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二回阿福降生独具灵慧
湖面泛银光,船儿鱼满舱, 两岸收耕忙,人儿心欢畅。 水乡一派丰收景, 青山绿水赛宝藏, 美酒醇、饭菜香, 幸福不离好江南, 好呀么好江南! 这首歌流行在江南一带,据说是无锡城南的一个王秀才所作。 明朝万历十五年,王秀才家一声婴儿啼哭,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小子。说来奇怪,这孩子刚生下来就睁开眼看着家人笑,好像懂事一般。 正巧有人在门口问讯,秀才迎进客厅,那人递上一个红帖,秀才打开一看后满心欢喜!原来是新办城南私塾聘自己担任教书先生,薪益颇厚。一家人更是喜上加喜,称孩子带来了好运。 秀才送走了带信人,回房取些碎银,包了个“谢仪”向接生婆道谢。接生婆刚接过红包,见隔壁邻居赵裁缝急来找她,道:“我家娘子也要生了,快请喜娘去一趟。”接生婆听了,忙收拾了用具跟着过去。 秀才娘子看着怀里的孩子,胖乎乎的一脸福气,不禁高兴地说:“你看他有股福相,一出生就带来好运,真是我们的福星。你看,他还在朝我笑呢。”秀才一看,这婴儿确实面带笑容,好奇地说:“人家的婴儿出来就哭,他却是笑,莫不是我家真有福气?那就给他取名叫‘福’。你叫他‘阿福’,看他笑不笑。”娘子逗着他连叫“阿福,阿福!”孩子果然又笑了,一家人见了分外开心! 阿福自幼聪明可爱,长的五官端正、举止文雅,母亲为了讨个吉祥,让他剃个寿桃头,模样特别惹人喜爱。 隔壁邻居赵家同日生的女孩叫喜妹,最喜欢和阿福玩。大家觉得他俩就像金童玉女,又好像惠山的一对泥娃娃,容貌秀丽、乖巧伶俐、人见人爱,大家都羡慕两家生了这么好的儿女。 小阿福三岁就学写字,到了六岁已经写的一手好字,特别是“福”字写得更好,能写出几种字体。练得熟了,还能倒着写,反过来看和正写差不多。 每逢过年,王秀才都要在家门口帮人写春联,因为字写的好、对子又好,所以来写春联的人很多,年底总有不少收益。这一年,前来写对的人却少了许多,一打听,原来城门口摆了个卖字画的摊子,写春联的老先生一手好书法,又占了要道处,大伙儿出城时就顺带买付对联回家,倒把王秀才冷落下来。 阿福见父亲空闲着,就说:“爹爹,你歇着,我来帮你写。”父亲听后笑了,说:“你才六岁,再苦练十年,就会有人来请你写了。”阿福不服气,选了枝大笔,蘸上墨,认认真真地在方红纸上写起“福”来。大家看见小孩写的福字不错,都好奇的围过来观看,见阿福越写越好,大家都称赞起来。有个街坊邻居说:“阿福,给我写个倒‘福’。”阿福果然倒着笔划写出一个“福”,大伙儿一看,还真和顺写的一般好,于是大家都争着买阿福写的倒“福”,回家倒贴在门上,讨个“福到”的意思。 无锡人有个“一蓬风”的习惯,有事喜欢凑个热闹。听说“福”字倒过来贴就会来福气,就传言开了,大家都来买“倒福”贴。结果,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倒福,希望年年福气到来、天天吉祥如意。 其实,阿福字儿写得好不是天生的,他娘见他聪明过人,就从小教他猜写谜儿,到了五岁,阿福已能记住两百多条谜语,有些还誊写到自己的集谜本上。娘只教他认字,从不代他抄写,逼着他把字越写越好。 三月三,游高山,老爷出会排大伞, 彩旗锣鼓来开道,秧歌杂技踩高板; 有滑稽,有戏班,花灯花船和花蓝, 各路神仙花纸扎,舞龙舞狮一路翻; 人挤人,摊连摊,路边乐坏小商贩, 南货北货土特产,好吃好看又好玩。 这首童谣是说庙会的热闹情景,喜妹花了一个上午才记住。因为明天妈妈要带她去看惠山庙会,她想让阿福一起去,就用这个顺口溜来介绍庙会的情景。阿福听了当然也想去,回家和母亲磨了一会儿,阿福娘只得答应,叮嘱他要跟紧喜妹娘,不许走散。阿福满口答应,高高兴兴地去找喜妹学童谣了。 