写了六章,实在写不下去,后来才改用中文写的。那时很幼稚很天真,仗着自己多读了基本英语版的小说,竟然想写一部英文小说,在英美国家出版发行,还附带有诸多的痴心妄想,现在也现实地丢弃了,老老实实地用中文写了。那么原来英文的标题就是Backward and Forward, 大概就是取主人公林风与夏老师之间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前进后退反复变化之意,那换成中文就直接采用了《反复》这个标题。前一段时间在图书馆翻书看,恰好看到张岱年先生写的《中国哲学大纲》中有专门条目讲到反复这个命题,他说:“何谓反复?就是:事物在一个方向上演变,达到极度,无可再进,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无由而发生,既发生乃渐充盈,进展以至于极盛,乃衰萎堕退而终于消亡;而终则有始,又有新事物发生。”我引用这段文字为我的小说贴金增色,捞取所谓的深层意思。另外还要做一个说明的是故事本身来源于几年前读到的一本流行情感杂志上的文章,笔者做了适当的加工和润色,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在里面,当然不可避免地引用、拼凑和融合了某些自己熟知的人物和世事。另外我一直进谨记着黑格尔在《美学》中提过的一句话:“艺术的要务在于她的伦理的心灵性的表现,以及通过这种表现过程而揭露出来的心情和性格的巨大波动。”,并以此来作为我写作的指南,所以笔者的该作品也是极力着眼于主人公林风的心理活动和心灵表现,以及通过描述他与夏老师之间的爱情在与巨大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冲撞下和强大压力下分合反复的过程来揭露其心情和性格的波动,笔者无意也无力塑造一崇高的理想形象,反倒是一个懦弱、敏感、妥协、自私和缺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当代社会和环境下的产物,当然作品中所涉及的某些事实和现象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复存在。 最后我想简短闲谈一下我所推崇的作家,顺便涉及我的文艺观,希图以此来和各位读者朋友进行更直接地交流,增进沟通与了解。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读书一定要挑选自己喜欢的读物,若是自己不喜欢,再怎么有名也是白搭。因为专业缘故,自己还是读了一些英美国家的作品,独中意莎士比亚的戏剧,除了他早期的基本戏剧没有读完外,大多数的剧本已经读完,有些还读过几遍。我的一位同事看我经常借莎士比亚的剧本就问过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我当时竟然一时答不上来,后来一个人安静下来,也自问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的语言实在是太美了,他的文字极富魔力,读者极易受其吸引,他塑造的人物极其真诚、真挚与真实,个个形象鲜明,个性彰显,个个都站在你面前掏出肺腑之言,吐露其所有的思想与感情,与其他众多人物在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的人生戏剧。莎翁极富诗意的心理描述和心灵刻画使其作品达到了感性和理性同样高端的高度,使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极其丰富、饱满与充沛,同时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当然他的英文不是现代英语,所以初步接触其作品时是有点费力,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会很快沉浸于他那极其生动、想象力特丰富和形象极感人的美妙语言中。另一位我崇敬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读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企鹅出版社的英文版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心理艺术大师,如果说莎士比亚擅长揭示与表现人物的心灵,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注重深入探索和拷问人物的灵魂,用他那显微镜般精微的笔触将人物的灵魂刻画得一览无遗,笔下的人物多神经质,却很可爱可笑,一样地真诚、真挚与真实,一样地掏心剖肺地贴近读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莎士比亚遭受过更多的苦难,所以他对于苦难与癫狂有着独特的钟爱,也体现了他基督的情怀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两位文坛巨匠的作品都具备有社会的广度和人物的深度,当然中国的四大名著也不逊色,尤其是《红楼梦》。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文化差异和民族心理的不同,相对西方小说来讲,中国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不是很关注,当然现当代很多作家为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笔者也有意为之,也认同黑格尔的文艺观:“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个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区文 2008年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