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十三章
春季开学后,学校的半拉子工程前面堆了半人高近二十几米长的黄土,堆了很长时间了,需要运走。学校派总务主任高显贵负责将这些黄土划分到每一个教学班,要求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下达后,不见动静,很多班主任摆困难,找理由,相互观望,谁也不去带这个头儿,学校领导非常难堪。于志坚把学生档案拿出来,按照学生家庭住址把学生分成两组,安排离学校比较近的同学负责回去借板车;离学校比较远一点儿的同学负责回去拿铁锹。在于志坚平时良好的思想教育下,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荣誉感非常强,他们用半天时间凑齐了工具,又用了半天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他们班的带动下,各班都按照他们的做法行动起来,轰轰烈烈地很快就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这和他七十年代在水利工地上一样,不仅完成的是自己的任务,还起到了带动整体的效应。 学校不集中办公,教师办公都在各自家里。自觉性差的,随意性就非常大,三个一群,两个一伙,随处可见。有逛街的,有买菜的,有在自己菜地里干活的;还有在校园谈天说地闲聊的;干什么的都有。这些现象于志坚看在眼里,放在了心上,他在想: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靠班主任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是要靠所有任课教师团结协作才能实现的。不仅仅是把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搞上去,还要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他和所有任课教师搞好关系,尊重他们,团结他们,班上举行的集体活动都邀请他们参加。经常召开任课教师联席会,通报各学科的情况,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任课教师不仅知道自己学科的情况,还要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任课教师之间非常和谐,干劲十足,形成了合力。 到了五月底进入麦收季节的时候,学校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因为学校没有围墙,周边的村民在校园里有打麦的,有晒粮的,再加上一些老师及其家属从国营农场地里往回拉麦秸的,真是热火朝天。看上去不像学校,倒像是大集体时的农村生产队。于志坚来到这学校第一次看到这种场面,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这对很多老师来讲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于志坚来到这里之后,仍然没有放松学习。一九八五年暑假期间,他参加了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进修考试,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他原来的理想在他奋斗不止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了实现。 就在秋季开学后的一天晚上,学生们都在上晚自习的时候,于志坚班上一个叫黄婷的女生将一个纸条递给了一个叫李攀的男生,这个小小动作被在他们俩后边坐的一个叫赵俊杰的男生发现了。晚自习下课后,黄婷和李攀走出了教室,黄婷在前,李攀在后,相隔了一段距离,赵俊杰紧随其后。黄婷走着走着走到了一个女教师的寝室门前,用钥匙将门打开,俏俏地进到了屋内,灯也没开,不一会儿,李攀也俏俏地进去了,他把门轻轻地关上。这时,赵俊杰就赶紧去找班主任于志坚,把刚才发生的情况告诉了他,于志坚非常吃惊,黄婷的姐姐就是本校的老师,当天晚上回老家去了,他觉得这事不必要声张,就直接去喊他们俩出来;可他们害怕,就是不出来。一会儿就惊动了周围的老师们,于志坚让大家都走开,让他们自己出来,人越多他们越不好意思出来,其他人不要插手这件事情,不要扩大化。他的做法是冷处理。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黄婷的姐姐及其父母十分恼怒,要求学校开除李攀。于志坚极力反对,他提出: “学生不能随便开除,这个事情的发生,学生虽然有错误,但责任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我们在学生青春期知识方面的教育没有跟上,学生对青春期这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另外,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这种事情。我们要从教育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因为这个事情就把学生的学习权力给剥夺了,把学生一生的前途给毁了。” 于志坚不让一个学生流失,不管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都从帮扶入手,从教育入手,以情动人,以爱感人,以理服人,从不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把学生推向社会。 一九八六年春季,学校为迎接省里检查,要建一个大门,不然学校连个门面也没有,连个招牌也没有。要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大门主体刚建起来,高岗镇街道办事处的领导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安排人把大门推倒,根本不把学校放到眼里。理由是侵占了他们的地盘。学校没有围墙,校园也没有具体界线,双方争执不休。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何况学校还不是“强龙”,是一个弱势群体,只有认输。校长赵进气的大门也不建了。可见当时这所学校在当地所处的是个什么样的地位。这件事对教师们的影响很大,学校没有地位,教师也感到没有地位,使本来凝聚力就差的教师队伍人心更加焕散,领导班子也四分五裂没有战斗力,各方面工作难以推进。