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一回天地有情仙缘造福
天地有情,万物复存;神仙有情,普救众生; 人间有情,福聚祥临;物事有情,其值得升。 情有善恶,因果可分,自然造化,法度严明; 善情珍惜,自合缘份;恶情宜逐,迷者误身。 话说天界,玉帝临朝,八仙上前奏道:“王母万岁寿辰又已临近,到时应隆重庆贺一番,众仙家都准备盛情祝贺,不知天庭有何安排?”玉帝点头道:“此事朕也在考虑之中,王母也许已有打算,不如派何仙姑去瑶池探访一下,了解王母心意后再来共议此事。” 仙姑奉命来到瑶池,金童迎上前来施礼见过,询问因何来访?仙姑告知了来意,要见王母。金童让她少待,进去通报。 王母正在蟠桃园中观看仙丁整枝培土,见蟠桃近熟,硕大果多、色艳味香,心里非常高兴。想自己临近万岁寿庆,有意天上人间热闹一场,也好诚显自己恩泽于世、慈心一片。只是不谙人间民俗如何?意欲打听一番后再作决定。正在思量,见金童来报:“何仙姑求见。”王母不知有何来意?即传:“迎到花殿相见。”金童领旨去接仙姑,王母自到花殿等候。 仙姑来到花殿前,只见穹顶层叠、碧柱银瓦、玉阶金砖、雕梁画栋、晶石花栏、洁墙绣窗,真是气势巍峨、精美壮丽、匠心超奇、巧夺天工。花殿西面和瑶池相连,俯栏观鱼,色彩斑斓、欢鲤腾跃;东边有花圃衔接,看景赏花,千香万艳、玉影婷立;北通蟠桃芝园,果香扑鼻、灵气隐曜;四周皆是紫气泛延、瑞云相绕,实堪难见之奇景! 金童引仙姑进入花殿,上前拜见王母,王母赐坐,玉女送上香茗。王母问道:“仙姑此来,不知有何佳意?”仙姑恭礼答道:“想念圣母,特来探望,顺便问问圣母可有差遣,也可效力一二。”王母笑道:“八仙好端端听候于天庭,天上人间忙碌奔波,怎又想起我来?” 仙姑回道:“玉帝见圣母万寿宏庆将至,有意隆重盛办,各路神仙也想欢庆贺寿,故差小仙前来探询圣母之意。” 王母心喜,有感道:“我也正有此意,想我修仙久远,却不曾有宏深恩德济世,心中惭愧。你给我出出主意,如何建些功德,也不枉我修仙一世。” 仙姑听了极为感动!回道:“圣母恩德,有穹宇之大、沧海之深。想那天地造化、人间生息,皆是亲身躬问、殷殷操心,如今又念及天下众生,要广施浩恩,济世人间,实是天地深情,百姓宏福。小仙代万民、众仙先行谢过!” 王母感慨道:“要说有德,莫过‘三清’,要说有情,应举玉帝。他们点化众生、治理三界、造化因果、爱抚生灵,至德至情,确实可表!我一老仙,岂可落个缺情少德之说?” 仙姑笑道:“圣母不可再谦,只怕这厅顶不牢,你我逃之不及。”王母被引之笑道:“你这刁丫头,人家正经说话,却来取笑我,莫要讨厌噢。”仙姑装着赔礼求饶,引得王母开怀大笑。 王母招仙姑坐近身边,戏道:“免你失礼之过,罚你讲几件人间有趣事儿,快说来听听。” 仙姑想了想道:“凡间有件事儿倒是有趣,人们祈福时,喜爱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说这样做了福气就会到来。” 王母听了觉得奇怪,问道:“这是谁说的,不会又是骗局吧?” 仙姑答道:“这倒不是,听说有个叫阿福的小孩,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能把字倒着写,翻过来看和正写的一般好。”王母道:“倒着写出好字来,是练出一手绝技,很不容易,但倒着贴就没意思了。” 仙姑道:“有啊,那阿福年纪虽小,却喜欢猜谜,如果被他猜中了,就非常高兴;如果猜不中,就罚他把名字倒着写。大家都喜欢他,只让他倒写个‘福’字,拿回家贴在门上。为了表明是阿福写的,特意也倒着贴,所以一看就知道是他所写。阿福经过门口,见到自己写的倒‘福’,很不服气,非要进去继续和他猜谜。” 王母赞道:“这小孩真是有趣,很有志气,如此聪慧,定是有些根基。他们猜的谜难吗?”仙姑回答:“难却不难,阿福自己就编了一条谜语,我说与你猜猜。”