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十一章
二零零零年的高考,北岗四中仍居全市四十多所一般高中之首,超过部分重点高中。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到北岗四中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可到北岗四中读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全国广大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的三提五统等涉农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上到市里县里,下到村里组里,从上到下,层层加码,雁过拔毛。吃喝风盛行,小小的一个村一年招待费就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党政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吃皇粮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人吃的是老百姓的,喝的是老百姓的,用的是老百姓的。人平三十多人养活一个吃皇粮的,积重难返。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民不堪重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造成了一个时期的土地抛荒,农民工盲流现象。许多老百姓的子女读不起书,许多老百姓的子女成为留守孩子。北岗四中是一个标准的农村高中,学生全是农村的孩子,并且当地农民主要是依靠土地为生,没钱读书的学生很多。 于志坚是个校长,不是个镇长,也不是个村长,可他非常清楚农民有多穷。按上级政策,当时高中新生的录取分指令性计划、调节性计划和择校生计划。所以,根据分数的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二零零零年秋,高一新生入学报道时,红桥镇农民杨道修领着自己孩子到会计室交费,会计清点现金遇到这样一个麻烦,一部分钱不能用验钞机,只能用手一张一张地清点。因为这钱有十元的,有五元的,有一元的,还有五角,贰角和壹角的。会计说: “怎么这么多零钱呀?” “会计呀,谁想这样啊,家里除了耕牛,其他能变卖的东西都卖了,才凑够这点学费。人穷了,借钱都难啊!” 老人皱着眉头,一脸的忧愁。这年代了,大人孩子都穿得破破烂烂的。 即将开学的一天中午,正在忙于开学工作的于志坚,吃完饭就要到办公室去,走到离办公室不远处,他发现办公室门前有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的胳膊上还戴着个黑色孝布。当他走到这两个人的跟前时,他们一下子跪在地上就哭了起来。中年妇女哭着说: “校长大人,请你行行好,照顾我们一下,让我女儿能够上学。她父亲刚刚去世,为了能让两个孩子上学,他爹没日没夜地干,有病都顾不上治,等严重了,去医院治疗已经晚了,结果钱花光了病也没治好。临死前,他爹反复交代,‘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学呀,不能让她们去种地,种地是挣不到钱的,这费那税的太多了。’求求校长了!” 于志坚让他们二人起来,他们就是长跪不起,于志坚说: “你们起来,孩子上学的事我来解决。” 于是母女俩才慢慢站起来。 学生一日三餐都有领导和教师值班,稍微留心一点就可以发现,早晨和晚上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只买一个馒头吃,不喝汤,也不吃菜;有的可能到寝室里吃自己带的大头菜。高三美术班有一个学生叫叶永生,他美术专业课成绩很好,尤其是雕塑。他的雕塑作品,老师和同学们看了都赞不绝口,一般人都看不出来是学生作品,有一定的功底。但他家里穷得几乎没钱供他上学,可是他仍然坚持学下去。实在没钱了,就找同学借,借了还不上,时间一长,没人再借给他了,就今天找这个同学帮他买一碗饭,明天找那个同学帮他买一个馒头,很多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次,学校一个老师家里办喜事,亲戚朋友都要来送礼,喝喜酒。叶永生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也去坐在人家酒席上好好地吃了一顿饭。他怕露出破绽,狼吞虎咽地吃完就很快走了。主人问客人: “刚走那人是谁呀,我怎么不认识呢?” “我们把他当着也是你们的客人呢,哪知你主人家也不认识。我们更不认识了。”客人说。 “我把他当着是跟你们哪个客人一起来的呢。”主人说。 人们都哄堂大笑。 人们觉得好笑,可叶永生是不是觉得占了便宜呢?他实际上是非常难受的,人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去这样做。他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偷吃这顿饭,若只是为了能吃上饭,他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完全可以自己出去打工挣钱来养活自己。他为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目标,只有受辱受委屈,至于人们的耻笑和议论他已经麻木了。 一天,高岗镇农民史克建,个头不大,一米六不到,小鼻子小眼儿小方脸儿,背着一袋馒头又来到了学校,他是高岗镇有名的贫困户。他有三个孩子,妻子常年有病已失去了劳动能力,一家人靠他一个人劳动,也就直会种地。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给孩子送馒头,这样一年下来可以省不少生活费。他和于志坚成老熟人了,每次来了之后,总还要找于志坚交谈交谈,说上几句话儿。他性格开朗,有说有笑,看不到发愁的样子。于志坚心里想:他真能行,够坚强了。人那,也应该这样,就是每天坐在那儿哭谁又能帮他解决这困难呢?既是有人帮助,也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一辈子,日子还得靠自己一天一天地过。 二零零一年春季开学,一个中年妇女拄着拐杖一拐一瘸地出现在校园里,这已经是好几次了。她丈夫去世了,她也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她有两个女儿,老大已在这里读高中,从她女儿高一新生入学起,她就一个人拄着拐杖艰难地找到于志坚要求照顾她们母女,能让女儿上学读书。