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十三章
二零零二年秋季开学不久,于志坚正在和工程建设质检部门一起检查验收刚峻工的又一栋教师住宅楼,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他耳朵里——张献生老师肝癌晚期,已经住进了医院。于志坚顿时心如刀绞,浑身瘫软。张献生老师因长时间的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按胃病治疗一直没有好转,还是于志坚崔他到市内大医院作个彻底检查。 住宅楼检查验收完毕,他立即去了市中心医院。当他见到张献生的时候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悲伤,紧紧握住张献生的手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才好,尽量克制住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张献生先开口了,说: “志坚,病在我身上,我就不难受,你们都不要难受,你不经常教育那些贫困家庭孩子们和留守孩子们要坚强吗?轮到我们自己了怎么就有点软弱了?” 于志坚也开口了,说:“你说得对,要坚强,什么奇迹都会有的,我去找主治医生去。” 于志坚找到了主治医生冯天国,说:“冯医生,我们学校张献生老师的病情怎么样?” “北岗四中的是吧?我告诉你,他已是肝癌晚期,病情比较严重,时间不会很长。” 于志坚一听心凉了半截,说:“冯医生,该花的钱我们花,把那些新药特药,高新技术都用上,也许会有奇迹出现。他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呀,千万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 “你的愿望是好的,可这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不说,我们也会尽力的,出现你所想象的那种能治好的奇迹不太可能。” 于志坚失望地回到病房,他还是强装着笑脸说:“献生,我跟主治医生说了,他们很有信心治好你的病,你就安心地养病吧;你所带的课和班上管理的事都安排好了,你就不要操心了。” “好,你回去吧,我个人的事是小事,学校的事是大事。”张献生强打精神说。 于志坚走了,离开了病房,离开了张献生,他真想多留一会和张献生说说话,可他肩负的责任迫使他不能不走。可就在离开病房后,于志坚实在是忍不住内心的悲伤,他的眼泪一下子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止不住往下流。 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能自力更生去做的,于志坚都采取土法上马。这年秋季,因学生食堂、新的教师住宅楼相继竣工,规划的运动区内一栋栋破瓦房都全部拆除了,他计划自力更生修建运动场和跑道,能自己干的自己干,像平整场地,挖土方,铺煤渣,植草坪等,完全可以自己动手来做。 回到学校,这时已是九月下旬,他把付书记罗锋,付校长刘松志和王长运喊到办公室,对每个人进行了分工。罗锋负责组织带领教职工这一块;王长运和班主任负责组织带领学生这一块;刘松志负责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于志坚是当然的总指挥。他提出九月底以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国庆节放假来之后,就开始动工。 二零零二年的金秋十月,北岗四中全体师生一场自力更生建设自己学校的大汇战热火朝天,如火如荼。青年教师李俊龙说: “于校长,现在这样干,干得痛快,干得高兴,干得有希望。你还记得我们两个和张献生三个人一起那年下乡找学生吗?多艰难啊!又累,又渴,又饿都不说,心里还一直在发愁,费这么大的劲儿,学生是不是都会来?想高兴都高兴不起来。” “俊龙啊,这段历史你我都不能忘记,全体教职员工也不能忘记,回顾过去,学校发展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说“忘记了过去,就味着背叛”。于志坚意味深长地说。 学生们知道这是为他们建设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活动场地,干劲十足,班与班之间搞起了劳动竞赛,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还专门搞了一个宣传报道组,广播里不时传出表扬声: “同学们,高二(1)班的黄天阳同学,不怕累,不怕脏,衣服都汗湿了,鼻子、脸颊都是黑灰,还哈着腰,低着头架着板车一个劲儿的超过别人往前跑。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鼓足干劲,奋勇向前,为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于志坚听到了黄天阳这个名字,心里不只是高兴,还在沉思:这样的学校管理重要,思想教育重要,关爱学生同等重要。他对黄天阳的教育特别是对他的关爱,黄天阳用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通过集体劳动,既节约了资金,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又磨练了意志。 