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一章
一九五六年农历正月十六下午,在华中腹地一个偏僻村庄里,人们都正围着用檩条和木板临时搭建的戏台看戏。突然间,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年妇女,齐耳短发,长方形高颧骨紫赯色脸,穿着一身破旧的黑色粗布衣服。她离开戏场,就往回家的路上走,在走到能看见自己家的房子时,发现房子上面烟雾缭绕,拔腿就往家跑。家里有一个出生两个多月的小男孩儿在床上用被子裹着睡觉,被子里还放着一个取暖用的火笼缸,她之所以没看戏了,就是担心家里出事。 她进门后就直冲到孩子睡觉的房间。床上被子和秸秆编织的床垫已经燃烧起了熊熊火陷。她奋不顾身地向床上冲去,首先将孩子抱起来放在地上,然后用被子向燃烧的火陷盖去,明火被扑灭了;紧接着到厨房水缸里舀了几盆水泼向燃烧的地方,不一会儿,火被扑灭了,她这才抱起在地上冻得哇哇只哭的孩子,松了一口气说: “孩子啊,算你命大,老天爷在保佑你呀!” 这个孩子名叫于志坚;这个中年妇女就是他的母亲,名叫赵雪;这个村庄叫赵营。 一九五五年农历冬月初六,于志坚就出生在这个偏僻农村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从他四岁能记事儿那年开始正是中华大地闹饥荒的年月,三年自然灾害,又加上那种不切实际的“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一大二公”的错误做法,造成了所有人民公社的社员都严重缺粮吃,靠吃青菜、野菜、谷糠、榆叶、槐叶等充饥。一天晚上,于志坚邻居家一个年青女子来到他们家,跟志坚姐姐说: “今天夜里我们俩去偷采蚕豆叶行吗?” “让人逮住了怎么办?” “我们到后半夜的晚些时候再去,不会有人发现的,到时候我来喊你。” 她们两个年青女子在后半夜的三四点钟的时候背着背篓轻手轻脚地走出了村外,为了充饥,什么也不怕了,跑到野外生产队的蚕豆地里采起了蚕豆秧的叶子。采着采着,她们听到不远处有人说话,吓地背上背篓就跑,她们不知道那也是和她们做一样事情的同路人。 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营养不良或者是老吃那青菜野菜等原因,造成许多人患浮肿病。于志坚的父亲于月常就患了这种病,全身肿得像“四大天王”,也没有钱到医院医治。有一天,家住他们本村在公社医院上班的彭医生,从医院回来,听村子里人讲到于志坚父亲的情况,来到他们家就喊: “老于!” “哼——”于月常只哼了一声。 “让我来看看。”彭医生说。 赵雪将丈夫于月常从床上扶起来,又把他拉到堂屋坐靠在椅子上。彭医生用一个空心针扎在于月常的肚子上,顿时空心针水流如注,一直流了很长时间,水不流了,于月常的浮肿也消下去了。这一下,可救了于月常的命。 在那个时候,小孩子经常饿得大哭。有一晚上,小志坚饿得老哭,母亲赵雪用吓他的口气对他说: “再哭,我给你从屋里扔出去!” 小志坚还是哭,母亲赵雪也许是嫌儿子哭得太烦人了,忍不住将他训了一顿,把他从屋里扔出屋外,将门关住。于志坚还是哭啊哭…… 过了一会儿,赵雪将门打开,大声说: “再哭!狼来给你吃了!” 就在说的那刹间,也许是于志坚太害怕了,本能的潜力被发挥出来,一股非常大的力量从门外扑到屋内母亲的怀里并一只手狠狠的掐在母亲的脖子上;将其脖子掐了一个很深的指甲印儿,一直留下了一个疤痕,同时也永远留下了一个记念。从这次以后,于志坚饿了再也不敢哭了。每天就坐靠在椅子上耷拉着头一天天的艰难度日。饿了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但不敢哭出声。这不是家里人不疼他,母亲不疼他,家里他最小,每顿饭家里人将快吃完一碗菜汤最后剩下的一丁点儿沉下去的面籽留给他吃,那都是菜汤里面留下的精华,这能怨母亲狠心吗? 一天晚上,于志坚突然听到离他们家不远的邻居家里不断传来哭声,他不敢出去看个究竟,第二天听大人们说,是邻居家一个叫赵长富的爷爷在修水库的工地上饿死了,才从工地上抬回家中。那年月,饿死人的事儿已不算罕见,到处都有。他们家是这个生产队唯一的一家地主成份。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赵金学,读过不少书,在生产队属于有才华的人,谁家有人出门在外需要通信,就常找他代为写信。 灾年过后,尽管以后不再闹饥荒,但很多年,粮食一直不够吃。那个年代,有个怪现象,一个家庭大人多,小孩少,反而粮食不够吃,小孩多,大人少,粮食反而吃不完,这是因为当时的分配政策造成的。每年人均口粮多少是根据生产队的粮食产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高的是每人全年四佰二十斤,还有四佰斤、三佰八十斤的。这口粮又分人头粮和工分粮,人头粮是不管你家孩子大小那怕是才生下来的,就有一份占百分之六十的人头粮,所以小孩越多,粮食也就吃不完。