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五章
姜村长在前面领路,一会儿他们就来到姜家大院前。 姜家大院建筑风格可概括为:宏伟、精致。说它宏伟是几十套完全相同的结构风格的青房(注:在关中方言中称大房为‘青房’)一溜排开,门前一律用青石(青灰色的灰岩)铺着,门槛台阶挺高,欲进门得拾阶而上,就像大臣进皇宫一样。房子很高,开间很大,柱子很粗,房梁既长又粗。进去后,豁然开朗,是现代蜗居的人无法想象的,上下两层,全是木头插板(注:关中人独有的建筑风格,用一块一块的木板把墙壁包起来)做的。 姜家大院在解放后,贫下中农在批斗会上,有个穷汉对姜家的一个人说:说你们家是富农鬼才信,(注:姜家历经多年衰败,解放后成分划分时为富农,而不是地主,不仅仅是贫富问题,主要与姜家历代的好人缘有关)柱子比碾盘(关中用来碾麦子的底盘)粗,檀比碌碡粗,方圆几十里谁家能比上? 说它精致,是在于它的做工很精巧,整个房子不用一根钉子,现代人可能不信,一定会问:怎么连接的?巧就巧在连接上,匠人们用铆连接起来,也就是用铆锥在各种木头上不同部位做不同的洞、沟、环等形状,把木头连接在一起。类似现代小孩玩的积木玩具。那么,这样做结实吗?结实,绝对结实。在本世纪初(2000年前后)我在舅舅家还见到这最后一间青房,还挺好的。历经上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仍然岿然昂立。尽管木头有些褪色,但不见朽。我当时建议作为古迹留下来,但由于陕西古迹太多,没有人注意民居,后来村中庄基搞规划,拆掉了,真可惜。(有关这青房的变迁,我还有篇长篇小说《最后的青房》,敬请关注) 郭检见了这建筑精品,第一个感觉是震撼,第二个感觉还是震撼。他才体会到人们常说的“长安自古帝王都”的真谛,帝王之气不是自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气势。不能仅仅以宏大雄伟来评价,它的理念已浸润到整个建筑风格之中。而它的风格还有简约的地方,门口的石狮,线条明朗,风格粗犷,不怒而威。房壁上的壁画(注:在木质墙壁上雕刻的画)也粗犷、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些壁画的内容一般是常说的‘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或是佛教的故事(类似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中飞天的神采),也有些山水风景画之类的。郭检顾不上细看,只觉得是精品无疑。 这时,姜家老二姜惠武匆匆出迎。这位二当家的神色气宇不凡,见了郭检忙说:“郭将军光临寒舍,令满屋生辉,请上座。” “你们老大姜老先生(也就是前文的姜老先生)没在家?” “没在,他出去问诊了。他成天忙,很少闲在家。” 他们聊了些闲话。 郭检问:“二当家的,在那里发财?听说你的药材远销西北各省……” “别说西北几省,就连西南、中原也有他们的店铺……”贾福贵插嘴说。 姜惠武听了暗暗叫苦,这年月谁还敢夸富,也不好意思反驳,只得听他们说下去。 “你去过中原,去过南方吗?那里山清水秀,想去发展吗?支持我们打垮蒋介石,取得天下,你们姜家就得首功一件,到时候你们可以把店铺开到南京、北京、天津。我提议:你们姜家除了捐粮食外,多捐些药材布匹之类的军需品,贾福贵——”郭检喊道。 “到!”贾福贵站得笔挺,行了个军礼。 “你明天给姜家送个册子,看缺多少药材,缺多少棉布,让姜老弟看着办吧!” 姜惠武听了一惊,没想到厄运降临这么快,刚捐完钱和粮,转眼之间又要捐粮、捐药材、还要捐棉布。这是什么世道。 郭检看见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说:“老弟,我也知道你们有难处,兄弟我不是有难也不会向你们开口,我们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你们在后方捐些东西,有这么难吗?” “不是我不捐,如今这天灾连年,我们怎么过呀?看来今年也没收成,苦日子何时是个头?” “别向我哭穷,”郭检不耐烦地打断他,“这样吧,我们回头给你一个收条,等天下统一后,加倍还你,就到这里吧!各位,告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