第二天一早,喜妹娘带着两个孩子坐船来到惠山看庙会。一到惠山街上,果然热闹非常,路边都已挤满了人,两旁摆满了各色小摊商贩,吃的、玩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三人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站好,等着出会队伍过来。等了半个时辰,喜妹娘觉得肚子有些不舒服,关照阿福看住喜妹别乱走,自己找地方去方便一下。 喜妹娘刚走一会儿,惠山方向就传来了锣鼓声,接着又是鞭炮大作,许多人熬不住等侯,向惠山涌去,两个孩子也跟着人群不知不觉地走了过去。来到山门口,见许多队伍正在集结,来来往往、杂乱纷纷。阿福机灵,拉住喜妹道:“我们赶快找回原地,你娘看不见我们会着急的。” 两孩子急忙往回走,找原来站的地方。哪知小孩不认路,反而越走越远,阿福见方向不对头,又拉着喜妹返回找,还是找不到,喜妹急得哭了起来。 阿福正想再转回去找,见前面有队伍过来,忙拉喜妹站到路边观看。前面是马队开道,接着是两排旗牌官差,中间一座敞轿抬着县老爷,后面跟着长长的出会队伍。 马队走到阿福前面,最前那匹马儿一足踏空,受了惊后忽然直立起来。骑马官差急忙勒住缰绳,马儿打横过来,马头正好对着喜妹。马儿一声嘶鸣,把喜妹吓的撒腿就跑,慌乱中绊倒在地,急得哇哇大哭,大叫“姆妈”!阿福也吓了一跳,赶忙过去搀扶喜妹。 县老爷见惊了小孩,忙令停轿,前来查问,看到两个小孩子十分可爱,心里喜欢。问明原因后,安慰说:“不要惊慌,我帮你们找娘,你们站到我的轿上,她看见你们就会前来认领。”阿福见老爷和蔼可亲,就和喜妹站在老爷两边。游客以为今年多了对童男童女,都称赞长得好看。敲锣喝道的官差还插上两句:“阿福是谁家的,谁家有阿福?”大家都以为他俩是一对阿福。卖泥人的小贩乘机拿着一对泥娃娃吆喝:“快来买对阿福回家,买了得福,家里有福,就会幸福!”引得游客都来购买泥娃娃,放在家里讨个吉祥。 喜妹娘因找厕所方便,耽搁了时间,回到街上已不见了小孩,心里万分焦急!哪有心思看庙会?一边找一边儿喊,直到队伍走完,还没找到,急得哭了起来。散会的人围过来讯问因何哭泣?喜妹娘诉説两个小孩丢失,不知去向?把孩子的摸样说了遍。有人说见到老爷轿上有一对阿福,与她说的极是相似,劝她去衙门领回。喜妹娘急急忙忙赶到衙门,果见两个孩子在客厅里吃着糖果,总算放下心来。连忙向老爷道谢后,领着孩子回家了。 阿福有了点小名气,也带来些麻烦。一天,有两个南禅寺和尚来找阿福,说要做个福事,请他去帮下忙。阿福娘信佛,就让他跟和尚去一趟,并关照他要听话,不要乱跑。阿福答应后就来到寺庙。 原来是寺中有个小沙弥叫守明,来到南市场化缘,被人用瓦片砸伤了头,鲜血直流,跑回寺中告诉主持定通法师。法师派了两个和尚到市场打听,是谁缺德干了这种坏事?集市上有个鱼摊主三喇子反映,听说是个小孩干的。和尚又问了许多小孩,都说不清楚,有个大孩子说:“可能阿福最清楚。”两和尚从话音里觉得是阿福干的,就回寺禀告主持。定通决定找阿福到寺里问问清楚。 定通问了阿福许多问题,阿福都如实回答。定通觉得此事不像阿福所为,时间、地点都不相符,而且这个孩子一付善相,言谈举止都是谨慎文雅、温和大方,绝非为恶之徒。就把事情真相告诉了他,问他可晓得是谁干的? 阿福想了许久也不能断定是谁所干。定通道:“你可肯帮我们的忙,来破这个案子?”阿福当然答应,定通就和他商量了一个破案办法。 第二天,集市上传开了一个新闻,说有个犯戒的小和尚逃跑,被阿福用瓦片掷伤,捉拿回寺,主持奖赏了阿福一块玉佩。几个小孩都来看玉佩,看见白玉佩洁净精美,都羡慕极了!阿福却是被父母一番斥骂,有苦难言,连续两天都闷闷不乐。第三天阿福戴着玉佩到集市去玩,有个大孩子上来要看玉佩,见到如此好玉,价值不低,顿时心痒难熬,对阿福道:“其实这玉不是你的,应该归我。”