于志坚家小孩少,哥哥、姐姐都是大人了,所以粮食不够吃。每年到了三四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于志坚的母亲都要向别人家借粮。经常向别人借东西的事儿是一个非常舍面子又难为情的事情,借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主人都给你脸色看,没有好言语。可于志坚的母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不得不强忍着。有一年,到了秋后,生产队分粮了,赵雪去归还借别人家的粮食,本是四十斤,主人硬说是六十斤,因为人穷志短,不敢得罪,赵雪含着眼泪回到了家中又拿去二十斤给补上。这件事情,于志坚亲眼目睹,记忆忧新,刺痛了他母亲的心,也刺痛了于志坚的心。 北岗这个地方盛产红薯,产量高,也很容易填饱肚子,这给北岗人帮了大忙。当时几乎一天三顿都离不开红薯,早晨是水煮红薯;中午是蒸红薯米饭,但红薯占大部分,有时就是全蒸红薯;晚上是红薯下面条,仍然是红薯占大部分。 人们一是把红薯放在地窖里越冬;二是用专门的刀具把它削成片晒成薯干存放起来。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离了它粮食就不够吃。经常吃这个,胃都受不了,开始出现胃酸,慢慢就会出现胃痛,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得上胃病。于志坚从小就吃这个,一直吃到长大成人,不过他身体好,还没吃出胃病来。 到了九岁那年,也就是一九六四年,于志坚进了学堂,开始上学读书。那个时候,中国的教育还很落后,学校的教室用的是解放前的庙堂。开始是一、二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整个学校就一个教师了,四个年级都在一个班,每个年级十几个学生,这一个教师教四个年级的课,叫复式教学,也叫复式班。于志坚上二至四年级都在这个复式班里学习。就开四门课程:语文、算术、体育、图画。体育课是自己玩,图画课是自己随意画。老师一堂课要备四个年级的课,教一年级时,其它年级预习,一年级讲完做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课。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有一次,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会吹口琴的客人,老师让他在班上给学生吹奏一曲,学生们感到非常激动,非常新鲜,也非常羡慕,因为在当时的办学条件下,能听到音乐声太不容易了。也就是从那一次起,也引起了于志坚对音乐的爱好。 那时候于志坚家里穷,上学十分艰难,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没有雨鞋,就只好光着脚去上学。夏天还可以,到了冬天,刺骨的凉,有时还会被地上利器割破脚,一年到头,脚上的伤口几乎没有终断过,这个好了,那个出来了。 于志坚上学从不逃学,并且很积极,很多时候到学校后,其他学生都还没去。老师家不在学校,很少在学校住,一天早上到学校后,又是他一个人。他站在走廊里,庙堂不远处一片树林里突然发出一声难听地尖叫,那叫声简直使人毛骨悚然,于志坚吓地打了个寒战,顿时紧张起来,不知如何是好,一会儿出了一身冷汗。他以后才知道那是猫头鹰的叫声。 当时,老师还敢打学生,体罚学生,哪个学生违规违纪犯了错误或没按老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就让学生手伸出来,用竹片打学生的手。于志坚是个非常听话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从没让老师打过。可靠近学校的村子里几个同班学生老欺负他。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三个人打他一个人。也不为什么,就是显示他们的历害和威风。这三个人村子里人们称他们一个叫胎儿里坏,一个叫坏里胎儿,一个叫坏到底。于志坚寡不敌众,哭着回去了。他父亲问清情况后,火冒三丈。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人什么都不怕,翌日,就找到了学校,把情况和老师一说,就到教室里将这三个坏蛋揪了出来,狠狠地把他们训了一顿,然后要把他们拽到公社去找特派员,这三个家伙害怕了,连连求饶,向于志坚父亲和老师保证,说:“以后再也不干坏事了。” 那时他家里除了缺粮吃,连做饭用的柴禾都短缺,放学了不是去野外拾柴就是去割草。不是中午就是晚上,村子里人们经常看到于志坚背着柴草从野外回来。他又听话又爱劳动,整个生产队的大人们都夸奖和羡慕他;都教育自己的孩子向他学习;拿他做为孩子们的榜样。