十一月上旬,市教研室高中组教研员又来到北岗四中,于志坚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教研室高中组负责人李主任说: “于校长,今天我们来还是听张献生的课并和他一起召开一个研讨会。” “李主任,教研员同志们,非常报歉,张献生老师病了,已住进了市中心医院。”于志坚心里很难受的说。 “什么病?”大家异口同声地问。 “我也不瞒你们,肝癌晚期。”于志坚声音低沉地说。 他们都十分吃惊,这个说:“嘿,怎么这么突然!”那个说:“咋这么不幸!”还有一个在给另一个说:“多好的老师呀!” 教研室的李主任说:“于校长,是这样,我们大家一起去医院看望一下吧!” “那我陪你们一起去。”于志坚激动地说。 他们驱车一起来到了市中心医院张献生的病房,张献生还半躺在床上不知在写什么。 “献生,市教研室领导们来看你来了。”于志坚说。 张献生吃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说:“同志们好,谢谢大家的关心。” “张老师,你躺着别动,我们刚刚才知道你病了,就过来看看你。”李主任关切地说。 “没事,还可以。志坚给我安排的很好,医生们也挺尽力的。”张献生笑着说。 “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在这里医治,教学的事情暂时就不要多想了。”李主任说。 “想还是要想,已成职业病了。”张献生又是微笑着说。 他们在病房里聊了一会儿,张献生的情绪也很好。临走时李主任对张献生说: “张老师,你是一名忠诚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啊!我们不会忘记你的,党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你的。你要保重身体,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会好起来的,祝你早日康复。” “谢谢,谢谢!”张献生激动地说。 市教研室的同志们走后,于志坚继续陪着张献生,他们两个心里都明白在一起说话的时间不多了。张献生问于志坚: “市教研室的同志们怎么知道我住院了?” “他们今天到我们学校去准备听你的课并想和你在一起开个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我也不清楚,有可能还是关于教改方面的。” “志坚那,不管怎么说,市里对我们学校这几年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肯定的,并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与你这个当校长的是分不开的。” “学校要有好校长,也还要有好教师才行啊!不是你这样的好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能有今天这样的高质量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很高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带动和影响着北岗四中的教师们啊!” “志坚,我不是吹捧你,你这个校长能把北岗四中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确实不容易呀!我是最清楚的。你上任伊始,多艰难哪!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人数少还不说,关键是学校内部人心涣散,风气不正;哪个领导上来都是这不好,那不行的;这个不服气,那个瞧不起。农村有句俗话,‘唾沫可以淹死人’。人们都有从众心理,一个人说你不好,十个人说你不好,接着就会上百人说你不好。连没主见的朋友也会马上倒过去,尤其是那些酒肉朋友,今天有酒弟儿俩好,明天没酒就拉倒。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那就是通过在一起工作交往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实践证明对方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正直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不管遇到别人怎样诬蔑、陷害,自己都不会动摇,仍然坚信对方,并与其风雨同舟。当时,我就坚信你于志坚能把这个学校搞好,不会再是两年校长了,你看,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了。” “献生,我之所以能在那么艰难、恶劣的环境下挺过来,一是家庭的贫穷,从小就磨练了我的意志;二是在我懂事以后,家里就开始住有上级党组织派下来的工作队员,受他们思想的熏陶,很小把党就看得很伟大。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们教我唱的《听话要听党的话》这首歌;三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的主人公保尔#8226;柯察金的奋斗精神和人生思想始终影响着我的人生。另外,到了北岗四中和你一起工作以后,你的人格力量对我促进也很大。我有一个信条,那就是:“一个人的官位和地位的高低,不等于他为人民所做贡献的大小,就在于他是不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了多少对人民有利益的事情。” “志坚,每个人都有追求,有的人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有的人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明显不同。” “献生,往往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享受的人,是以利己为核心的。