见王母点头,就出题道:“一足可登天,度日不需金,猜一地名。”王母略微一想便说:“一足登天是篆书的‘无’字,度日不需金可是‘锡’?”王母见仙姑点头,接道:“这无锡是个地名,莫不是阿福的家乡吧?”仙姑拍手笑道:“圣母聪慧无比,我也给你倒写个‘福’字。”王母放颜笑道:“你写的‘福’字有何希奇,下次带阿福写的‘福’来让我瞧瞧。”仙姑连忙含笑答应。 王母沉思了一下儿,自语道:“从这谜面的气度上看,这阿福不是一般之人。”仙姑不解,问道:“如何不一般?”王母道:“你想想,一足登天,有万丈豪气,如胸无大志,如何编的出来?还有度日不需金这句话,似无贪得之念,悟性也不低呀。” 仙姑想了想,道:“怪不得上次在老君那儿提及此人,老君说他有些来历,只是没打听下去。”王母接道:“下次打听详细了来说与我听听。还有,如此人物,你们八仙打算度他成仙吗?”仙姑答道:“这阿福不足十岁,虽然聪明过人,也颇有些奇传,只是年幼,如何忍心与父母分离。再说,八仙职位已满,如要度他,还需圣母增设了神位,我去请他来赴职可好?”王母道:“此事不可草率,天庭之位岂能说增就增,真要度他来天庭,还需和玉帝细细商量。” 仙姑思量着道:“其实要增神位却也不难,这阿福带有‘福’字, 而福、禄、寿三星中却只有财神、禄神和寿星,并无福星,难怪世人把财神误当作福星,岂不是误导有财就是福,无财便无福?此事想来不通。” 王母听后想了一下,点头道:“你说的也是在理,怎么疏忽了这一点呢?想这福乃人间好运,天地所赐、圣贤倡导、合力创造、众生享受。福星应承天地之命、收日月灵气、聚万物精华,化作福运加施人间,让芸芸众生皆受幸运笼罩,以致天下安宁、心智开窍、物产丰厚、繁衍进化。如此复杂玄机,岂是一财神可以包揽的?” 仙姑拍手赞道:“圣母宏论,让小仙心中一明。这福在人间确是头等重要,所有事情无不与其关联。我记得唐王李世民有一段佳话;他登基后宴请群臣,对众臣道:‘寡人受天之命治理国家,定当以天下大事为己任,披肝沥胆、尽心尽力地做好,决不敢丝毫怠慢。请诸位爱卿提醒,天下何事最大?’ 当下程咬金抢着说:‘民以食为天,当然是吃饭之事最大。’唐王点头道:‘程爱卿所言有理,我们应注重发展农耕,让天下百姓都吃饱、吃好。’ 尉迟恭站起道:‘吃饭之事并不算大,民生之事还有住、穿、养、息等事,百姓生活的好才是大事。’唐太宗道:‘尉迟爱卿所言极是,应让百姓生活安定才是我等重任。’ 秦叔宝也站起来道:‘百姓不仅要生活的好,还要安居乐业,应该劳有所获、百业兴旺。’唐王听了站起身夸道:‘护国公说得好!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大家才能富裕,过上好日子。’ 魏征摇摇头说:‘他们讲的都不能算最大之事,除了安居乐业,还有治国安邦、文德善教、强国富民、恩泽子孙等诸多事务,全都是为了百姓幸福。所以,只有民众之福才包含了所有的大事。人民幸福了,国家也能繁荣强盛、世代太平。’唐王听了肃然起敬,对大家说:‘魏卿家通观全局,所言极是,我辈应该造福于国民,功在千秋、利在百姓,这才是最大之事。’就拜魏征为相,帮助治理国家大事。” 王母接道:“魏征乃天启星下凡,自然识得福之本意。这福有身、情、事、财、名五大种类,并不单靠有财就能享有。福运有升有降,时不同则量不同,人不同则度不同,如此复杂玄机倒是缺少一个司管。” 仙姑接道:“圣母明鉴,无财无势之人只需勤加努力,也可福运连绵,所以世上只有福源充足,才可让人奋起努力,增福添运。” 王母表示赞同,接着问道:“以前是怎么施福的呢?”仙姑道:“以前是三星按照凡间的要求,大家一起代施的,并无专职施福之神。圣母倘若增设福、喜两个神位,确是功德无量!”王母疑道:“怎么又冒出个喜神来了?”仙姑道:“在凡间,人们不光追求财、禄、寿,还有福和喜,希望一生有这五样好运,称是‘五星高照、吉祥如意’。你既然和玉帝商量增设神位,不如一并增齐了吧。” 