阿福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悄悄地对阿福道:“那逃跑的小沙弥是我打伤的,功劳应当归我。”阿福虽然舍不得,但还是把玉佩给了他。 那个孩子就是鱼摊主三喇子的宝贝儿子,绰号叫“小喇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混子。他见小沙弥经常到鱼摊来化缘,老爸背地里骂小秃子,就也怀恨在心,暗地出手飞起瓦片将沙弥打伤。见到大和尚来找凶手,就造谣说是阿福干的,企图把目标引开,谁知反让阿福得了便宜。老爸关照他别把事情说出去,但他见到玉佩就熬不住了,向阿福讲了事情的经过,要回了玉佩。 他得了玉佩高兴极了,挂在脖子上到处炫耀说玉佩值很多钱。正好遇上两个古董商,说要高价收购玉石,他就准备出手卖玉。古董商见了玉佩后显得很高兴,连说“好玉”,问他要卖多少钱?他见对方看中此玉,就开了个天价,要了二十两银子,准备发笔大财。古董商显然愿意收购,说道:“价钱好说,只是此玉的来路要讲明,不能是黑货。”小喇子便吹嘘自己如何打伤沙弥,奖得此玉,阿福可以作证。话刚讲完,古董商拿出铁链把他套住,拉到了衙门。原来古董商是公差假扮的,小喇子不打自招,讲出了作案经过,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阿福也还了清白名声。 阿福七岁就到城南私塾读书了,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也很好。有个同学叫林有文,人也算聪明,但太是调皮,上课不肯好好听讲,每到考试都要阿福帮他复习,因此和阿福感情最好。林的父亲在外做官,是城南私塾的资助人。有文在私塾虽然淘气出名,先生却对他不敢过严,倒是阿福能管得住他。 第二年,林父为了严格管教儿子,在外地请了个吴秀才来到家里,专教儿子读书。有文自由惯了,怎肯闷在家里苦读,想到同学们嘻嘻哈哈地玩耍,更是无心读书,整天没精打采、不肯用功。半年以后,再也忍耐不住,来找阿福商量,要回私塾念书。 阿福找爹爹一讲,爹说:“如果吴秀才真有才学,是林有文的机会,不可错过,私塾虽缺了赞助也无法子;如吴秀才实无大才,不如回学堂念书,大家都讨好,此事要满一年后才能有个结论。”阿福把爹的意思告诉了有文,有文皱着眉头说:“吴秀才教的和学堂差不多,只是喜欢吃酒、吹牛,让人好生厌恶。其实他并无多大学问,是个落第秀才,哪来真才实学?” 原来,吴秀才的哥哥和有文父亲一起做官,见兄弟贪酒好闲、不成大器,每次应试都是“名落孙山”,榜上无名,只得托林大人帮他找个安生之处。林父推辞不掉,就请回家教儿子读书。谁知他陋习不改,酗酒成瘾,每天要吃两顿老酒,还自命不凡,搭足了先生架子,实是让人讨厌。有文娘只是碍着丈夫的面子,不好意思辞退,劝儿子耐心苦读。 满了一年,有文不但长进不快,还因过分调皮,挨了几次板子。他再也熬不住了,又来找阿福商量。 阿福想了一个办法,要有文请父亲出面考核一下,让几个同龄学生一起陪考,双方比较一下就清楚了。有文回家找娘商量,让娘提出考察儿子学业的要求。林大人觉得提议不错,自己拟了些题目,约定中秋节让阿福和其他三个同学一起到林府赏月应试。 中秋这天,四位同学都准时赴约,来到了林府。考核前,林大人拿出一块砚台对大伙说:“这块端砚名叫‘凤睛’, 在我家已传了三代,上面雕刻着一只凤凰,眼睛是天然的一点彩色,是砚台中的佳品。五个孩子都是同岁同学,如果谁能获胜,我就忍痛割爱,把这砚台奖励给他。” 林大人出的第一条题是个“谜对”,谜面上联是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要求对出谜语下联。 阿福是个猜谜能手,听后心里有数,迅速写好了下联递上去,其他三位同学也陆续交了卷。林有文抓头挠耳想不出来,偷眼去望先生,见先生低头垂目不肯提示,自己无可奈何,迟迟不能交卷。