因为人对金钱和物质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所以这种贪婪的人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是以利人为核心,为的是大多数人的幸福,这类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觉得有成就感,心里安慰,生活充实,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你说呢?” “你的观点很正确。志坚,你说保尔#8226;柯察金幸福吗?” “幸福。就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他的家庭出身情况,他受过压迫,受过凌辱,他就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的幸福才努力奋斗,走上革命道路,奋不顾身地投入到革命斗争行列的。他反对压迫,反对以强凌弱,争取自由,见义勇为,知难而进,不怕艰苦,忠于职守,为公众利益勇于献身而无怨无悔。” “志坚,你干了这十多年校长了,从你干算起,县教委主任都换了好几任了,县里其他几所高中校长也都换了几任,进城的进城,提拔的提拔,你是怎么想的呢?” “献生,你这么有才华的人在那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且无怨无悔,我还有什么多想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和那些人攀比?各人有各人的追求。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当上级领导提过‘走’字,走不走应该是上级的事,不应该是私人的事。我也没有当上级领导要过官,总觉得问别人借东西就不好意思,要东西就更不好意思,还别说要官了;也不知道怎么个要法,张不开嘴。” “志坚,我在学校听别人闲谈时,说过这样一个顺口溜,叫:‘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急地乱蹦;又跑又送,提拔重用。’那你这属于原地不动的领导干部。” 两个人哈哈大笑。然后,张献生提醒于志坚: “行了,不聊啦,你回去吧,不耽误你宝贵的时间,学校还有好多事在等着你处理呢?” 于是他们俩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了。 翌日,于志坚正在他的办公室办公。一个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的小伙子来到他的办公室,说: “于校长,今天在家呀,我昨天来了就没有找到你,你真是个大忙人啊!” 于志坚瞅了那人一眼,问: “你是哪个单位的?” “我是水利局的。” 于志坚想水利局又跟学校有啥扯的呢?就问:“有啥事吗?” “有点事儿,就是关于水资源开发的事,你们学校不是有个深井吗?用的是地下水,按规定要交纳水资源开发费。” “我们的深井就用了十多年了,早就开发了,又不是现在开发的,要什么开发费呢?” “于校长,你只懂教学,这你就不懂了吧,这地下水是国家的,你用了就得出钱。” 于志坚想,我这学校是外国的,无奈地摆摆头,说: “要多少?” “我要看你们井的出水量有多大,算算才行。” 于志坚把总务主任喊来,说:“你带水利局这位同志一起去看看我们学校深井的出水量。” 就在水利局要钱后没几天,又来了两个环保局的人,找到了于志坚要收环保费。 于志坚说:“我们是学校又不是排污工厂,还收什么环保费?” 环保局的人和水利局的人说话是一个调子,说:“于校长,你只懂教学,这你就不懂了吧,你们学校食堂做饭是不是烧的煤呀?” “是啊。” “这烧煤是不是要冒烟?” 于志坚气得故意说:“不冒烟!” “于校长,别开玩笑,不冒烟是不可能的,冒烟是不是要污染空气?” “那你说学校食堂做饭烧什么?” “是要烧煤呀,但要交钱才能烧啊!” “交了钱就不污染了,那不还是污染吗?” “那我们就管不了啦!” “那不对,给你们交了钱,你就得治理,不让它污染才行。只管收钱,不管治理,那纯粹是为了要钱。” “算了,校长,不要钻牛角尖了,多少给我们一点就行了。化工厂不归我们县里收费了,要不就不问你们要,不也是日子不好过吗?人员超编,工资发不下来吗?” “给你们两仟块钱。” “两仟就两仟吧。” 进入农历腊月,一天,办公室主任陈东风给于志坚汇报说: “于校长,刚接了两个电话:明天教育局的财物科和政工科的领导要来,后天财政局预算科的领导要来。” “好,我知道了。你让总务处林主任和张会计来一下。” 林主任和张会计来了之后,于志坚说:“教育局的财物科和政工科的领导明天要来,财政局的预算科的领导后天要来,你们俩一起准备一下接待的东西,一人为私,二人为公嘛!标准还是和原来一样。” 张会计说:“校长,这年代了,你也有点太抠门儿了,我听说别的学校都大方得很,这样会不会得罪他们,以后给小鞋穿?” “我们怎能跟人家比,家底你们不是不知道,就这都应付不了啊!这只是开头,还不知有多少要来的呢?我干这么多年校长还不清楚,上边每年都在喊禁止春节病,设廉政监督岗,越喊来得越多,越设送的越凶。权力小的下来要,权力大的按时到。只有一年比一年多的,没有一年比一年少的。另外,他们的欲望你永远也满足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