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十章无悔人生3爱心博大而深沉)
也许是受祖母的熏陶,也许是受父亲的教诲,也许是受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响,也许是受先进思想的浸润,黎珊玉心里充满了悲悯情怀。他的博大的爱心,就是在这种悲悯情怀中膨胀、扩展的。他的爱心博大而细微。 黎珊玉在《初探如何当好厂长》一文中写道:“一个好的厂长,他首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的政治品德必定是爱国、爱人民、爱厂、爱家。”他常常教育员工说:“做一个人,必须爱国家、爱集体、爱厂、爱岗、爱父母、爱亲朋好友。一个人连国家、连父母都不爱,那他还有什么爱心?” 我们从黎珊玉的《初探大西洋》日记中,不难读出他爱祖国、爱民族的一片赤胆忠心。 我们从黎珊玉艰苦奋斗、舍命拼搏、竞争世界三强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 我们从黎珊玉带领玉立公司员工扶贫帮困——1994年在革命老苏区创办“希望工程班”,2001年在牌合村兴建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2006年扶持革命老苏区黄袍6个村,力争5年内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举措中,不难看出黎珊玉的思源回报情怀。 黎珊玉的博大爱心,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家乡、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底层贫困人员的关爱。点点滴滴,细细微微,无处不见,无所不显`。 下面再向读者介绍几则小故事: 据有关资料介绍—— 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位在深圳谋事业的美籍华侨李某,通过与黎珊玉的几次接触之后,感觉到黎珊玉是一位有思想、有气魄、有能力的企业家,能把他弄到手就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找到黎珊玉,向他抛出了诱人的绣球。 李某竖起大拇指称赞黎珊玉说:“黎总,你是这个,真正了不起的企业家,你就是财富啊!” 黎珊玉淡然一笑,说:“你过奖了。我只不过是中国乡镇企业的一名普通的厂长经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李某恭维地说:“黎总谦虚过人,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风度。我有个想法,请黎总认真考虑一下。” 黎珊玉问:“李先生,有何想法尽管说,不必客气。” 李某顿了顿说:“我想与黎总合作发展事业,不知你意下如何?” 黎珊玉坦然地说:“玉立的客户都是我的朋友,我愿与所有客户合作,发展我们共同的事业,包括李先生在内。怎么合作你尽管说来。” 李某说:“我说的是我们俩人的事业。我想请你和我一起到深圳办厂。我投资,你出技术,我付你年薪百万,我还要在香港为你买一栋别墅。3年后,安排你到美国定居,老婆、孩子一起去。怎么样?” 黎珊玉听后开怀大笑。心想,我黎珊玉就只值年薪百万?是人民币?还是美元?你就是给我年薪1000万我也不去。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李先生,谢谢你的器重,我哪里都不去。我黎珊玉是通城的,我离不开中国,离不开家乡。” 李先生一脸惊诧,对这位其貌不扬的乡镇企业家肃然起敬。 杨亚辉介绍—— 黎董的事业成功之后,企业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产品源源不断地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省级公路运往国内外,很有些不方便。有不少人给他出主意,这些人中有老朋友、老同学、老领导,建议他把玉立公司迁到武汉或咸宁市区去发展。不说别的,光运费、过路费每年可节约四五百万元。黎珊玉听后总是摇摇头说:“玉立是通城的玉立,玉立的根在通城。玉立不仅要竞争世界三强,还要把通城带富,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搬到外面去干什么呢?在通城我不也一样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吗?” 最近听说有一条高速路要从通城境内通过,黎珊玉喜上眉梢,嘴里不停地说:“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 吴浩宇如是说—— 2002年7月初的一天,玉立公司董事长黎珊玉贴出了一份以个人名义写的题为《奉献一点爱心,挽救一条生命》的倡议书,号召全体玉立公司员工,向通城县中医院一位尿毒症病患者、缠绵病榻的退休老人捐献医药费。黎珊玉自己第一个捐了1000元。倡议书贴出之后,3天之内有928名干部职工,共捐款19420元,送到病人手中。为此,黎珊玉还向全体玉立公司员工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我以崇敬的心情,真挚的感情,滚烫的热情,向参与这次爱心行动的928名善良仁慈的玉立人,致以深深的感谢和敬意!你们的善举表明了你们善良的心,对人类充满了爱。” 学生谭亚芳的回忆—— 2001年暑假,是我难忘的一个暑假。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虽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知识,但对社会则一无所知。同时我也想用自己的双手勤工俭学,挣点学费。正当我在家里为此事作难的时候,没想到机会来了。 