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96章:消失的记忆(五)
其实不待肖忉说这句话,那条船上的常遇春早已经兀自站立了起来,而肖忉这句话,现在完全是等于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而矣。 常遇春拱手道:“陛下,吴王听说陛下大婚,特令小将前来恭贺大喜,备下礼物若干,前来承上。”说罢向后一摆手,身后闪出几个女人,手里各托了一个盒子,盒子并不大,可是看那几个女子象是拿的很吃力,可知里面装的当然是一些金银类的贵重物品。 肖忉却吃了一惊,自己大婚,做为臣下的朱元璋前来送贺礼,这在明面上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是问题是,哪里会有一个臣子会在主上的大婚之后,尤其是主上洞房之时才献上贺礼的?可是肖忉却知道现在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表现出不满的情绪。他看了一眼刘福通。刘福通对他点了点头,示意肖忉把礼物收下。 肖忉这才又对常遇春说道:“难得吴王的一片忠心。吴王的礼物朕收下了,请常将军转告吴王,朕心甚慰。吴王每日为国操劳,朕也甚是感动。刘帅……” 刘福通答道:“陛下……” “你让下面准备一些珍宝,转赐吴王,就算是朕表彰他的一片忠心了。” “是。”刘福通一摆手,在肖忉所乘的大船下方,早有几艘小船在准备。上面的太监看到刘福通的手势,连忙驾驶小船,向常遇春所在的大船驶了过去。本来相距就不大远,再加上小船现在是顺流而下,速度很快,马上就到达了大船。 “陛下,吴王差小将前来还有一事。吴王连年用兵,近来已将江南鞑子军及各路反叛一一清除。军心民心日壮,虽仍有小部流寇,但以对我大宋国势无碍。现在吴王麾下数十万大军及我大宋国百万百姓,无不翘首以盼陛下移都应天,再振我大宋雄风。”常遇春仍然拱手道。 这才是戏肉啊!肖忉心道。移驾应天,说的好听,只要移到半路,我就没命了。 肖忉虽然对历史知道一些,可是对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的了解,而朱元璋的势力现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自己也根本就不知道。因此他又看向了刘福通。 刘福通心领神会。他而向常遇春喊道:“常将军,不知道吴王可曾一同与将军前来,可否一见?” 常遇春答道:“回刘帅。吴王现在刚刚平定江南,目前仍然军政缠身,无法分身前来。吴王让我代为禀告陛下,待陛下返应天之后,自然会亲自前来觐见,望陛下恕罪。” 刘福通怒道:“既然吴王南方仍然有诸事操劳,又怎么会轻言迁都?尔即言之南方仍有流寇,自当全部清剿之后再言迁都之事。哪有吴王表章未上,便自言迁都的?尔等置陛下于何地?” 肖忉微笑的看了看刘福通。他明白刘福通的意思。坦白说,刘福通并不是什么忠臣。说倒底,他和朱元璋没有什么两样,全都是打着挟天子令诸候的主意。在历史上的龙凤朝都汴梁,三路大军北伐,一直打到北京的通县之时,这刘福通便完全把朝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完全不把小明王当一盘菜。而现在估计是朱元璋想迎明王回应天的主意刺疼了刘福通的神经。本来还打算朱元璋如果能提出再受什么封号之类的,索性答应便是,当然已经没有比封王再高的奖赏了,但是如果朱元璋提出来节制江南诸省的话,那还是可以答应的。反正江南也是他打下来的,顺水人情,何乐不为呢?哪里想到朱元璋是想把小明王迎到自己的手中。那刘福通以后又将何去何从? 常遇春似是早就料到了刘福通这几句话,早就成竹在胸:“刘帅相必是不放心明王此行的安危吧?刘帅不必担心。请看。”说罢向后摆了摆手。一刹时后面不远处的船上亮起一盏灯,然后那灯向是有生命般的迅速的蔓延开来,浩浩荡荡,几无边际。又是漫天的红光。常遇春笑道:“吴王早有打算,此去应天,水路并不太远,而且有吴王手下两万水军护送,自然是可以确保陛下的安全无虞。” 刘福通一刹时哑然无语。两万水军,朱元璋把自己的水军家底都给拿了出来,可见对于小明王是志在必得了。而现在以自己部下的这几千人,要想和朱元璋对抗,无异于飞蛾扑火。 而这一切却在肖忉的预计之内。早就深知朱元璋此行并不是送礼和迎接自己回应天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冲着自己命来的,肖忉倒也没有太过在意,看着刘福通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的样子,肖忉拍了拍刘福通的肩:“刘帅,不要再挣了。明王的心思,朕明白。”随即又大声对刘福通说道:“刘帅,下令部队,明日随常将军返回应天吧。”说罢,也不在管那一旁的刘福通和常遇春,甩手返回了船舱。对于那些刚刚由常遇春船上送过来的礼物,肖忉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了。 肖忉明白,现在自己身处的环境,并不是象穿越上说中一般,可以轻松的改变历史,更何况这穿越来的太过蹊跷,这是穿越还是梦,还是自己的幻觉,肖忉还没有搞明白,倒是他心中还在惦记着船内的“月盈”,即使是真的死掉,和她在一起多呆片刻,也是好的。虽然明知道她不是真的月盈。 (坦白说,这只是交待肖忉的上世——小明王和“月盈”上世的关系的,自然还有肖忉的那个梦也和这有关,还有,在以前就有伏笔,老人家讲“朱洪武造禹王象”,其实也是为了迎合这里的。这里本来应该用很少字来结束的,但是作者私心是想试一试用穿越的笔法来写,大家看着大可一笑而过,作者只是为练笔而用,因此有些不伦不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