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章(七)
林芳太郎指挥日伪军在这方圆十几里的狭小地带里,布置了两道包围圈,把冀南军区、党委、行署围得铁桶一般。他从我方交战的实力上判断被围的一定是八路军首脑机关,感到意外惊喜,立即将战况电告了岗村宁次。岗村宁次得知我方部队自北向南已经进入包围圈时,暗自发笑,心里说:任尔八路万般神通,此番也插翅难逃,这真是天皇陛下的洪福!他再次命令林芳太郎谨慎行事,力歼被围之敌,万勿放过一人! 我大队人马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包围圈以后,随后又遇到敌人的第二道包围圈。敌人的一个骑兵部队迎面拦截,如蝗的敌人冲了上来,企图将我重新压回到第一道包围圈中去。 骑兵团团长见状,命令各连将战马隐蔽在一条道沟里。一声号令,战马齐唰唰地卧倒在地。他集中全团十二挺轻重机枪,埋伏到沟沿上,待敌人离近,“哒、哒、哒”十二条火龙同时向鬼子射去,打得鬼子鬼哭狼嚎,人仰马翻。后面的鬼子见状,惊慌失措,调转马头四散退去。 林芳太郎亲自督战,他挥舞着指挥刀,急得“哇哇”乱叫,命令督战队用刺刀威逼着士兵冲锋。敌人又疯狂地冲上来,我军狠狠地再打回去,几个回合下来,林芳太郎终于压不住阵脚,扔下一具具尸体躲回村里。部队乘机又冲出了敌人的第二道包围圈。 鬼子恼羞成怒,重新布置了兵力,又从四面围了上来。 担任右翼掩护的县大队大队长李大勇发现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吸引日军,完成掩护军区和干部突围的任务,他果断命令二次杀入重围的张栓桩带领一连首先向北发起冲击。 张栓桩当即率领战士们从西北方向突围。当他们冲到河堤附近时,敌人突然出现,疯狂地开枪扫射。在飞蝗般的弹雨中,冲在最前面的战士们纷纷倒下了。 狂风为他们号泣,飞沙为他们悲鸣。敌人蜂拥而上。 在这危急关头,张栓桩挥着手一边喊:“同志们,不要慌,沉住气!”一边指挥战士们边打、边撤。退到一个村子东边一口干涸的湾坑边,向敌人展开了反击。敌人措手不及,丢下一片尸体,狼狈地逃窜了。 情况稍有好转,张栓桩边命令部队抓紧休整,边辨别着方向,寻找突围的缺口。这时,退下去的敌人又冲过来了。 敌人经过刚才的一顿猛打,大概知道遇到了八路的厉害,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采用鱼鳞状队形从北边向南边反包围过来。 “保存实力就是胜利!”张栓桩正正帽子,暗暗想到,“再继续死拼下去,全连将彻底崩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不容多想,果断地下了命令,向北突围! 沙尘裹着硝烟,硝烟弥漫在沙尘暴中,周围一片昏暗,几乎对面看不清面孔。敌人蒙头转向,无法出击,只能趴在原地胡乱开枪,机枪声顿时不绝于耳。但那枪声,显然是应付公事。 张栓桩大吼一声:“同志们,冲啊!”趁着风沙,飞速地冲破了敌人的防线。等他回过头时,却只看到侦察员李书根和机枪手王世孝跟在他旁边,而其他战士生死未卜。来不及多想,他们继续向西北冲去。 避开大路,穿行在麦子地里,大概跑了二里多路,到了下午二时许,又被日本兵发现了,30多个鬼子身背长枪,策马扬鞭朝他们追来。 张栓桩他们躲没处躲,藏没处藏。气势汹汹的敌人挥舞着刺刀,吵吵嚷嚷着:“抓活的!”向他们奔来。 张栓桩这时反而显得异常冷静,他清查了身边的战斗力,知道王世孝携带一挺机枪,李书根带了一支步枪,而自己身上只携带一支手枪。他清楚地知道,这时候每节省一颗子弹就能多消灭一个仇敌,就能给自己多留一分生的希望。他告诫大家,要集中火力,尽可能地节省子弹。 说着,带领大家一阵疾跑。鬼子紧追不放,看看越来越近,张栓桩突然命令:“迅速卧倒!”三人立即趴在麦田里回头朝追来的鬼子猛烈开枪。迎头两个鬼子倒下了,其余的退了下去。他们再跑,鬼子再追;鬼子逼近了,他们再打。就这样就像玩捉迷藏游戏,利用这一“战术”击毙了五个日本兵。 鬼子气喘吁吁地追赶了十几华里后,看到太阳慢慢向西落去,知道天一黑就是“马猴子”的天下了,知趣地也是无可奈何地撤了回去。 夜色渐浓,远方仍然传来枪炮声,张栓桩对王世孝、李书根说:“如果现在我们停下来,肯定走不动了。再苦再累,我们也得坚持。鬼子在南边打,我们只要向北走,就一定能冲出鬼子的包围,夜色可以帮助我们。”大家连连称是。 一天没吃东西了,他们咬紧牙关,饥肠辘辘,趁着朦胧月色又继续走了70多华里。等到天空开始泛起鱼肚白时,顺着狗叫声,他们累倒在一个村边。 正昏迷中,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耳旁回响:“同志,醒醒!快回家吧,这里危险!”张栓桩一骨碌爬起来,揉了揉眼,见是一位蒙着白羊肚子手巾的老乡。那老乡和气地说:“八路同志,快跟我走!”张栓桩急忙唤起王世孝和李书根,互相搀扶着踉踉跄跄来到那位老乡家中。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已来到了运西半解放区。 “同志,看把你们累的,快吃点东西,好好休息一下吧!我们这里保险!”张栓桩他们顾不得道谢,也不管棒子面窝头凉不凉,高粱面饼子硬不硬,狼吞虎咽塞饱了肚子,眼皮一合便倒头呼呼地睡着了。这一倒下,他们整整睡了两天一夜。 昏迷中,张栓桩感觉有人在拍他的肩膀,不时低声说:“八路军,起来吃饭了。”张栓桩睁了睁眼,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为他们准们备了一锅小米稀饭和一篮白面馒头,两大碟炒鸡蛋。 张栓桩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像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他更知道自己家里多么贫穷,知道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百姓平时连菜窝窝都吃不饱,这时候却不知从哪里弄来这么些好吃的?人民,多么好的人民,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吃饱了,睡足了,张栓桩他们提出要找部队去。房东老大娘瞅瞅张栓桩脚上那双鞋,心疼地说:“孩子,鞋底子都磨透了,怎么打鬼子啊?” 张栓桩这才想起脚板子疼,他搬过脚看了看,血水洇红了脚掌。大娘说着把儿子的一双新鞋拿出来,送给他穿。张栓桩试了试,脚大鞋小,穿着不大合适,就说:“大娘,不用了,您还是留着让兄弟穿吧。” 大娘却说:“穿不上就趿拉着,总比赤脚找部队好。”张栓桩心里一阵酸麻,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溅了出来。 告别了老乡,三人赶紧上路,又连续走了一夜,天亮时,来到了梅花镇,在一片果树林里找到了突围出来的19团团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