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六十三
这是一个战天斗地的时代和一群战天斗地的人,在毛主席发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高潮,一九七O年,三线铁路在冬天正式拉开序幕,遵照省委的部署,湘南县动员了八千多民兵和社员不远千里,奔赴施工战场,当占先领要生产队安排两个人去公社报到时,队长第一个就想到了李有根,心想这小子对农田反正不在行,这一去猴年马月才回都算不准,抽调其他甲等劳力还有些划不来呢。 李有根正在担心夏文英的纠缠,他也摸心自问觉得说了违心的话,对不起这个女人,但急急忙忙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听从队里的安排和毛福忠去参加这支队伍让他正中下怀。出发前夕,县委、县革命委员会领导作了思想动员报告,要求全体参战人员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完成党和毛主席交给的光荣任务,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在公路两边列成长队,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出发的队伍里,每个连都配有宣传队,一面大红旗,每人手里拿了小红牌,行进中歌声嘹亮,红旗飘飘,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夹道欢迎,他们喊着“向三线民兵学习!”“向三线民兵致敬!”的口号,直到队伍离得很远了才回去。 李有根最喜欢这样的场面,也最习惯集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虽说很苦很累,但只要跟大家在一起,他就不需要打柴做饭,不需要惦记油盐酱醋,你有我有大家有,团结友爱又互助,心里竟有一种难以表达的乐趣。 李有根随着队伍走了七十多里路,赶到火车站,登上了一列接待的专用火车,尽管是第一次乘火车走远门,也无心去欣赏窗外的景色,闭上眼睛就睡着了。晚上九点,火车停在株洲站,大家在统一安排的就餐点吃饭住宿后,第二天又浩浩荡荡向湘西出发,经隆回,过洞口,一路上狂风呼啸,沙石飞舞,搅得人眼睛都难得睁开,扁担上,背包上的斗笠,被刮得乱转乱翻,很快就散了架,进入湘西时,李有根心里正想着离米市桥越远越好,突然感到不舒服,经过卫生员检查,服了一瓶十滴水,被送上了病号专车,才到目的地。 李有根住进的地方是一栋三间的民房,地面的一层两间是用木板钉成的主人的卧室,极象湘南的谷仓,他和队友们被安排住到楼上,虽说叫楼,却只有几根撑物的柱子,四周全是空的,就有些人后悔不该来,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指挥部的领导就给他们讲革命历史,讲毛主席在延安住窑洞的情景,讲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学一比,队员们的劲头又高涨起来。大家上山割来茅草,砍些毛竹,用竹片和毛草编作垫子,把四周围起来,挡风防寒。 还有一件不可理喻的事,队员们一进村,上级就强调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对未婚的女青年和妇女不能随便接触,指挥部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事原则,要求他们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行李、衣服、毛巾、碗筷、口杯一排一排象一条线,以行动上的军事化当作在当地立足的头等大事。因为这里解放前曾住过国民党的部队,由于是乡村,既清静,又无贼,不必同土匪打仗,年轻而寂寞的兵士,都成了来去自如的“久米仙人”,他们层出不穷地演绎着《连长》们和“翠翠他爸”的故事。这里的乡土风情一如既往地像沈从文笔下那么浓厚,一生难得离开大山的山里人,她们天生羡慕山外,弄得不好,一个眼神就是一个情结,一句昵女成了一个誓言,李有根当然不明白领导们防微杜渐的苦衷。 转眼就是两年,在三线工地,转去的粮食指标和补助的粮食,要搭配百分之三十的鲜红薯和干薯丝,晚餐吃杂粮,白天要劈山填沟,挖土石方,打炮眼,绝大多数的队友的手脚都起了血泡,晚上睡觉前用盐水擦拭一下第二天又接着干。这里的一切让李有根归心似箭,在离开工地前夕,指挥部的领导劝李有根留下来,协助铁道部门做些辅助性工作,李有根看了看一列列的火车把同伴送回家乡时的激动场景,又想了两年没接触了的夏文英,便不假思索地说:“让毛福忠留下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