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三十五
李国梁从六区调到县委,担任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本是稻花飘香的时节,他带领秘书科小张和水电局副局长潘岩,一起去检查工作。他们带了些简单行李,头带麦杆草帽,冒着酷热,步行出发,开始对七个乡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准备为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作实地考察。 在米市桥那几年,李国梁没想到有如此的旱灾,因为以前在米市桥工作时,看到后面的潭水河使得那一片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的天赐良田,可是在车水乡,眼皮底下除了垅中间的禾苗没有干死,农民正在收割早稻外,其它周围的水稻全部旱死了,只见一片白穗飘飘,被干裂了的缝隙,如同一把刀撕裂他胸中那颗已经沉重的心。在乡政府,乡党委书记对他说:“李书记!今年的旱情比去年还要严重,我们也研究过了,并非全无办法,还是有办法可想,这就需要全县一盘棋,识大体,顾大局。” 没等他说完,李国梁就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卖关子了,需要采取什么办法,简明扼要。” “那我先带你们去看看。”李国梁三人跟在他的后面,走了五里多路,爬上了一个山头,向西望去,看见一条小河,河水清洌,向他们站的山脚下流过来,转向南边又有一条更大的河,蜿蜒曲折,两条河在山的东头汇合,前面是一望不到头的大田垌,东西各有一座高山相对峙,中间相距两里地,李国梁问:“这里归哪个乡管?” 那书记说:“这里是属于平湖乡,我们乡里的许多老农,都提出要在这里修个水库,可牵涉到其它乡的利益,就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潘岩也兴奋地对李国梁说:“这里水的源头宽,地势好,是个建水库的好地方,可能要牵连到移民。” 李国梁说:“老潘!你们回去后,要根据我们这次的实地考察和设想,拿出一个可行性的方案来,交常委会讨论,越快越好。” 在结束了车水和平湖两个乡的考察后,三人又来到了田少山多的阳山乡,李国梁要乡干部找一些基层干部和老农代表开一个座谈会,倾听一些底层的意见,在会上,一个老农说:“李书记!我们这里有句民谚:‘家有千棕万桐,子孙永不受穷。’过去我们这里的三年桐和棕树栽植最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祖辈有句民谣:形容三年桐是‘头年一根墩,两年一把叉,三年就开花,四年就当家。’另一个,我们在岩缝里栽棕树,成年后,一颗树一年就可拨十斤棕叶,按如今的国家收购价,每斤五角,一年就收入五元钱,每家每户利用空坪隙地,见缝插针,栽千兜棕树,一年赚五百元没问题。” 他刚说完,另一老农接着说:“我们村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全县有名的板栗村,年成好,一年可收八万斤,一株大树能打十几担壳,我们准备明年再开山种树,可上面下的统购粮一年比一年多,难道我们种板栗不同样是增收?”李国梁认真听完了他们的发言。 在后来的全县扩大会上,他介绍了阳山的经验,号召各乡镇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实实在在,大力发展山丘经济林木,增加农民收入,这次会议后,很多丘陵乡镇都掀起了“千棕万桐”的植树造林活动,李国梁被评为全省农业干部的标兵,他的事迹传遍三湘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