王母道:“这福星倒有个现成人选,喜神又该是什么样的呢?人间最大的喜事是什么?”仙姑答道:“人间最大的喜事是结婚、生儿、升职、发财、长寿、办大事等等。”王母道:“升职、发财、长寿已有三星,结婚、生子不是有月老打理吗?”仙姑答道:“月老按缘分牵线,有早有晚、有多有少,人间婚姻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显得章法过乱!还有生儿、盖房、丰收、庆典、成功、搬迁等等,也是人间的喜事,月老一人岂能管得过来?因此也需有个专职之仙司管才妥。” 王母叹道:“人间之事,太过繁乱,天道本易,何必自烦!”仙姑接道:“凡人之心难解天道,虽然事多自烦,杂乱纷纷,却还高兴热闹,自得其乐!圣母何必替人担忧?只要恩泽于世,即是功德一场。” 王母想了一会儿,点头说:“好吧,你先留意着,待我和玉帝商量后再定此事。你不妨先把阿福的事儿打听准了,到时可以回话。”仙姑连忙答应,起身告辞王母而去。 仙姑回到灵霄殿,向玉帝奏明了王母之意。玉帝听后甚是感动,想吉星缺位,确有不妥,也有意增设福、喜二星。记得太白金星曾提起阿福的来历,便招金星上前,问道:“太白仙卿,阿福之事是你经手处置,想你应知他的来历。”太白答道:“启奏玉帝,此事老君最清楚不过,不如请来一问,即可知其原本来历。” 玉帝点头允准,太白急忙驾云前往兜率宫,去请太上老君前来。不一会儿,老君驾到,把阿福的来历说了出来。。。。。。 原来,老君前往昆仑山采药,所要药草都已采齐,准备返程,突听有些细微之声,侧目望去,见一只小玉鼠钻入药筐。老君正想驱赶,忽生一念:“此鼠模样可爱、色白如玉、胆大活泼,可算世上少见,我且算算它的来历。” 老君闭目定神,掐指一算,已知此鼠有些来头。它的祖先是唐僧取经路上遇到的玉鼠精,曾拜托塔天王为义父、哪吒三太子为义兄。天王将她再次收服后,念其并无恶迹,向玉帝求情,勒令她回昆仑山修炼。玉鼠精修至半仙,终因畜性难熬,繁殖了一批后代。这小玉鼠也不知到了多少代,却秉承了祖先的灵性,全身如白玉一般色泽,机灵聪明、智慧超群,也修得一百多年道行,虽未能变形,已非寻常老鼠可比。老君顿生怜惜之意,装作不知,取了药筐回到兜率宫中。 这玉鼠确和老君有缘,稀里糊涂上了天。一路上只听到呼呼风声,吓得躲在药草之中,眼都不敢睁开,待到停了下来,已不知到了哪里?鼠性胆小,等没了动静方敢探出头来观望,一看四下无人,便爬了出来,躲进角落里,细细打量这个地方。 此地和自己“太祖太婆”住处有些相仿,只是地方大些,中间多了个大炉子。它转来转去兜了一圈,没东西可吃,就爬到门外,看到周围祥云环绕、彩虹映耀,吓了一跳!心想:“莫不是已到了天上?”看到旁有一殿,雄伟庄严,上有“兜率宫”三字,记得“太祖太婆”讲过太上老君住在天上兜率宫里,断定自己已经到了天上。心中奇道:“小时候一直梦想上天,如今真的到了天上,却又害怕,真是没用。”便定了定神、壮了壮胆,从门角爬进了宫中。 老君回来后正在殿上打坐,小玉鼠偷偷溜进殿来,猛见老君坐在上面,吓的脚下一软,爬在地上不敢喘气。过了一会儿,小鼠才恢复了神气,却模仿人的样子朝上磕了三个头。老君心想:“不料这畜生也懂得礼数,且看它来此作甚?” 玉鼠磕了头后东转西爬,爬到药柜上面,看到几个装丹葫芦,就伸长鼻子闻嗅不停,好像知道里面有“好东西”。 老君心想:“小畜生胆敢偷吃仙丹,看我用法收你。” 那玉鼠似乎懂事,摇摇头转身离开,老君心中便有了一些好感。那玉鼠爬到墙角,见有一堆丹渣,就吃了起来。 老君炼丹,均采用千年人参、成形首乌、天山莲子 、火洞朱果、寒谷地芝和许多珍贵药材,炼丹时虽提取了大部分精华,但还有一些药力剩余在丹渣里。小玉鼠大概饿了,吃得饱饱的,才心满意足慢慢地离开。刚到门口,不料药性发作起来,逐渐浑身颤抖、四肢抽搐、肚子红涨、显得非常痛苦,但它却又不敢放声叫唤,生怕惊动了老君。 其实老君早就看在眼里,心想:“这药渣非同寻常,是为王母祝寿炼制‘万圣丹’时剩余之物。