从而,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十分严重。 这年暑假期间,赵进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北岗县教育局提出了辞去校长职务的请求,并递交了辞职报告。教育局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根据赵进同志的性格特点和工作能力,不适合担任校长职务,同意赵进辞去北岗县第四中学校长职务。 同年九月,上级党组织任命本校原团委书记钟学农为北岗县第四中学校长,原教导主任罗锋为付校长,书记仍是王劲松。 两年时间,又换了一任校长。到钟学农这一任已是一九七六年建校以来第七任校长了。 一九八六年秋,于志坚所代的班已进入毕业年级,秋季开学时,他发现班上少了一个学生,名叫易春燕。在这之前,他班上的学生入学以来没有流失一个学生,他在想:到了这个时候更不能流失。他首先向班上同学了解情况,同学们都不知情。他就回到寝室拿出学生档案,看了易春燕家庭情况和住址,易春燕全家五口人,奶奶,父亲,母亲和姐弟俩,家住高岗镇易坡村一组。于志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一个人骑车来到易春燕家。看到于老师,易春燕和她的母亲就放声大哭,非常伤心。于志坚想家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在他的劝说下,母女俩止住了伤心的泪水。易春燕的母亲把家庭发生的情况告诉了于志坚,原来是易春燕父亲外出打工,在一家黑煤窑工地上上班,因井下塌方被砸死在矿井下面;家里只剩易春燕母亲一个人劳动,奶奶已经快八十岁的人了,还体弱多病,行走困难;为了能使儿子继续读书,易春燕的母亲决定让易春燕退学帮助她支撑这个家庭。于志坚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一阵心酸,不知说什么好;但他只有一个念头,易春燕不能失学。他就给这母女俩做做工作,说:“大嫂,易春燕不能退学,你们母女俩要把眼光看远点儿,困难是暂时的。你想一想,春燕的父亲不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去给人家下苦力,才造成这样的不幸。国家的兴旺离不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家庭也是这样,家庭的命运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也是紧密相连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仅仅靠你们母女俩用这落后的劳动工具刨土地,什么时候才能致富啊!春燕的父亲不就是觉得仅靠土地是不行的,才出去打工吗?关键是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春燕以后读书读成了出去就截然不同了。让春燕去读书,有啥困难我们想办法帮助。” 于志坚的一番话打动了母女俩的心,使母女俩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于是易春燕又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并且学习更加努力了。于志坚班上的学生整整齐齐的一个不缺了,他的心里又踏实多了,感到非常欣慰。 就在令他感到欣慰的时候,一个令他痛心的事情发生了,曾秀丽抱着孩子找他来了,告诉于志坚她已被调到离镇上几十里远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学叫山洼小学教书。这地方地处丘陵,道路崎岖,蒿草丛生,平地与丘陵恰被西河隔开。曾秀丽为什么会调到这个地方呢?事出有因,大队书记的小舅子是这个学校的校长,校长依仗其姐夫的权势在这个学校一手遮天,愿意要谁就要谁,不愿意要谁就走人。曾秀丽因生小孩儿产假期满后,校长要她到下边一个村庄的学前班去教书,这实际上是有意把她排出这个学校。曾秀丽不干,就去到镇上找教育主管部门,毫无疑问,那就得服从主管部门的调动。 曾秀丽来的第二天,于志坚就请了假随着曾秀丽一起回到了老家,带着曾秀丽、孩子及老母亲一起托儿带母地搬到了山洼小学。学校地处一个小山丘顶上,三栋房屋一个大门围成一个四合院。山丘下边有一口井和一个小堰塘,学校的人们吃水就在这口井里。晴天还可以,遇到雨雪天气吃水很艰难。教师大部分都是周边村子里,一到星期六晚上,就剩曾秀丽一家在学校,其他的教师都回家了。四周一片黑暗和寂静,唯一的一家灯光还在亮着,他好像在告诉附近的人们,这就是山洼小学。 那个年代还处于“中专热”。因为,那时中专毕业还包分配,吃商品粮,端铁饭碗,很快能够得到回报;所以,对农村家庭来讲确实是一件很实惠的事。学生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成绩优秀的大部分报考中专,那时中专分数线比重点高中分数线还要高。一九八七年春季,于志坚所代的班已面临毕业升学考试,进入了关键的复习阶段。为了不辜负学生、家长对他的期望,他起早贪黑,工作更加努力。他和任课教师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复习方法,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齐头并进。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学生树立信心,注意方法,提高效率;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资料为辅,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落脚点,万变不离其宗。首先保证教材上的习题、复习题都能会做,然后再向资料延伸。 秋天的硕果属于春天的养花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九八七年中考,他班的考试成绩在全县有名,班上学生的升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五,班与班相比,他班过中专线和过重点高中分数线的人数是其他班的二倍还多。王杰林、何建新、易春燕的总分在全县名列前茅,并且全班学生从入学到中考一个没有流失,全部毕业。学生、家长、领导无不对他表示敬佩,表示感谢。也就在这年的七月一日,他被上级党组织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 于志坚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