一连三个学期了,每逢开学,她就一拐一瘸地来到学校找到于志坚,为的就是能够让于志坚写个减免女儿学费的批条。于志坚看她太不容易了,太可怜了,就说: “你以后不要来了,你的情况我记忆太深刻了,我给你写个照顾到你女儿毕业的批条,以后开学时,就让你女儿拿着这个批条来报到就是了。” 这妇女就用她那一条腿一下子脆在地上并含着泪水说:“谢谢,谢谢!”什么话也不再说了。于志坚想象得到她内心是多么感激但她也只能这样来表达,老百姓的语言也是这么淳朴简单。不像当官的走后门,实际上就是凭他的权势和地位;但语言复杂,花言巧语里带着虚伪。 于志坚办公室里还站着一排学生和家长,有的拿着民政部门出据的证明;有的拿着政府发给的贫困证;有的拿的是残废证等。他一个一个地问其原因。 甲学生要说还没有说出声就哭起来了,哭着说着:“我父亲去世了,只有我母亲一个人干活养活我们全家,母亲说让我来找找看,学校能照顾了就让我读,不行的话就让我回去干活,反正家里也缺劳力;可我还是想上学呀!” 乙学生说:“我母亲残废了,不能劳动,就靠我父亲一个人劳动,现在还欠队里提留款大几千元,生产队干部还在逼着交提留款,家里实在没有钱。” 丙学生说:“我们家姐弟三个都在上学,父母就只会种地,每年挣不到多少钱,一下子付不起我们三个的学费。” 有单亲家庭的,有父母残废的,有多子女上学的,还有爹死了,妈改嫁了,跟着爷爷长大的。 于志坚自己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经历过读书的艰难,深知农民子女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有多难,当他们面临失学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作为一校之长,有义务有责任扶持他们。他决定就贫困生读书难问题召开一个领导班子专题会,研究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形成制度,把它当成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 于志坚利用晚上的时间,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会议,专门为解决贫困生入学难、完成学业难问题进行讨论。于志坚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我们学校有不少贫困生,他们成绩都很优秀,当他们面临失学的时候,你要是资助一下,拉他一把,他就会顺利地完成学业,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你要是弃之不管,他就会过早地流向社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来管管这些孩子们。” 付书记罗锋说:“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都是农民的子女,忘记了农村,忘记了农民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对农村的贫困家庭子女适当照顾,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孩子们,失学太可惜了。” 工会主席杨全亮说:“真正的贫困生确实要管一管,从他们身上显现出一些生活实例看到后让人痛心啊!我看到一个女孩子,早晨和晚上都是吃馒头喝开水,一个学期就是那一套外衣,同学们说她衣服脏了都是晚上洗一洗第二天早上再穿上。” “真正的贫困生应该管,但要有一个界定的办法,不能乱竽充数;因为我们学校本身也很困难。”付校长刘松志强调说。 经过讨论酝酿,最后决定,学校对贫困生通过走访、查证、核实、建档、登记造册,根据家庭状况的不同,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学费。特困生除免学费外,每月发给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费。 也就在这个时间,于志坚村子的东河两岸一些土地好多农民都不要了,跑出去打工去了,荒在那里。谁愿意出钱交农村三提五统税费款,谁就可以要。这对赵金德来讲又是一次机遇。他把这些地都要了下来,就用机械开挖成堰塘,继续扩大养鱼面积。这时,他的儿子已从农业院校养殖专业毕业两年了,正是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时候。他们的养殖场又经过扩大已形成规模效应,大见成效。赵金德随着儿子的大学养殖专业毕业和这次水产养殖面积的扩大,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他也和于志坚一样,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就在二零零一年春季开学不久,连续阴雨天气,长久失修的学生食堂,外面大下,屋里小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晴天还过得去,下雨天学生吃饭都很艰难,一到吃饭时间,走廊里、教室里、寝室里到处都是吃饭的学生,他们的头发、衣服淋得湿漉漉的。这种局面领导和教职工谁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谁都知道学校的情况,一个农村高中基础条件那么差,财政一分钱的拨款也没有,全靠自力更生,要办一件大事有多难。能去埋怨谁呢?实际情况摆在人们的面前,没有哪一件大事不是逼着当家人要去思考,去决策。自从于志坚成为这个学校的当家人那天起,就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他在想:学校要持续发展,这种局面必须改观,教代会制订的发展目标也提出要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都啥年代了,一个高中学校还是这样的食堂,学生还受这么大委屈。他决定召开领导班子会,研究确定筹建学生食堂。 一天,于志坚正在县发展计划局报批计划,付校长王长运打来电话说:“高三年级一个学生叫孙兰香,突然晕倒休克了,送到镇医院,医生诊断后说病情较重,要住院观察治疗,她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也没有其他亲属来管,你看怎么办?” “她父母那里有没有电话可以联系?”于志坚着急地问。 “我们问过了,他们出去时没有电话,现在有没有她也不知道,无法联系。”王长运无奈地说。 “那就按医生说的办,钱暂时由学校垫付。”于志坚果断地说。 就在这次事情之后不久,一天晚上,高二(2)班两个学生温英和黄素娟在操场上散步,温英对黄素娟说: “我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我也想去打工。我最近看到一个广告,市内一个食品厂在招女工。” 黄素娟劝她说:“你不能这样,你父母出去打工挣钱不就是为你读书吗?” “读什么书啊,连家都没有了。” 在温英产生这个念头之后,没过几天,她突然不在班上了,班主任发现后,问班上的同学: “你们谁知道温英到哪里去了?” 同学们都说不知道。 黄素娟说:“老师,她前些天跟我说过她想去打工,还说我们市内一个食品厂在招女工什么的。” 可黄素娟没说她父母外出打工的事,班主任也不知道她父母外出打工。于是就找到她家里,结果家里没人,就问邻居。邻居说: “她父母都出去打工去了,这两天也没见这孩子回来呀。” 班主任回来后,等了两天,还是不见温英回班上,就把这事情告诉了分管安全的刘松志,刘松志觉得学生父母不在家,一旦出了事,学生父母追究起来问题就大了,就把情况反映给了于志坚,于志坚马上做出决定,跟刘松志说: “要安排人去找,把范围首先锁定在市内食品厂,先到电视台及报社问一下最近哪个食品厂做过招工广告,范围就更小一些。” 刘松志就安排了班主任和一个治安人员,按照于志坚的指示到市内开始寻找学生温英。他们首先找到了市电视台广告部,里面的人员说最近没有食品厂招工广告。接着又找到市报社广告科,最近也没有食品厂做广告的。这就麻烦了,他们就对准市内的食品厂由大到小一个厂一个厂地去找,最后在一个叫美味食品厂里打听到了一点线索,班主任首先问了门卫人员: “师傅,你们最近招工了吗?” “没有大量招,但陆续有人来,前两天好象还来了一个女孩儿。” “叫什么名字?” “我不知道,你们进去问一下劳资科。”师傅对人挺热情。 他们二人找到厂里劳资科一问,劳资科的负责人说: “是有一个叫温英的,你们找她干啥?” 班主任说:“我们是北岗四中的老师,她在我们学校上学,这孩子父母都不在家,她是私自从学校出来的,一旦父母不同意她退学或出了什么问题,学校是要负责任的。” 劳资科负责人觉得学校做得是正确的,就安排人把温英从车间里喊了过来。班主任给温英做了细仔的思想工作,但她还是有点不想走,班主任最后说: “温英,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就得先回去,等你父母回来了,再做决定也不晚,你这样做,学校是要承担责任的。” 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温英同意了,跟他们二人一起回到了学校。 留守子女,因父母都不在家,星期天或节假日期间,既不受家庭的约束,也不受学校的约束,很容易到网吧上网,一些学生上网玩起了网恋。“五#8226;一”放假前夕,高二年级一个女生叫黄娜,一早晨打车跑到一百多公里以外的一个城市,到了之后迷失了方向,她一个人,没出过门,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非常害怕,一会儿大脑一片空白,站那里哭起来了。民警发现后问她: “你是怎么了?” 她只哭不说。 “你家在哪里?”民警又问。 “是北岗县高岗镇东坡村。” “你父母叫什么名字?” “我父母都不在家,打工去了。” “你在上学吗?” “我在北岗四中读书。” “你在读书跑这里干啥?” 她就是不说干什么。 “你说呀,你说了我们才能帮助你呀!” 她吞吞吐吐地说:“来——找个——朋友,在——网上——认识的,结果——来后——也联系不上。” 民警这才知道,她是搞网恋,又跟她说:“你这很危险,上学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呢?赶快回学校去!” 民警通过查号台查到了北岗县四中的电话,跟学校办公室取得了联系,并告知了领人的具体地点。学校办公室人员直接报告了于志坚,他马上让刘松志安排人把黄娜接回学校。 面对留守孩子出现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于志坚又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应对这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他在想:教学上要因材施教,管理上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措施。他把刘松志叫到他跟前说: “针对留守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我觉得针对留守孩子这个群体,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另外再制订一个特殊的管理办法。首先要摸清对象,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诸如父母姓名、家庭住址、父母打工住址、父母联系电话等,最起码要搞清楚。”刘松志说。 “你说得非常正确,首先要把全校的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搞清楚,这是必须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就是如何加强管理。我认为,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分包到人的办法,每个领导和教师包一至二人,包完为止。做到每个留守孩子有人包,校内校外都要管,上学期间,放假期间都有人管。要有所包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经常能和家长取得联系,能把所包学生的情况和家长勾通,做到力争不出问题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于志坚进一步补充道。 他们二人酝酿好之后,又专门召开了一个领导班子会,在他们二人提出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北岗四中对留守孩子的管理办法。从此,北岗四中的留守孩子从学习、生活、放假回家等各方面,都有人过问,有人关心,有人爱护,有人帮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也同样享受着父母般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