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二十二章浪漫求婚
笼罩在村子里的云雾渐渐散去,村子里的树木、山水和建筑等景物已显露出来,树林里传来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沉寂的村子又开始恢复了生机。 王三思睡在楼上的房间,由于心情轻松,昨晚他睡了一个安稳觉,这时他被屋外鸟儿欢快的鸣声吵醒,用手揉了揉睡眼惺忪的双眼,抬头往窗外看了一眼,一缕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落在地上,睡了一夜,感觉有些腰酸背痛的样子,他从床上爬起来,坐在床头,伸开双臂在空中挥动着伸了个懒腰,张开嘴打了个呵欠,恢复了精力,想起今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他不敢耽搁,拿起放在枕头边的衣服穿在身上,下了床,穿着拖鞋来到屋门前开了门,“噔噔噔”的下了楼,走进厨房,拴起围腰忙着做早饭。 吃了早饭,做好家务,从腰间取下围腰,拿着围腰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来到二楼的卧室,来到床旁边的衣柜前,从裤腰上取下一串钥匙,打开衣柜的门,从一堆衣服里拿出装钱的信封,从信封里拿了两张百元大钞后,把信封重新塞进那堆衣服里,又拿了一套干净的夏装,搭在肩上,锁好衣柜的门,向楼下走来。 李山妹拴起围腰站在屋檐下做早饭,身边站着两个孩子,看她做早饭。王三思来到屋外,两个孩子见到他,小女儿王琼伸双手着来到他的面前要他抱,王三思蹲下身子抱着小女儿王琼,父女俩在一起亲热着,王三思抱着女儿站在一边和李山妹聊起天来,他对李山妹说道:“今天镇上赶集,你去不去?” 李山妹在屋檐下,被灶膛里的烟火醺烤得满脸是汗,浑身灰蓬蓬的,她右手拿着锅铲,在锅里翻动着正在煮的菜,右手抚了抚额前零乱的头发,头也不抬地对王三思说道:“没空。” 王三思本来还想和李山妹说说话,套套近乎,没想到受到了李山妹的冷遇,自己讨了个没趣,心里涌起一股失望的心情,对抱着的王琼说道:“幺儿下来,爸爸上街去还有事。” 王琼伸起右手扯着他脸上的胡须说道:“不,我和你和妈妈多说一会话。” 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山村的田野,稻田里的稻谷开始发黄,一望无际的稻田向人们展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去镇上的路上,有手艺的村民扛着自己制作的收割的挞斗、竹挡蓆、竹拨、竹筛等农具向街上走去。 王三思放下女儿王琼,离开家,汇集进这股人流。来到街上,他想到了街上的“翰林书画社。”“翰林书画社”的主人是县城师范学校退休的蒋老师开办的。蒋老师七十多岁的年纪,清瘦的脸庞,戴着一幅金边老花镜,谈吐举止非常文雅,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化人的身份。 他的父亲是晚清的一个秀才,民国时曾是县衙门的师爷,书写的字在县城也算是书法界的名流。 蒋老师的父亲对他学习也是严格要求,在父亲的影响下练得一手好字,听说在他几岁时,XX寺院派人用滑竿抬到山上的寺庙为寺庙题字,由此他的书法更是名扬天下,前来找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长大后,被县城教育局安排到师范学校上语文课,现在退休后回到镇上的老家,利用临街的老屋办起了“翰林书画社。” 王三思来到那条充满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的老街里,寻找着“翰林书画社。”望着一间间老式建筑一路寻找过来,在一排排老式民宅中,他看到了临街门面的楣上用黑色紫檀木做成的匾额,匾额的中央用绿色行楷写成着的“翰林书画社。” 站在“翰林书画社”的门前,他停止脚步,往店铺里面看了一眼,店铺的墙上挂了许多还未装裱的字画,一个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戴着金边老花镜,拿着一支粗大的毛笔,饱沾墨汁,伏在案前,正在一张白色的宣纸上书写着。边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为他碾墨。 王三思见到这个老先生,他想这就是人们说的蒋老师吧,于是就满怀希望的走了进来。