一次,他拾柴走在回来的路上,天已经暗下来了,突然从他后面走过来一个外地货郎,向他问路,因外地口音,他听不懂,又加之猛然出现在他面前,他一紧张吓得丢下背篓就哭着往回跑。到了村子里,大人们意味出什么大事了,一群人跟他一起去找那个货郎。见了货郎,大人们就质问货郎对这个小孩做什么手脚了,货郎说: “我什么都没干呀!我就是问他去街上从哪里走,他丢下背篓就哭着跑了,我搞得也很不好意思。” 大人们分析可能是于志坚听不懂货郎说的话,又加之天黑了本身就有点害怕造成的,也就不再追究货郎的责任了。于志坚又背上背篓和大人们一起回家去了。 那时,不仅缺粮,更缺钱。也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一到冬天,晚上,于志坚的父亲就喊他一起每人抱一个自制的捕黄鼠狼用的工具叫关笼子,去捕黄鼠狼。里面养有田鼠作诱饵,把机关操作好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甚至坟地里。当时黄鼠狼的皮供销社收购,一张皮可以卖到四五圆钱。一天晚上,他跟父亲一起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他父亲说: “你向东去放到那个坟上,我向北去放到那个坟场里。” 于志坚听话,就是害怕也不敢说不去。那坟是上一年才安葬的一个年轻人,正挑水途中突然摔倒,没送到医院就死了。还没到坟前,他就紧张起来了,心“怦”、“怦”乱跳;到了坟上,他就有点不知所措,毛骨悚然,浑身起鸡皮疙瘩,手在发抖。这工具还有个简单操作程序,勉强操作好后他就迅速往回走,走着走着,他总觉得后边有人,也不敢往后望,就开始跑,跑到十字路口,还没见父亲,就吓得要哭似的带着哭腔喊:“爹——” “志坚,我在这儿,别怕。” 这年,他才十一岁。 到了上三年级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教材也变了,每个人发一本叫“八万八”的毛主席语录,语文课就是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诵毛主席语录。教师检查语文学习成绩时就是看谁背诵得快,背诵得准确。书里面的首篇毛主席语录就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象这经典的语录那一代人都记得非常清楚。 就在这年金秋十月的一天,公社在镇上举行敬发毛主席像章仪式,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跑到街上观看来了。学生们这天专门放了假,也都跑到街上去观看。首先看到的是一辆大卡车上扎着彩旗贴着标语缓缓从街道上驶过,街道两边站很多群众,夹道欢迎;车上站着的人敲锣打鼓,锣鼓喧天;最后到公社高中的操场上,公社领导进行了讲话,然后举行了敬发仪式。这次首发的毛主席像章只有一分硬币那么大,红底黄边,毛主席像也是金黄色的。人们都戴在胸部的左上方,表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表示无限忠于毛主席。以后,毛主席像章也就不断更新,有小变大;材料有钢质、铜质,还有陶瓷的;颜色有金黄色的、银白色的,还有彩色的;像有头像、半身像,还有全身的;有不同时期的,还有不同场合的。据说在毛泽东以后的岁月里,有人专门收藏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还开办了一个毛主席像章展览馆。到了现在毛主席像章已成了珍藏品,具有收藏价值,还在不断升值。 在复式教学班里读完小学四年级后,这些学生都转到了镇上——大人们叫“街上”去读五年级。到这里不再是复式教学了,学校规模大多了,教学和管理都比在村子里学校正规多了。可班上的学生成分也复杂些了,有吃商品粮的,有吃农业粮的;有干部子女,工人子女,商人子女。和在本生产大队上学不一样,差别明显的分出来了,不仅穿的不一样,说话做事都不一样,农村的孩子明显低人一等。班主任是个女的,但身材魁梧,非常严肃,学生们都有点惧怕她。 这一年,文化大革命这一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达到了高潮,从文斗到武斗,从打、砸、抢到派性斗争。九月初的一天夜里,红桥公社的造反派组织红联总和城郊的造反派组织钢工总发生了枪战,为什么发生枪战的原因不清楚,结果,红联总的造反派头目被打死了。红联总组织把他做为革命烈士来对待,举行了隆重地悼念仪式,并且把他的遗像悬挂在街道的重要位置,喇叭不停的播放哀乐和他的革命造反精神,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于志坚读五年级时,是一九六八年秋季入学,到了一九六九年,正遇到国家将一学年结束的时间由夏季改为年底,这一年,全国的学生都要在所读的年级延长一个学期,所以,他在五年级读了一年半,一九六九年底小学毕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