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十章
到了一九八零年秋季开学,学校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一是校长换了,新来的校长叫柳中原,由红桥大队学校调来,与这里原来的校长杨忠对调;二是初中班停办,学生全部集中到区中学;三是教师也进行了调整,年轻教师增多了。于志坚和曾秀丽仍在这个学校,于志坚由代初中课改为代小学课。为代课,他和新来的校长柳中原发生了争吵,他原来是代初中数学和物理课,可现在让他代小学三年级语文,他想不通,就和校长吵了一架。之后,他情绪一度低落,目前的处境和他的理想、报负相差越来越大,他感到无奈,这也许是他的命运。曾秀丽现在对他已经比较了解了,他现在的思想,曾秀丽已猜个差不多;但为了少接触,一天早晨,曾秀丽给他写了个纸条,扔到他的房间,上面写着:“志坚,不要想得太多,不论代什么课,我们从事的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曾经说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学习,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不论代什么课,都是为了崇高的事业,启蒙教育更为重要;另外,教学相长,这还能扩大你的知识面。” 于志坚看了之后,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知我者,秀丽也。” 之后,于志坚走进了他新代的班,用洪亮的声音喊:“上课!” 教室里三十多个学生齐刷刷地从位置上站起来。 “老师好!” “同学们好!” 教室里三十多双眼睛盯着讲台上新上任的语文老师。于志坚面对着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了简单地自我介绍,接着就发表他的施教演说,他说: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接班人,在教育的春天到来之际,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洪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他那针对小学生特点的演讲吸引住了全班学生,同学们睁大双眼,聚精会神地听着,像几十棵花儿在静静地接受着辛勤园丁的浇灌。 三年级语文在小学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到字、词、句、段、篇。于志坚通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觉得代什么课代哪个年级都很重要,要把学生教好都不那么简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所代年级高低之分;另外,通过备课、分析课文、讲解,觉得每篇课文的内容都很好,如《童第周》、《爱迪生》、《朱德的扁担》等,具有传授知识的一面,又有思想教育的一面。于志坚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即传授知识,又教育学生,也激励自己;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兴趣,越教越有劲,越教越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崇高而光荣。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教书育人上,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他的敬业精神深受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敬佩。 后来,于志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刻苦学习精神和教书育人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在这所学校产生了很大的效应。学校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他的带动下,都刻苦学习,爱岗敬业,比、学、赶、帮、超。好多年以后,那些从这个学校走出去取得成就的教师们都这样说:“自己人生轨迹的改变,离不开于志坚的影响。”他们把这叫做“于志坚效应”。 一九八一年春节,于志坚和曾秀丽的恋爱关系基本公开,也按照当地的习俗,大年三十,于志坚拿着礼品来到曾秀丽家,曾秀丽的父母对于志坚非常客气,让座、递烟、泡茶,看得出,二老很高兴。这和于志坚那年去张一梅家大不一样。刚坐一会儿,曾秀丽就让于志坚帮着贴对联,挂灯笼。曾秀丽母亲觉得这样不好,就说: “秀丽,你怎么让客人干这个,这么不懂礼呀!” “妈,他个子高,让他干,我够不着;你把饭菜做好一点,把他招待好就行了。”曾秀丽喜笑颜开地大声说。 中午,曾秀丽一家非常隆重地招待了于志坚,还专门请了陪客的。吃完午饭后,于志坚和曾秀丽及其家人谈工作,聊国家形势,气氛很活跃,其乐融融。 …… 除夕之夜,零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村子里就响起了一阵阵鞭炮声,难忘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大早,村子里的人们都五个一群,三个一伙地到各家各户相互拜年,相互送去美好的祝福。大年初一,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曾秀丽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像仙女下凡般来到于志坚家。赵雪高兴坏了,还没等她开口,曾秀丽就说: “伯母,给你拜年啦!” “好,好,好,多好的姑娘啊!快坐;志坚,倒水,拿瓜籽儿。”赵雪十分激动地说。 于志坚把预先准备好的糖果、瓜籽儿放到了曾秀丽面前。赵雪让曾秀丽吃糖,嗑瓜籽儿,陪了一会儿,然后说: “秀丽,让志坚陪你,我去给你准备饭菜。” “伯母,我们一起做吧。” “那可不行,会弄脏衣服的。” “没事,不就穿了套新衣服吗,就不干事了,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曾秀丽帮赵雪做起了饭菜,在一起包饺子时,赵雪就跟曾秀丽谈起了知心话,赵雪说: “秀丽呀,你这一来,我心里可算踏实了。