站在蒋老师面前,看着蒋老师写字。 蒋老师写好字,宣纸上的墨汁还未完全干,边上的小伙子提着宣纸,来到外面的屋檐下晾晒去了。 蒋老师搁下笔,用手抚了抚往下滑落的镜框,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王三思说道:“你有什么事吗?” 王三思从衣服包里摸出“钟声”牌香烟,从中抽了一只递给蒋老师,蒋老师接过烟,衔在嘴里,王三思又从衣服包里摸出打火机为他点燃了烟,然后才对蒋老师说道:“我想来找老先生求一幅字。” 蒋老师抽着烟,上下打量着王三思,王三思一个农民模样,他能欣赏自己自己的书法艺术,心里涌起一股欣慰之情,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长长的吐了一口嘴里的烟雾,对王三思说道:“说吧,要写什么?” 王三思说了自己和李山妹的感情危机,希望蒋老师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蒋老师放下笔,走到店铺的墙壁下那个黑色紫檀木的老式的文柜前,打开文柜,柜子里摆放着一叠叠待书写的各种颜色纸,从这叠纸中拿了一张红纸,来到书案前,对折好后,拿起桌上的刀子剪裁着。蒋老师收起桌上多余的红纸,桌上只留下等书写的红纸,望着面前的红纸,蒋老师深深的吸着烟,思考着书写了内容。想了一会,他拿起一截铅笔在边上的草稿纸上写着:“饥一顿饱一顿日子真苦、夫妻俩恩爱和睦蜜甜、横披是:‘给我机会’。” 蒋老师把想好的对联写在草稿纸上,拿过王三思看,王三思接过草稿纸认真地看着,看了草稿纸上的对联,高兴地说道:“很好很好,就这样吧。” 蒋老师铺开红纸,拿起书案上粗大的毛笔,沾了沾砚里的墨汁,屏息作了一个深呼吸,右手握笔,看了看面前的红纸,用行楷书写了对联,店铺里的小伙子站在蒋老师的身边,认真地观看着蒋老师的书写,把书写的对联拿到屋外晾晒去了,蒋老师放下笔,坐在板凳上和王三思聊起来。 晾晒了一会,对联上的墨汁干了,小伙子拿着对联走进来,卷好对联,把长长的对联卷成一个“筒”又找来一截红毛线捆扎好,递给王三思。 王三思拿着对联,付了蒋老师的润笔钱,说着感谢的话,离开“翰林书画社”向街上走来。 来到镇上的文化站,底楼告西边的电影放映队工作室。工作室里,五十多岁的王师傅穿着一件红色背心,抽着烟,坐在板凳上倒片子,王三思在街上当搬运放映队的放映设备有时就是他们搬的,他们认识,王师傅见有人进来,抬起头对看了一眼,见是王三思,就对他说道:“你来做什么?” 王三思说:“当然是来找你了。”说着从衣服包里摸出“钟声”牌香烟,抽了一支递给王师傅,王师傅停下手里的活,伸着右手接过烟,卡在右边的耳朵上,对王三思说道:“说吧,找我做什么。” 王三思坐在王师傅对面的板凳上说:“请你去我家放电影,顺便做几个幻灯片。” 屋子里靠左边的墙壁下摆放着一排电影胶片,王师傅指着那排电影胶片说:“自己去选,这些刚从县上电影公司拿回来的新片。” 王三思从板凳上站起来,走到那排电影胶片前,蹲下身子仔细地看起来,这排电影胶片中,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他选了这两部电影,提着来到王师傅面前说道:“就这两部。” 选好电影,他对王师傅说道:“请你写几张幻灯。” 王师傅看了看王三思,开玩笑地说道:“写什么?是写新农村新风尚、还是写尊老爱幼?” 王三思说:“不是。” 王师傅停止倒片,从板凳上站起来,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从抽屉里拿出纸笔对王三思说:“把你要说的都写在这上吧。” 王三思拿起纸笔,伏下身子,在纸上写着:“李山妹我爱你、请你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好好待你、过去的都让他过去,让我们重新开始吧。”写好后把笔往桌上一放,对王师傅说:“就这些。” 王师傅回到板凳上继续倒片,他对王三思说:“好的,你去做自己的事吧,我们下午就来。” 王三思来到到街上的百货市场分别为妻子和女儿买了件漂亮的衬衣,拿着衬衣又来到农贸市场,买了一些招待客人的酒菜,离开集镇向家里走来。 走在回家的路上,见到村民说了晚上放电影的妻,邀请村民们到家里来观看。电影对村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看电影是最好的享受,听说那个地方放电影,就是隔个十几里远的地也要不辞辛苦的前去观看。这几年村民们增加了收入,家家买起了电视,有了电视,电影被人们冷落了。