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一章
“快、快,叔,我背你走吧!”一个年轻后生焦急地说。 “算了吧,你也几天没吃饱饭了,哪能背动我呢?我快些就行,你妈不会有大事,可能就是饿的过。”说这话的是关中有名的郎中姜老先生,姜家村人,姜老先生世代在关中一带行医,渭水之滨口碑很好。他边说边加快了脚步。 “唉,这样的苦日子啥时是个头。去年,一个袁大头可买五斗麦子,今年五个才买一斗麦子。就这还不好买。”姬铁明无奈的说,“这几年日子没好过过,去年水灾,今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又是不断地打仗,这日子真没法过。” “打、打,还打个屁,人都快饿死了,还打。”姜老先生愤愤地说。姜老先生边走边望着这眼前的情景,心中不禁一阵阵心酸。 这是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五月的故事,当时关中是西北军的辖区,冯玉祥与阎西山组成联军正准备与蒋介石争天下。可天不遂人愿,自古称为“天下粮仓”的关中却连年受灾,民不聊生。 姜老先生的家住在姜家塬,西临清姜河,北距渭河也不足5里,这里历来风景如画,可是这几月连日干旱,只剩下光秃秃的黄土塬,地里能吃的野菜都被挖光了。人们成群结队的去山里找吃的,山里地广人稀,植物多,相对而言比山外的人日子要好过些。那时关中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榆前桑后”的优势,平常榆钱(榆树花)可当饭吃,桑葚(桑树子)可让小孩吃。这几年,连榆树叶,桑树叶也几乎吃完了,有些人还把榆树皮扯下也煮着吃。去年水灾,人们还有前年的余粮,挖些野菜,借些米,还可将就着过。谁会想到,今年又是大旱,庄稼又颗粒没收。那年代,亩产量低,人们少有余粮,即使有,也有限,将就一年还行,两年就难免困难了。 姜老先生与姬铁明很快来到姬家庙村,姬家庙村相传为周文王守墓的人衍生而成。村子较大,几乎全姓姬,他们都自称为周天子的后代。村子有个庙,侍奉着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姬铁明的父亲早亡,母亲凭几十亩薄田养活铁明与妹妹如雨,这几天,老太太高烧不断,铁明才找姜老先生看看。姜老先生掂了掂老太太的脉,说:“吃的太少,体质就弱,毒火攻心,脾肝受损,吃几副药就行了,主要是要静养。” 姬老太太微微一笑,说:“静养?这年头怎么能静下心来,眼看米面就要吃完了,麦子都买不起了,能不着急吗?” “着急管什么用?没麦子就借,能有什么办法,过一年是一年。”姜老先生无奈地说,又补充了一句:“没麦子让铁明去我家拿些吧。”说着,姜老先生把姬老夫人额头上的湿手巾取下,示意让铁明换块凉爽的毛巾敷上。 “谢谢姜老弟。” “谢谢姜叔。” 铁明和他娘异口同声的说道。 这时,从门外风风火火闯进一个姑娘,边走边喊:“娘、娘,不好了,村公所要让我哥去当兵。” 挑开帘子,看见姜老先生,微微一怔,向姜老先生点了点头,算是问好。她正值青春年华,虽然营养不良,但不失天然丽质。 “啊?”姬老太太听后,大吃一惊,她知道生逢乱世,兵祸连连,本村几个当兵的,出去几年杳无音信,是死是活只有天知道。光听招兵的说,冯将军的队伍为穷人打天下,可打来打去,也没见穷人有什么变化,只是越打人越穷。她不知道儿子怎样才能躲过这一劫。 姜老先生从姬家出来,正赶上一伙军人骑着马从他面前飞驰而过,他们个个戎装,骑着高头大马,马鞭不停地抽打着大马,带起的尘土瞬间吞没了姜老先生。过了一会儿,姜老先生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莲花岭上,就如一阵风掠过莲花岭。 这伙军人不是别人,正是冯玉祥的爱将——郭检及部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