你们两个的事情定不下来,我吃饭睡觉都不香啊。志坚是个好强的人,从小就能吃苦,全村子的人都夸他。这些年,他为了生产队,为了考学,后来为了把娃儿们教好,吃了很大的苦头,我当妈的再清楚不过了。这么大了,个人的事情还没有解决,怎么不叫人操心呢?秀丽呀,你是个好姑娘,你们两个既然走到一起了,这也是缘分,这也算是我这辈子做了好事,积德了。你们可要珍惜,志坚有什么毛病你就要给他指出来,到这份上了,就不要遮遮掩掩的。能和睦相处一辈子,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值钱,这是钱都买不来的,这才是你们最大的福气。” 一席话,感动了曾秀丽,她说: “伯母,你放心,你未来的儿媳妇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你的话我铭记在心。我和志坚永远不会分离的,别说现在教书,就是以后到农村劳动,也无怨无悔。我们两个的感情不是建立在金钱、地位之上,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和信任上,是建立在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上的。” 中午,就他们三人在一起吃饭,也没有喊其他人;但非常融洽,非常高兴。赵雪不时的用筷子拈菜奉送到曾秀丽碗里。 吃了中午饭,于志坚和曾秀丽来到了野外。人们都忙于过春节,空旷的田野里一片寂静,只有他们二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光天化日之下两人一起外出散步。他们开始大方起来,不再躲躲闪闪。他们走着走着,又走到了东河河岸上,清澈的河水映出他们的倒影和蔚蓝色的天空,好像一对天仙配。他们走着谈着,曾秀丽笑着说:“ “志坚,你还记得那天晚上的事情吗?” “那还用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唉!秀丽,我听人家说初恋时的事情记得特别牢。” “是吗?志坚,你说男女在一起相爱是不是就是为了肉体上的接触?” “当然不是。如果说那就是爱情的话,‘那个’欲望一旦满足,爱情不就结束了吗?如果纯粹为了‘那个’,那就不叫爱情,只能算是生理现象。我认为爱情应是男女对各自对方的思想、性格、信念、人品、人格、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的相互认同之后,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相互爱慕的感情;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志坚,必须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你说得很对,秀丽,你说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爱情,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呢?” “这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 夕阳斜照着河面上,西边的天空金光灿烂,天上飘起锦缎一般的云霞,一大群麻雀在空中乱飞。冷天的寒气扑面而来,虽然晴朗无风,天也是干冷干冷的,曾秀丽的脸吹得更红,他那浓眉大眼双眼皮,樱桃小嘴白牙齿,微胖匀称的圆脸蛋儿在夕阳的照耀下,容光夺目,漂亮标致,毫不逊色于杨贵妃。于志坚一下子把目光集中到了曾秀丽身上,曾秀丽的美,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秀丽,你好漂亮啊!”顺势将她的脸亲了一下。 到了傍晚,于志坚送了曾秀丽一程,他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 随着学校年轻教师的增多,给这个偏僻的农村学校各方面增加了活力,年轻人自由恋爱不再是于志坚和曾秀丽这两个人了,上一年才来的史安生和朱红玉这一对男女相识半年时间也相爱了。史安生半年前还是个在农村劳动多年的农民,因他“右派”的父亲被“平反”,落实政策后“顶职”成为公办教师,农业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朱红玉因为商品粮户口招工安置在教育上,成为公办教师。这两个人按当时情况不说是门当户对也可以说地位相当,都是商品粮户口公办教师。当时,可不要看这户口和粮食,同样是人,同样是粮食,一个人是农业户口吃的是工分粮,一个人是商品粮户口也叫非农业户口,吃的是商品粮,这两个人地位的高低就不相同了。吃商品粮的,不管是什么人,那怕是个傻子,到年满十八岁,国家就要负责安排工作,不是当国家干部,就是进企事业单位工作。吃工分粮的农村娃子哪怕你能上九天揽月也得老老实实地在农村劳动。在人们的眼中,吃商品粮的就要比吃工分粮的高人一等。曾秀丽进学校后,也有人做媒,把她介绍给吃商品粮的公办教师,不合她意,她没有同意;因为她的人生观跟别人不一样,她没有把人地位的高低做为择偶的标准。 史安生因长期的农村劳动,皮肤黝黑,半年前做梦也没想到能和吃商品粮的公办教师成为恋人。 年轻人谈恋爱都喜欢在无月光的晚上出去约会。四月的一天晚上,时间很晚了,大部分老师都入睡了,曾秀丽和于志坚还在校园的一角小声聊天。没有月光,四周黑暗暗的,很安静,只有青蛙偶尔呱哇呱哇地叫几声。聊着聊着,他们隐隐约约看见有人从校园外面走进来,就停止说话,睁大双眼盯着,原来是史安生和朱红玉。这两个人走着走着,就一同走到了朱红玉的门前,两人抱到一起亲吻后,才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曾秀丽小声说: “志坚,你看这两个人多亲热呀,难舍难分。” 接着,他们二人也轻手轻脚地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休息了。 这一年,这里农村也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人都有责任田。五月下旬,学校放农忙假,于志坚也回到了家里干起了老本行,收割麦子。见到了赵金德,于志坚说: “金德,现在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以后政策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你可要抓住机遇呀!” “志坚,你放心,原来不落后,以后更不会落后。” “说得好,金德,我们都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