听说说王三思要包电影,村民们都觉得很新奇,对这件事津津乐道的议论着,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李山妹在院坝的树荫下洗衣服,边上两个女儿围着她和她玩耍,王三思拿着置办的物品来到院坝,两个女儿见到他就高兴的叫着来他的身边,跟在他的身后回到屋里。 回到屋里,王三思放下物品,走到厨房,用小碗舀了一碗米汤,端着来到堂屋的大门口,把装米汤的小碗放在门前的石墩上,走进堂屋,找一了一氢棕扫子,端了一根板凳,来到大门口,端起装米汤的饭碗,站在板凳上,把棕扫子放进米汤碗里沾了米汤在大门口的门框上涂抹着,把门框的三面都涂了个遍,从板凳上走下来,端着米汤碗来到堂屋,把米汤碗放在饭桌上,拿起饭桌上的对联来到大门口外张贴。 两个孩子就知道过年才贴对联,见到父亲贴对联就高兴地叫着说道:“哦,过年啦!” 李山妹在院坝洗衣服,她不知道王三思为什么贴对联,就扭过身、抬起头看了门框上的对联,王三思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对她说:“怎么样?” 李山妹看了对联上的字,感觉很不好意思,就责怪起王三思来,王三思说:“好戏在后头,到时会给你一个惊喜。”说完就进屋忙碌午饭去了。 下午,王师傅挑着放电影的机器,她的妻子用背篓背着音响设备,沿着山间小路向王三思家走来。 午饭后,李山妹吃了午饭,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去了,王三思拿出以前用的竹围蓆和几匹竹篾,端了一根板凳来到院坝,拿了坐在板凳上修补着破损的地方。 王师傅夫妻俩来到王三思家的院坝,见到王三思在院坝里忙碌,就对他说道:“要收稻谷了。” 王三思抬起头,见是王师傅夫妻俩,放下手里活,来到院坝边接过王师傅肩上的电影设备,扛在肩上,来到院坝。放下电影设备,见王师傅夫妻俩累头满头是汗的样子,走到堂屋拿了两把竹扇、端着板凳来到院坝请王师傅夫妻俩坐下,王师傅夫妻俩坐在板凳上,拿着扇子摇着驱凉,王三思又走进厨房,拿着脸盆、毛巾和香皂提了半桶水来到院坝请王师傅夫妻俩洗脸。 王师傅抽着烟,夫妻俩休息了一会,就来到电影设备前,忙碌着倒片、挂屏幕、接音响、调试机器等工作。院坝里响起了优美的音乐声,村民们以为是王三思在开玩笑,听到这优美的音乐声,都信以为真了,放下手里的活,扛起板凳,拿着扇子,向王三思家走来。 王三思对村民热情接待,男性村民每人都要递上一支烟,安排村民们坐下。院坝里坐满了村民,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小孩子们在院坝里追逐打闹着,他家的上空飘荡着欢笑声。 李山妹戴着草帽在辣椒地里除草,听到院坝那欢乐的笑声和优美的音乐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好奇心驱使她扛起锄头回家了。回到家见院里靠近房屋这边挂着白色的屏幕,院坝里来了很多村民正在兴奋的聊着,等着看电影,村民们见了她,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几个年轻的女人还从座位上走出来,拉着她一起看电影,为了不伤害村民的心,她只好放下锄头,耐着性子来到村民中间和村民聊着天等着看电影。 夜幕降临,放电影的时间到了,王三思来到电影机前,拿着话筒向李山妹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希望李山妹能愿谅他,接着屏幕上放出了幼灯片,幻灯片上写着向李山妹表达爱意的标语。 王三思的行为出乎李山妹的意料之外,对眼前出现的突发事情不知怎么办,低着头、显得有些慌乱的样子,王三思用真诚的眼神看着她,村民们也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她,最后李山妹还是被王三思的真诚打动,她感动得流出了泪水,哭着说道:“好好过吧,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呢。” 王三思拿着话筒大声地对李山妹说道:“我只要你明确表个态,愿不愿意和我一起生活。” 李山妹走出人群,来到王三思面前,此时她顾不了那么多,很大胆地抱着王三思点头说:“我愿意和你一起生活,共同撑起这个家。” 王三思紧紧地抱着李山妹和她亲吻着,院坝里响起了欢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