一个黄昏,夕阳斜映秀水河,同时也给老厂楼群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很美。正当我坐在石凳上沉迷于夕阳中的时候,黎董下楼散步,见我也在,于是便亲切地跟我交谈起来。交谈中他显得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黎董很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当他获悉我暑假打算勤工俭学的时候,非常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该多锻炼,多吃苦。你是我们玉立公司的后代,就到玉立公司来锻炼吧!”我听了之后甭说有多高兴。黎董为公司的事日夜操劳,还这么关心职工子女,叫我感激不已。次日,我就接到公司生产服务部的通知,叫我去上班,锻炼一个月。 一位司机的回忆—— 有一天,黎珊玉董事长陪完客后,让人把我叫去。去后我问董事长有什么吩咐。 董事长对我说:“交给你一个任务。” 我问:“是什么任务?” 董事长说:“你把桌上的剩菜打包。南门河边垮屋里有两个要饭的,一老一少,你给他们送去。上午我还看见他们的。” 我找服务员要了几个塑料袋,打好了包。董事长又叮嘱说:“争取找到他们。” 我来到南门河边垮屋,找到了他们,把几个塑料袋给他们了。老人接过去看了看说:“好人啦!好人啦!谢谢你了。” 我说:“是我们董事长让我送来的,要谢就谢他吧!” 老人问:“哪个董事长?是不是那个高高的胖胖的年龄大约50来岁的人?他上午来过,还给了我200元钱呢!啊,他姓董。小相公,你替我谢谢他了,好人啊!” 我大声说:“他不姓董,是我们公司董事长,今年60多了。” 老人喃喃地说:“还是个董事长,是大老板哩!能想到我们这要饭的,圣人哩!” 回公司后董事长问我:“送到了没有?” 我说:“送到了,他们在垮屋里。” 董事长长长舒了口气说:“送到就好。” 老职工徐国新的回忆—— 2000年9月的一天,黎珊玉董事长把我喊去对我说:“老徐,新塔村4组有个复员军人患了精神病,家里的老房子倒了,老婆也跑了。3个孩子,娘带走了一个,还有两个,哥哥和妹妹各带一个。自己在人家屋檐下过日子。你去调查一下,是什么情况,回来向我汇报。”我到新塔村一打听,果然有这回事。复员军人叫谭育逢,我找到他时,他疯疯癫癫的,说话不清楚。听村民说,他常常打人、瞎闹。因为有精神病,又没房子住,老婆带着一个小孩跑了。可怜哩!我把这个情况向黎董汇报了,黎董很重视,立即安排我给谭育逢盖了一栋连三的房子,又给他送去了衣物,还给钱他治病。谭育逢的精神病控制住了,后来又结了婚,孩子也回来了。如今,他常对人说:“是玉立公司,是黎董救了我一家。” 老厂区门卫胡宜刚的叙述—— 董事长宿舍和老厂大门正对着,董事长天天从大门经过。他逢年过节,总拿自己的烟、酒、糖、水果,叫张小玲送到门卫来。有一次,他见我感冒了,给我送来了感冒药。他和蔼可亲,对职工很关心。还有一次,天津一个客户给董事长送来一箱水果,董事长不知怎么知道我爱人怀孕了,给我留下了一大半。前些年,二中一个学生得了白血病,家长找到门卫来了,要求救助,要我将救助信转交给董事长。我转到了党政办。董事长知道后很重视,开展了捐助活动,他第一个捐了500元。2004年,玉立公司原先临时请的一个花工(早已离开玉立公司)给董事长送来请柬,说他的两个孩子同时考上了大学。董事长私人掏腰包让熊(师菊)书记送去了2000元,以示祝贺。 黎珊玉的文章《一段震撼心灵的记述》—— “砂带门卫室里,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大娘,抱着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小孩子,斜倚在沙发上睡着了……小孩的妈妈在砂带车间上班,老人送孙子来喂奶。路又远,车又不便利,为了减少麻烦,上午来了干脆就不回去了。等到下午让孩子的妈妈喂第二次奶再回去。中午有好几个小时,老人就是这样抱着孙子在门卫室内度过,几乎天天如此。”这是《犀利快报》第18期刊登的一则现场报道。 我刚上班,这期快报上的这篇文章就一下子撞入了我的眼帘,震撼着我的心灵。当我迫不及待再看第二遍的时候,难过的眼泪湿润了我的双眼,一种负罪感在折磨着我的心灵。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深深感叹,多好的职工,多好的大娘,两代人为玉立公司的兴旺默默无闻地作出牺牲,连出生才几个月的小生命也在忍受煎熬。他们无怨无悔,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包容了玉立公司的不足,以一种宽恕原谅了公司的缺陷,以一种良知在企盼公司的兴旺。而自己则把一切困难用包容、宽恕、良知一点一点地克服掉。这种宁可自己千般苦、不让公司受影响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视厂荣如生命的淳朴情感,这种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正是玉立公司长盛不衰的坚实基础。 每当我夜不能寐,漫步在厂区的林阴‘道上,听到“叭叭叭”的裁刀声时,我感到这声音是那么沉重,仿佛叩击在我的心上。怎么办呢?市场需求与劳动时间这对解不开的矛盾纠缠着我,折磨了我10多年,我成了侵害职工利益的罪人。每当我看到砂带车间工人能按时上下班,按假日休息,穿戴干干净净,走进走出,更使我产生一种对不起耐水砂纸车间和其他一年忙到头的车间工人的感觉。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怎么不能让自己的职工过上轻松愉快的日子?但是,我有决心也有信心,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一两代玉立人作出较大牺牲奠定的幸福基础,将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永远的幸福。我们轻松愉快的日子不远了,她像绚丽的曙光已经显露在地平线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