林大人等了一刻,不见儿子交卷,也只得作罢。 林大人把卷子一张张批阅,李同学写的是:“黑龙吞水,尾揽一片乌云。”林大人点了点头问道:“谜底可是龙卷风?”李同学点头称是。姓张的同学写的是:“青龙出海,足踩数片白云。”林大人看了不解?问道:“你的谜底是什么?张同学答是煮青菜。”林大人一笑而过。何姓同学写的是:“黑龙饮水,洒下几朵乌云。”林大人问道:“你的谜底又是什么?”何同学答是毛笔。林大人想了想,也点头通过。再看阿福答的是:“乌龙腾空,身披万点金光。”林大人拿了阿福的卷子说:“阿福对的最好,上联是油灯,下联对秤杆,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对子工整,比喻夸张巧妙,胜出!” 第二道题是背写曹植的七步诗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很快交了卷,有文错了燃和釜两个字,其他人都一字不差。其中数阿福写的最好,字体秀丽端正、书法流畅整齐,林大人看了深为赞叹! 第三题是算术题,要大家画出九宫格,九格内分别填入九个数,横、竖、斜三数相加都是十五,规定要在半炷香的时间内完成。阿福略加思考就画了出来,左边是四、三、八,中间是九、五、一,右边是二、七、六。其他三个同学也在半炷香内交了卷,林大人看了点头称好。剩下有文东凑西拼、涂涂改改,算了许久终于凑齐,但已超过了时间。 第四题是默写“百家姓”,有文只默写出七十六个姓氏,错别字倒有十几个,其他同学都在九十个以上,阿福超过了一百个,没写错一个字。此时林大人心中已经有数,儿子的学业并不理想,对先生也冷淡起来。 眼看天色已晚,林大人吩咐摆上晚宴招待大家,边吃边赏月。见圆月被云片遮挡住,便要大家作五言诗一首,切题“中秋之月”,但诗中不可带有“中秋”两字。 吃了两道菜,阿福腹稿已成,拿起笔一挥而就,第一个交了卷。其他三个同学也陆续交上,只剩下有文在那儿苦思冥想,磨了好大功夫总算也交了卷。 林大人拿起阿福的诗念道:“何处飘桂香?疑是出广寒,举目寻明月,轻云泄银光。”读完后点头赞道:“阿福在两道菜时间里能即兴写出如此好诗,虽子建在世也不过如此。今天虽然不是皓月当空,诗中却表达了中秋赏月的另一番景象,确是好诗!” 接着又读了其他同学的诗。李同学的诗是:“丹桂飘清香,早菊已芬芳,每逢明月夜,情深至故乡。”林大人点头道:“想来李同学是外地人,每到中秋,不免思乡伤感,也是好诗。” 林大人看另两个同学的诗虽不是好诗,却也带得过去。最后拿了儿子的诗一看,勃然大怒!把纸扔给有文说:“你写的什么狗屁诗,自己读来。” 有文只得拿起诗稿读道:“八月逢月圆,磕头又烧香,端上红袍将,美味醉一场。”刚念完,就引得哄堂大笑。林大人喝道:“你看人家的诗文写得多好,你却只知道吃,还要大醉一场!”有文辨道:“你出题又没限止写吃的,先生说过‘饮酒之乐,非俗人所赏’,量你们也不懂。”大家听了,又笑了起来。林大人气得脸都青了,骂道:“蠢货!还要嘴犟,看我不好好儿整你。”吓得有文再也不敢吱声。 晚宴吃完后,林大人宣布阿福获得第一,把砚台奖给了阿福,其他同学也得到了丰厚的奖励,有文却挨了顿臭骂。 第二天,阿福正准备上学,有文背着书包、哼着曲儿来了。他笑嘻嘻地说:“先生昨天羞愧极了,今天一早就告辞而去。爹要我回私塾读书,还让我跟你们学着点,把课补上去,你要帮我呀。”阿福当然答应,从此两个孩子形影不离,也成了好伙伴。 到了重阳节,先生组织同学远足登高,一起爬到了惠山顶上。大伙游玩了一会儿,吃了点自带的水和干粮,就跟着先生下山去。 林有文淘气生事,硬拉着阿福往南坡走,说要抄近路到春申涧去看瀑布。阿福生怕他一人出些意外,只得跟了他去。两人见小路陡滑,各折了一根树枝当做拐杖,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走下山去。 