小畜生真是福大,有此机缘享受得到,真是难得,只是此丹渣药力奇大,小小身子如何承受得了,如不及时施救,只怕要暴烈而死。”看它痛不欲生,苦苦挣扎,不由心生善念,遥掌对其慢慢发功,为它消化了药力。片刻之后,小玉鼠痛苦缓解,已是死里逃生。过一会儿,它觉得背上奇痒,一阵疼痛,长出一对奇大肉翅,当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老君想:“我何不点化于它,让它遁入正道。”于是喝道:“孽畜!尔竟敢不知死活,偷闯仙宫,已犯下了天条,该当死罪!我念你还懂礼数、心无恶念,且放你一条生路。我已用法力将药效化作肉翅,救你一命,也是你的造化,因祸得福,增添了飞翔之技和百年功力。今后只许你积德行善、除害造福,到时自有善果,胆敢为非作歹,决不轻饶!”小玉鼠听了顿首不停,似有醒悟之状。老君尘拂一挥,喝声:“去罢!”忽起一阵大风,玉鼠展开双翅随风飘飞而去。。。。。。 且说老君简单讲述了阿福的前世经过,道:“阿福这娃慧根非浅,前身是昆仑山玉鼠精,躲在我的药筐里带回了天宫。它吃了炼丹药渣后暴烈垂危,被我救活,经我点化后成了一只‘神蝠’,飞回凡间行善修德。它与锡山的鼠国女王结为夫妻,在神蝠洞里繁育了大批后代,其中有很多蝙蝠,专除飞蝇害虫,给人间作了极大善事。人间生病的人少了,粮食、瓜果、疏菜都年年丰收,人们称蝙蝠为‘福儿’,说它给大家带来福气。” 仙姑问道:“它们夫妻怎会转世到了人间?”老君答道:“本来它们夫妻还有一百多年寿限,人间也会得到更多福益,只怪惠山那只鼠王,早就痴心看中了锡山鼠王,多次央媒前去提亲,均被回绝。后来见它们夫妻恩爱、儿孙兴旺,又占据了神仙洞府,便心生嫉妒、怀恨玉鼠。到处散布谣言说白鼠受天神之命,专与瘟神作对,要吃尽瘟神繁养的虫子。此言果然传到瘟神耳中,瘟神大怒,派了一只千年妖狐,变化成一个道士,来到锡山鼠国,找到了神蝠洞。他自称天使,说要传玉鼠修道之法,将玉鼠骗到惠山一个石洞之内,送了它一颗‘仙丹’,说吃了以后,三天之内就能变成人形。道士逼它吃了有毒的仙丹,将它关在洞里,贴上符咒封住,使它逃不出来,困在洞内毒发身亡。 惠山鼠王传信锡山鼠后,说它的夫君误入石洞之内无法出来。鼠后来到石门,千呼万唤没有回应,周围打洞探找,也无法到达石洞之中。惠山鼠王假惺惺地陪着鼠后查找,极力劝慰它,称玉鼠已亡,不如从新改嫁。鼠后见无法救出夫君,在洞门口哭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心中悲怆之极!最后撞石门而死。此事感动了整个鼠界,也感动了上苍。我闻知神蝠被瘟神害死,将此事报奏陛下,派了太白金星下去处理,后事如何?金星最清楚不过了。” 太白金星上前奏道:“我奉了陛下旨意下凡处置此事,不料那妖狐预先知道了消息,变成个道士隐藏在人群中不敢露头。我一时难以寻觅,在惠山脚下仔细查探,巧遇当朝尚书邵宝,协助我查得妖道藏身之处,终于将妖狐擒获。来到惠山打开石洞,见那神蝠已化作一块白玉,被我收起。我将妖道打回原形,也关入石洞之中,封上石门,用镇魔咒镇住狐妖,托邵宝看住此狐,防止他再去害人。因此除邵宝外,无人可开启石门。* 为了恢复玉鼠夫妇的真身,我又让邵宝请人塑了两尊泥娃像,贴上招魂咒,供在惠山天易观三星殿里,接受人间香火,了却它们做人的愿望。数十年后它们果然魂聚灵升,投胎到凡间,这泥像也不见了。” 说到这儿,众仙都已明白了阿福的来历。玉帝对何仙姑说:“这两个娃娃果然有些灵慧根基,不如到人间察探一番,了解他们的现况。劳烦仙姑下凡一趟,查询明白,也好向王母禀告清楚。”仙姑奉旨下凡察访而去。 *注1;无锡民间有年三十晚上老鼠做亲的传说。 *注2;惠山半腰有个石门,民间传言:“如要石门开,须等邵宝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