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十四章
二零零三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于志坚抛开家里的一切事情,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来到市中心医院看望张献生,这时的他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处于半昏迷状态。他的妻子赵贵娥见到于志坚眼泪一个劲儿地往下流,非常悲伤。于志坚劝她说: “你不要太悲伤了,现在正是要控制住自己情绪的时候,时间长了,会受不了的。家里你现在是顶梁柱了,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办。” 于志坚来到张献生身边,喊:“献生啊,献生!”张献生慢慢地睁开眼睛。“我们领导班子的全体人员都来看你来了。” 他声音很微弱,说:“志坚,你们都来了,我不行了。”说着拿出厚厚一个本子,又说:“这是我在住院期间写的教育教学体会,可以说也是我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这也算是我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一点贡献,我把它交给你。”另外,他又拿出一封信说:“这是给我分包的留守孩子写的一封信,也请你转交给她。我的愿望就希望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希望北岗四中不断发展壮大,希望我们的贫困孩子都能完成学业走进大学,用知识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于志坚握住张献生的手说:“我们决不辜负你的希望,还要把你的所有资料保存起来载入校史。你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你为北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北岗四中的全体师生不会忘记,北岗人民不会忘记。” 二零零三年三月四日十七时五十五分,张献生老师与世长辞了,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消息传到学校,人们无不感到悲痛。三月六日,张献生的骨灰运回了学校,安放在学校专门搭建的灵堂里。下午,学校召开了全体师生参加的追悼会,于志坚致悼词。悼词上说: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张献生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二零零三年三月四日十七时五十五分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六岁,为此,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张献生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红桥高中任教,一九七六年调入北岗四中任教直到现在。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只讲奉献,不讲条件,在当初学校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一家人就住在一间房子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成人,又住在两间旧瓦房里,一住就是十五六年。 他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业务,博览群书,活到老,学到老;教学上精益求精,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耐心辅导学生;认真批改作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常开展教育科研。针对学生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他在有病住院期间还写了厚厚的一本教育教学体会,交给了学校,把他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一点不留地奉献给了后人;他在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还没忘记他分包的留守孩子宋颖颖同学,还专门给她写了一封关怀备至的信。他那自甘清苦,乐为人梯;即重言传,又重身教;挚爱学生,呕心沥血,抚育一代代新人健康成长,表现了高尚地奉献情操。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不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潜心学习,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那桩桩动人的事迹,一则则育人的体会,正是滋润禾苗的春风化雨;哺育栋梁的精神乳汁。无愧于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一个才华横溢的名牌大学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提过一个“走”字,无怨无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张献生同志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向张献生同志学习,不辜负张献生同志的希望,努力把北岗四中建设得更加美好。 张献生同志安息吧! 安葬那天,师生们都自发的胸戴白花,跟在灵柩后面为张献生送行。送行的路上挤满了人,张献生班上的学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失声痛哭,所有师生都潸然泪下。宋颖颖同学哭着说着: “张老师,你在临终前还在关心我,教育我。我一定听你的话,要自立,自律,坚强,自信,刻苦学习,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人们含泪为他送去最后的祝福:“张献生老师走好,张献生老师安息!” 送走了张献生,于志坚心里还仍然不能平静,他为失去一个好老师而感到惋惜,为失去一个挚友而感到伤心,为失去一个志同道合者而感到愦憾。他暗下决心,不辜负张献生对学校的期望,他要向张献生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于志坚读书那些年代,一直是按照招生计划,按照通知书上指定学校去上学,君民人等,不存在择校,不存在无序;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于志坚当老师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已开始有个别凭关系择校;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于志坚当校长的时候,就开始进入无序状态,不过那个时候学生上学还没有出现“商品化”的现象;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种无序状态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一些私立学校,一些中专、技校下到初中去,对准学校及毕业班班主任开出价格,提供一份毕业生信息名单给多少钱,班主任给他们送去一个学生给多少钱。一些私立大学及高职高专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如出一辙。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因为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价格也不断抬高,就像炒股一样,班主任把老百姓的子女当作股票一样,将价格一个劲儿地往上炒,哪个学校给的多,就往哪个学校里送。到了二零零三夏季年招生的时候,毕业班班主任送给技校、中专、职高一个学生,若报到交押金后,给班主任五百元至六百元。硬是把老百姓的子女当作赚钱的工具或者说“商品”。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钱实际上就是学生拿出来的,也就是说是老百姓拿出来的。什么师德、职业道德早就没把这当回事儿。一次,于志坚到市区办事遇到了他原来的一个老同行,叫周志强,当过多年初中校长,现在在开办技校。于志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我也不愿意这样做呀!没人来管,无序状态,你不搞他搞,你不抬价他抬价,搞得人人自危。老同行,我跟你说实话,不就是骗吗?谁骗到钱是谁的。学生在学校不到一年,就让他们去实习了,后期的学费不就是净赚了吗?回扣那点钱算什么?” 这年高考刚结束,一所高职院校的招生人员来到北岗四中找到于志坚,也给他开出个价格,这价格更诱惑人,比中专、技校招初中生开出的价格高得多,招生人员说: “于校长,我们合作一下行吗?” “怎么合作法?” “你给我们学校提供一个学生给你回扣两仟元。”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这样做生源不足啊,你想,多去一个学生几年下来学费是多少,两三万哪!我给你两仟元算什么呢?” 于志坚一听这就非常气愤,一口回绝,他从开始当校长就一直受到这无序招生不正当竞争的困扰,对于这普通的农村高中来讲办学真是太难了。多少年来,北岗四中为什么那么多贫困生,因为贫困孩子没有钱到其他学校读书,这些孩子不能给那些人带来利益。所以,北岗四中也只能招收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也只能到这样的学校读书。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于志坚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战术来迎接新地挑战。 有志者事竟成,截止到二零零四年夏季,北岗四中高考上本科线人数从当初的实现“零”的突破,到现在的突破六百人大关;在校生人数从低谷时三百多人发展到现在的三仟多人;为贫困生免学费和补助特困生生活费累计达二百多万元;教职工分包管理留守孩子累计达八百多人。从当初的吃水排队,用水肩挑,教师用房学生用房全是一栋栋旧瓦房发展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公寓楼、住宅楼、学生餐厅、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运动场一应俱全;自来水全天二十四小时供应。从当初的校园一片片黄土地发展到现在的校园四季常青,绿树成荫,花香地绿,像沙漠里长出了一片绿洲。这一年是于志坚当校长的第十四年,正好是北岗四中建校二十八年的一半时间。前七任占据了一半时间,他这一任已占据了另一半时间。通过这十四年的奋斗,他再一次验证了奋斗不止,总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