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章
回到农村,于志坚已满十八岁了,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成为生产队劳动力了,属于生产队的正式社员,要服从生产队干部的管理。那时,生产队的社员每天上地干活要有生产队干部安排当天干什么活,一到时间,生产队干部就要从村东头喊到村西头,边喊边安排;人们干什么,在什么地方干,拿什么工具都交代清楚。生产队每块地都起有名字,如西岗上,河那边,大块儿地等等。社员们根据安排各自都拿上所需的劳动工具到达指定地点。集体劳动,具体干的过程中,有的人干得好,有的人干得差;有的人干劲大,有的人干劲小;有的人工效高,有的人工效低。那个时候是用工分的高低来衡量人们劳动报酬的多少;所以,每年农闲时生产队都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根据平时劳动表现的好坏,干劲的大小,工效的高低评出每个人的日工分多少。最高十分,然后有九分,八分的不等。 公历七月,夏收夏种已经结束,这时已进入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烤得地上发烫。生产队的农活进入田间管理阶段,于志坚今天在稻田里拔草,明天在棉花地里喷药,这个刚毕业的高中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田间地头。稻田里拔草会把腿和胳膊划破;棉花地里喷药会把衣服全部打湿。一向赏识他的老队长赵义成关切地问道: “志坚,能行吗?” “没问题,赵伯!”于志坚爽快地回答。 “好娃子啊!”这是赵义成夸奖他的一句口头禅。 赵义成五十多岁,中等个,身材魁梧,笑起来慈眉善目,说起话来锵镪有力。他干生产队长已经十几年了,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就在干。是个一心为公,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会管理,善管理的老黄牛式的人物。他敢于冲破当时“左”的思想的束缚;因为当时不能搞包产到户,但只要能按劳计酬的农活,都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不搞一大二公,大呼隆。农作物地收割,如稻子、麦子等都是按每人收割面积多少计算工分;像摘棉花,摘豆子,都是按重量的多少计算工分;播种也是按播种面积多少计算工分,像插秧,田间管理方面的拔草、锄草等都是的;所以,这个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一直在全公社处于领先位置。 七十年代我国的化肥工业还落后,不能满足当时农业的需要,农作物除了化肥外,还要靠一部分农家肥。夏季是积肥的好时节,公社要求生产队都要广积农家肥,并下达一定的任务。那时生产队领导班子叫“队委会”,盛夏的晚上,天气回凉了,老队长召集队委会在空旷凉爽的打谷场上商议积肥的事,付队长赵顺德说: “还不是老规矩,在老地方积呗!” 以往积肥都在路旁,打谷场周边等公共地方积肥。 “那怎么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呢?”队长赵义成说 “挖深点儿不就行了吗!”赵顺德说。 “那不行,哪有肥效呢?不是自欺欺人吗!我看,除了老地方,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要积,就这样定。”赵义成说。 其他领导都同意了,赵顺德没有信心的说: “那恐怕有点难度。” “不要想得太多了,遇到难度再说。”赵义成对着赵顺德说。 任务布置下去后,社员们都不愿在自己门前积肥,不愿动自己门前的土。就在观望和犹豫的过程中,于志坚就率先将自己家门前全部挖了一层,赵义成知道后,马上在于志坚家的门前召开了全体社员参加的现场会,这一下子掀起了全村积肥的高潮,公共场所,各家的房前屋后到处都积起了肥。生产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为来年的粮食增产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老队长跟于志坚说:“志坚啊!你带这个头不仅带动的是全队社员,而且带动的是生产队粮食增产;你这刚毕业回来就为集体做了不小的贡献,很了不起呀!” “赵伯,这算不了什么,你们领导推荐我上高中,学知识,不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吗?”于志坚很自信地说。 “站得多高啊!”赵义成佩服地说。 农历八月的中秋时节,秋高气爽,灿烂的阳光照射在稻田里金黄黄一片,稻子熟了,要收割了,生产队一年中第二个农忙季节开始了。那时候,生产队没有联合收割机,都是用人工收割。一般是白天收割,晚上用脱谷机脱粒。脱粒快慢的关键在于喂料口这个人,他带动着整个一班人的紧张程度。这个活儿是又脏又累又危险,经过几个月劳动锻炼的于志坚很快成了生产队的骨干分子,哪里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他就到哪里去,在喂料口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并且工效很高。他一站在喂料口,人们都格外紧张一些;因为,他一米八的个头,身材又魁梧,干起活来非常麻利,一个人干得比两个人还要快。几个小时下来,全身一层灰,鼻孔里、喉咙里到处都是灰,简直是面目全非。 有一次,在喂料的过程中,速度过快,没把握住深度,猛然间将他的手指打伤,这还算幸运,严重的会将胳膊绞断。 秋收大忙季节赵义成起早贪黑,除了安排部署,还和社员们一起干;可人们发现他有时候怎么哈着腰,有人问他: “你怎么啦”? 他总是说:“没啥事,就是肚子有点痛。” 老队长若无其事地回答。 就在秋收即将结束,准备整地施肥播种小麦的时候,老队长赵义成病倒了,住进了公社医院,队上的工作由付队长赵顺德主持。 秋收结束了,生产队的主要农活集中在交公粮、运土粪、犁田整地上。那时候这些农活都是用人工和耕牛来完成,用板车拉,用扁担挑,用耕牛犁田耙地。年轻人们主要用板车运土粪,把村子里的土粪运到田间地头。于志坚也在其中并且时时处处跑在前面。个头大又老跑在前面,连老实肯干的赵金德就说: “志坚,你真成了领头雁了,让我们老跟在你的后面跑,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于志坚说:“我主要是怕落在你们后面。” “你真会谦虚。”赵金德说。 付队长赵顺德两胳膊向后交叉一背,一会儿到这看看,一会到那儿瞅瞅,摆出一付官架子,专瞅你哪个偷懒了没有。谁要站一会儿,他就扯个官腔给你吼一顿。一次,赵金德站那儿喘口气儿来准备脱衣服,赵顺德却发现了,走过来就开始吼赵金德: “站那儿干啥子呀!” 