走到半山腰,听见不远处有“呜呜”的叫声,有文来了劲头,跑过去一看,有一只“小狗”跌落在山沟里,忙喊阿福过去。阿福走过去,见有文想爬下沟去捉“小狗”,一把拉住道:“不可鲁莽,此沟太深,下去后爬不上来,不如早点下山,免得先生和同学们等候。” 有文岂肯罢休,拾起石子掷那“小狗”,“小狗”遭击后急得发出声声尖叫。阿福正想催他离开,忽听一阵声响,看到对面草丛中窜出一条灰狼,呲牙咧嘴向有文冲去。阿福急急喊叫:“有狼,快回来!”有文回头看见一条大灰狼朝他冲来,撒腿就逃,谁知心慌意乱,被山石绊倒在地。眼看灰狼就要扑上来,急叫:“阿福,救命!”阿福急忙冲到有文身前,举起树枝对着灰狼,护住有文。说:“别慌,不能逃,快拿树枝顶住,慢慢后退,如果狼扑上来就戳它眼睛。”两人举着树杆,倒退着回到小路上,见狼没追来,才放下心来,赶紧往山下走去。 才走十几步,只听有文“啊”的一声,被狼扑倒。原来恶狼十分狡猾,躲过正面,窜到路边草丛里,从两人的后面伏击。阿福见情况危急,一边大喊“救命!”一边上去用树枝猛戳狼头,阻止它咬人。有文也拼命用树杆顶住狼嘴保护自己。狼被树干戳中眼睛,痛得闪开一旁,“呜呜”吼叫着,伺机攻击。两个孩子边喊“救命”,边举起树枝与狼对持,等待救援。 正好有个拾柴的老汉走近,听见喊声急忙奔了过来,看到灰狼,就拔出一把斧子,朝着狼边挥舞边吆喝。恶狼见人众势大,只得钻进树丛中逃走了。 老汉护送两个孩子走到山下,说:“前天,山北一家农户的水牛给狼咬死了,猎户正在四处捕捉。不想它躲在这儿,还生了狼崽子,此时的母狼最凶狠,你们没受伤害真是大幸。我得赶紧通知猎户前来捕捉,免得伤害来往游客。” 阿福谢过老汉,找到了先生和同学。得知他俩遭遇到恶狼后,大家都为有文捏了一把冷汗。先生说:“真要感谢阿福机智勇敢,如果没有他跟去,有文就剩下一把骨头了,我也大难临头了。”同学们也一齐称赞阿福英勇机智。 要说阿福机智,附近一带还真出了名,特别是有个“一日巧解三难事”的故事。 阿福九岁那年初,娘叫他上小市场买早点吃。来到馄饨摊上,看见挤了不少人,一打听,原来馄饨摊主正和吴瞎子在争吵。阿福劝道:“不要吵了,我要买馄饨。”摊主张老板拉住阿福说:“阿福,你是个聪明人,给我评个理,哪儿有吃完了馄饨后说少了三只,要少给两文钱,他也不能欺我老实人啊!”吴瞎子争辨道:“我眼睛不好,心是好的,怎么能在吃馄饨之前数得清呢?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码,我边吃边数肯定不会数错,要我吃十二只馄饨付十五只钱,我不服气!” 阿福听两人讲得都满有理,没有证据可证明谁对谁错。想了想道:“我有办法可以判断谁说得对,谁说得错,决不会偏袒那一方。”旁边观看的人来了兴趣,一齐赞同阿福拿个主意。阿福不慌不忙道:“先按张老板说的‘应该在吃馄饨之前数清楚’这句话来验证,我来下一碗馄饨让张老板数,不过得蒙上眼睛,如果数对了,就是张老板对,吴先生要加倍付钱。再让吴先生边吃边数这一碗馄饨,如果数错了,吴先生也要加倍付钱。”旁人起哄道:“如果俩人都对或都错呢?”阿福道:“如果俩人都对或都错,我宁可不吃早饭,馄饨钱我来付。”大伙儿都说:“好!按阿福说的办,我们大家来作证。” 张老板无法子,只得蒙上眼睛数着阿福端来的一碗馄饨,数来数去无法数清,只好认输。再让吴瞎子边吃边数,张老板有意在一旁使劲干扰,谁知竟数得一只不差,果真是“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码!” 张老板无话可说,不再向瞎子要钱,忙着去做生意了。吴瞎子赢了碗馄饨,也不吵了,抹抹嘴,向阿福和大家道谢后走了。大家都夸阿福出了个好办法,巧妙地化解了二人争吵。 上午,娘叫阿福去南市场周家肉铺,买昨天定下的猪爪。