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60章心照不宣(1)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使汉匈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役使匈奴继失河南地后又丧失河西,其统治西部地区的根基便被彻底拔除了。此后,匈奴不仅在与汉朝争夺西域的斗争中长期陷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在经济上遭受重大的损失,匈奴人哀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位我嫁妇无颜色。”而对汉朝来说,由于河西匈奴势力的消灭,“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西部边郡的人民因而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就在河西之战胜利的当年,汉武帝下沼将陇西.、北地、上郡的戍卒减少一半,“以宽天下谣役”,这对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因长期战争而遭受巨大消耗的西汉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西汉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不仅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而且打开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开始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汉匈的实力对比因此开始发生了变化。 鉴于匈奴单子本部及左贤王邦仍具相当实力并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疆安全的现实,考虑到汉军经过以往多次实战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使用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远途奔袭的作战经验,汉武帝决意乘河西新胜之帆,加强北线进攻。元狩四年(前119年),他下诏实行币制改革,又令“初算缗钱”,实行盐铁专卖,以筹集战争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财力。同时,与诸将商议对匈奴的作战方针。决计利用赵信的错误判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确定了一个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尔后,他即调集10万骑兵,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出征漠北。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汉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战役的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汉军经过实战的锻炼积累的运用骑兵集团进行长途奔袭与迂回包抄的作战经验,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后误以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胆地制订了远途奔袭、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他又细心进行战前的准备,除集中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和最优秀的战将投入战斗外,还调集大批马匹与步兵,运送粮草辎重,以解决远距离作战的补给问题。而在作战中,汉军统帅又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不仅敢于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抄,特别是卫青,在遭遇单于主力后,机智地运用了车守骑攻、协同作战的新战术,先借助战车的防御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挥骑兵迅速机动的攻击能力,迂回包抄敌军的两翼,一举击溃单于的主力。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汉军虽然付出了丧失数万兵士和10余万匹马的沉重代价,但却给予匈奴前所未有的订击。匈奴骑兵损失达八九万,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王遂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幕南无王廷”的局面。如果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移王廷于漠北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战略转移的话,那么,漠北之战后的“幕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才基本得到解决。 漠北之战已悄悄临近,长安百姓同仇敌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涨的热忱来对待此战。军中的将士多有自愿请缨出征。朝中的一些武职官员,便纷纷活动起来,利用各种关系,以追随大将军、漂骑将军出战立功授勋而引以为荣。 “驾,驾!”,长安城繁华的街头,突地出现了一人一马,众人纷纷避让。马蹄过处,尘土飞扬。马上的人风一般的样子,迅速地不在思维的界限,待街上的人们睁着迷离的眼去看时,人马却早已消失不见,恍如人间蒸发一般。 等快马奔驰到卫大将军府前时,苏明熙猛地勒住马缰,刚才一直处于兴奋奔跑状态中的马,似乎来不急适应主人的命令,马蹄猛地顿住,马身不稳向后倾倒,眼看就要把座上的苏明熙甩下马了,大将军府的门官认出了苏明熙,想要上前接住马缰,但看到那高仰的马蹄时,却惊恐地推论几步,,背过身,不敢看苏明熙将要坠马的惨状。 苏明熙侧着脸,一声冷笑,在身体前倾,头、胸部紧贴在马鞍桥左脚用力一登的同时右脚奋力一甩,翻身几乎是和跃马平行直着身子跳下马来,又顺势在马屁上轻抽了一鞭,那马儿登时立住,长嘶一声,像是感激主人的知遇之恩,又打了一个响鼻,转身两步到苏明熙的身边,不断地打着响鼻,厮磨着苏行熙握缰绳的手。苏明熙冲着门人潇洒地一样手道:“接着!”,把缰绳扔给门人。 街头的人纷纷驻足,看到这心惊的一幕,听到苏明熙的一声喊,方才回过神来,禁不住为这位骑术高超、年轻英俊的将军心中暗道一个“好”字。门人慌忙接过扔来的缰绳,看见苏明熙一脸冷峻地盯着他,忙陪笑道:“苏将军好手段!请进!”苏明熙一扬眉道:“怎么,不用通报吗?”门人笑道:“公主殿下吩咐过的,若苏都尉来府,无须通报,一律迎入二堂候见!将军请了!”便随门人进了卫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