赵金德想,你他妈的不干活,到处乱逛,盯人还盯得紧,就跟他急了,出口就嚷: “你他妈的不干活,老吼别人,你干一会儿给老子看看!” 赵金德唾沫星子横飞。赵顺德非常尴尬,脸胀得通红,说: “你——你——你这娃子……”憋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到播种小麦的时候,赵义成放心不下,就从医院回来了,召集生产队干部又在打谷场上召开会议,赵义成说: “今年除了化肥外,农家肥比往年都多;所以,在小麦的播种上,密植的程度要比以往稍微大一点;一定要把握好,这样才能保证明年的粮食增产。” 民兵排长赵乐金派出去学过一段时间农业技术。他说: “老队长说的非常正确;但是我们一定要抓好落实,我建议,先搞样板田,要对具体播种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好师范,然后在全面展开。” 赵义成非常激动地说:“说得好,就按赵乐金说地办,先搞好样板田,做好师范;还要大胆使用有知识的年轻人,像于志坚这样的人就可以通过培训指导后,放手让他们干。” 赵顺德说:“年轻人干下力气的活可以,播种他们能搞?” 赵义成说:“我们哪个不是从第一次开始的,你生下来就会播种?年轻人接受事物比我们快多了,手脚也比我们好使,我觉得没问题。” 说的赵顺德一声不吭了。 秋播结束之后,赵义成就带领全队所有劳动力开始继续改造东河河道。东河是一个河水流量不大,河道平坦宽阔的小河流;一到雨水季节河水就泛滥;一到枯水季节河水很小,一片荒滩,占据了很大的土地面积,老队长对东河河道进行改造,一是治理河水泛滥;二是利用人工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已连续几年了,一到农闲就开始了,遇到有国家水利工程,青壮年出去了,剩下的老年人、妇女们继续干。那时,没有任何机械,就是靠双手用铁锹挖,靠肩膀用扁担挑。当时,冬天里温度比现在低,非常寒冷;还经常西北风呼啸着,甚至小雪花飘着;但仍然干个不停。于志坚刚下学,还没有磨练出来,肩膀都磨破了,他强忍着,一声不吭;他看到老队长五十多岁了,还带着病痛的折磨,也和社员们一样干,我们这年轻体壮的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这年冬天,一直干了近两个月,终于把东河河道的改造工程完成了。造地一百多亩,河道完全像是新修的水渠,整个东河焕然一新。老队长站在新河岸上终于微笑着说: “ 明年春季修整加固后两岸再植上垂柳就好看多了。” 于志坚说:“到那时会成为红河三队一道亮丽的风景,说不定还会成为年轻人们谈情说爱得好地方啊!” 社员们都哈哈大笑。 一个下乡知青说:“于志坚,老队长是专门给你安排的。” 田野里又是一阵笑声。 …… 那个年代,当地农村的孩子到了十七八岁以后,家里父母就要操心给孩子找对象,也叫说媳妇,提亲等,通过恋爱方式结婚的不多;一般是通过对男女双方都了解情况的中间人俗称媒人来提亲。媒人先把男女双方的基本情况传达给对方,如果双方都觉得可以的话,就选个黄道吉日见个面儿;见面的方式是男方家做一桌好菜,女方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吃过饭后,再倒一杯糖开水让姑娘喝,如果姑娘喝了,证明姑娘愿意这门亲事;那么男方不仅要给姑娘送红包儿,还要买些衣服之类的,这就叫所谓的“看家儿”;这就标志着订婚了。 于志坚是一个表现很好的娃子,又是一个高中生,找上门给他提亲的不少。他对这件事不感性趣,满不在乎,总觉得刚毕业还没干点成器事儿,找什么媳妇。在他母亲赵雪的催促下,这年冬天,经媒人介绍,和本公社张营村的女青年张一梅订婚了。 一九七五年初春,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欢快的回忆中时,老队长赵义成的病情恶化了,他这时已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医生确诊为肝癌晚期。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成员去看他时,他已处于昏迷状态,在弥留之际对班子成员说: “要继续扩大水田面积,粮食不能减产;村东河道改造工程还要整修加固;志坚是块好料,要重用他!”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社员们开始在小麦地预留行里整地施肥,准备播种棉花的时候,噩耗传来,老队长赵义成病逝了。社员们非常吃惊,无不感到惋惜。他是一个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好队长,是整个公社的榜样,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公社领导特意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悼词上说: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基层干部,我们的好队长赵义成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五年四月二日九时四十四分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对此,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赵义成同志,一九六三年担任红河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发扬革命老黄牛的精神,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带领全队社员艰苦创业,使生产队各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东河河道改造工程上,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广大群众用铁锹挖,用扁担挑,硬是将弯弯曲曲经常泛滥的东河治理成笔直的水渠,百亩荒滩变成良田。另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累计为国家多交公粮三十万斤,社员多年享受政府规定的最高口粮标准,全年四百二十斤。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老队长的遗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赵义成同志安息!” 安葬那天,全队社员都自发地去给老队长送葬,人群中一片哭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