到了肉铺,见地上躺着一条大黑狗,周老汉急得团团转,唉声叹气,没有心思做生意。阿福便问什么原由,周老汉一五一十讲了经过。 原来跨唐桥下有个朱霸头,家里养了条大黑狗经常出来扰民。有人被咬、被吓后找到他家,朱霸头非但不赔偿,还恶狠狠赶你出来。因为他家有财有势,还养了打手,无人敢跟他较劲。 狗仗人势,大黑狗经常在市场上横冲直撞,吓人生事,没人敢去惹它。今天这狗窜进肉铺,周老汉稍不留神,就被它叼了块猪肝向外逃去。周老汉急将手中斩肉刀扔了过去,一下正中狗头,那黑狗“呜哩”一声就死了。周老汉一见慌了,这下得罪了朱恶霸,肯定会被他敲笔“竹杠”,今后还没好日子过。 阿福说:“你是为民除害,别怕,我帮你想个法子。市场口有两个要饭的,小的少了条腿,你把他们请来,只须如此。。。。。。保你无事。” 周老汉照着阿福出的主意按排妥当,不一会儿,朱霸头带着两个打手找上铺来。周老汉迎上去拉住朱霸头,悄悄说:“你那狗咬出人命来啦,小叫化子的腿被咬得骨头都露了出来,没法救了,老叫化要上衙门告它主人。我编了个谎,说是条野狗,被我一刀砍死了事,这样死无对证,你可千万别说是你家的狗。” 朱霸头看见小叫化子躺在地上,一条腿血肉模糊,骨头都血淋淋地露在外面。老叫化哭得伤心欲绝!黑狗就死在旁边,看来,事情确实非常严重。朱霸头怕惹上官司,只得假装说:“这条野狗不知哪儿来的,你们怎不早点除掉?省得害人。唉,这孩子真可怜!”说着,就带了打手溜走了。 事后,两个要饭的喝着周老汉送的酒,饱饱吃了几顿狗肉,还得了一张大狗皮,心里十分感谢阿福和周老汉。周老汉也暗自庆幸,感谢阿福帮他度了难关。 到了傍晚,阿福又遇到一件事; 在南城门沿河住了个史泼皮,仗着舅舅在浙江做大官,谁都不放眼里。他平时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官府、地方都避让他三分,不敢太过计较,附近一带更没人敢招惹他。 这天史泼皮到南长街顺来酒店吃酒,酒足饭饱后摇摇晃晃往店外出去。小二急忙拦住说:“史爷,你把账结了吧。”史泼皮眼睛一瞪,吼道:“记账!”小二陪着笑脸说:“您上两回的账还欠着呢,这次一并付清吧。”史泼皮见大家都望着他,脸上挂不住了,强辩道:“谁想要欠你的?今天没带。”小二争道:“小本经营,经不起你欠。”史泼皮一听心中不快,来了蛮劲,借着酒性,一把抓住小二衣领叫道:“欠什么?欠揍!”大家见了忙上来拉劝,一旁有些看不惯的人有意劝说:“这点小钱还给他算了。” 其实史泼皮今天赌光了本钱,哪里有钱还账?存心要耍赖。他见下不了台,急怒上攻,三拳两脚把小二打翻在地,扬长而去。 老板忙扶起小二到房内床上躺下,请了郎中来治伤。好在伤势并无大碍,只是恨这史泼皮无人能够治他,整条街都难得安宁。大家也忿忿不平!说这泼皮尽干坏事,不做好事,却没人管得了他。阿福听后提出道:“我有个办法。”老板知道阿福机智过人,顾不上大小尊卑,忙向阿福请教。 阿福和老板、郎中商量了一个“敲锣驱虎之策”。老板写了个便条,上面写道:“史爷,店小二被打重伤,生命垂危,郎中已称难救,现正上报官府查办。人命关天,速离无锡避祸。急!”落款是“友”。阿福拿着纸条来到史家,见门紧关着,便把条子塞进门里后离去。 史泼皮醉酒醒后见到条子,看了大吃一惊!不想那小二禁不起打,才打几下就不行了。自己怕打人命官司,弄不好还要坐牢杀头,于是连夜逃往浙江投奔舅舅。舅舅知他好勇善斗,把他安排到兵营当差。一年后,他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升了官,当了个偏将。想起自己因祸得福,非常感谢无锡的“报信之友”。为了答谢他的好意,捎了许多浙江特产送给阿福,又捎带了二十两纹银送给顺来酒店,以示歉意!店老板非常高兴,只要提起阿福就称赞说:“这娃天生福大,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