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十八章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于志坚被中共北岗县委任命为北岗四中党总支书记(党支部已升格为党总支)、校长。免去了王劲松的北岗四中党支部书记职务,调任北岗三中付书记。 为了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八九级开始,普通高中实行全省统一举行的毕业会考,高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学生都必须通过参加全省举行的统一会考。从高二开始分两年考完,每门课程必须达到C等以上才能结业。学生必须凭会考结业证才能参加高考。这一年是全省实行毕业会考的第一届毕业生,可北岗四中这届毕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于志坚面前,就是能否参加高考的问题。原因是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那时,要求每个乡镇要有一所职业初中,每个县要有两所以上职业高中。县里为了应付上级,北岗四中从八五年开始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对上边报的是职业高中可实际还是按普通高中在办。开设的是普通高中课程,学生拿的是职业高中毕业证。在没有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前,学生还能照样参加高考,实行以后,职业高中就不能参加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省里就没有这些学生的普通高中学籍。到了要毕业时,问题出来了,这批学生按规定不能参加高考。于志坚在想:这怎么能行呢?这批学生也是读了十几年书,学的也是普通高中课程,不能参加高考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另外,学生和家长也不会同意的。于志坚就打报告,找县里,跑省里,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后来,省里出台了政策,单独为这批学生组织一次会考,所有课程一次性全部考完。最后,除极少数外,百分之九十七的学生参加了高考。 也就在这年的七月,国家出台了一个人们预想不到的政策,卖户口。卖什么户口呢?卖非农业户口。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商品粮户口。农业户口的人们只要出钱,可以把你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也就是商品粮户口。同样是户口,一个值钱,一个就不值钱。商品粮户口为什么值钱,就在于他能把人的地位提高。他能使人从农村进入城镇,爬出农门,改变你的生活环境,改变你的人生轨迹。所以,于志坚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他借钱给自己的妻子曾秀丽买了非农业户口。这也标志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社为中心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农村形势一片大好,变化很大。于志坚的农民朋友赵金德抓住了机遇,超前了一步,承包的东河养鱼非常成功。在村子里已经成了冒尖户。于志坚回老家为曾秀丽办手续被赵金德知道了,他找到于志坚非要请于志坚吃饭。那天中午,他们二人就在东河河岸上赵金德盖的新房子里喝酒吃饭。吃的鱼就是刚从河里打捞起来的,非常新鲜。虽说在家里,可是把于志坚当贵客待,特意捕了一只甲鱼,还有鲶鱼、鲤鱼等。他俩喝着谈着,赵金德说: “志坚,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鼓励也很大。那时,刚改革开放你就让我要抓住机遇,我就在想哪儿有机遇呢?责任田是按人头分的,你有,大家都有。不过,干的好坏还是不一样;但是,人们现在积极性都起来了,干劲都很大,都比原来富了,可是能有好大差别呢?再一个,这一辈子总不能就老种这点儿地?我就在想其它门路,最后想到了东河这个地方。” “金德,人还是要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敢于创新,不能满足现状。你不就是不满足于只种几亩地才想出这个门路的吗? 志坚,你真不愧是个教育人的人,你的话说出来总是使人充满信心。我下一步打算在河的上游再建一个养殖场,一是养猪,二是养鸭。养殖场的肥料还可以养鱼。在野外,也不容易患传染病。另外,我准备让儿子去上农业院校读养殖专业,以后,规模大了,不懂业务,不讲科学不行啊!一开始,我的鱼就死过不少,后来,买这方面的书看,再通过实践慢慢摸索才可以的。 “金德,你的想法好哇!你真行,比我都能干,很有发展前途,以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很难说,也可能会成为全国有名的养殖业大王。” “在一旁的赵金德妻子插话说:“志坚,你不要把他吹捧得太高了,吹的他以后就不知道他是谁了,到时候会掉下来摔死的。” 赵金德说:“你怎么说这不吉利的话呢?” 三个人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也打破了田野的寂静。 …… 北岗县以北有七个乡镇,只有北岗四中这一所高中。学生主要来自于这七个乡镇。为了把学校办好,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处理好学校与地方的关系,于志坚和领导班子商量决定,在九月十日教师节那天,把七个乡镇的主要领导们都请过来吃顿饭,共同庆祝一下教师节,主要目的是相互认识认识,熟悉熟悉。教师节临近时,于志坚就安排办公室工作人员对这七个乡镇各准备一份请柬,并安排人亲自送到各乡镇。到了那天,学校专门请来了好厨师,按预计人员准备了比较好的饭菜和烟酒,特意布置了一个中午就餐的客厅,摆好了桌椅,学校后勤人员忙得像办喜事一样。到了中午,一等再等,只有高岗镇和红卫镇的领导来了。客厅里客人寥寥无几,冷冷清清,空荡荡的,好多桌椅在空着,主人和客人都很不好意思,有种尴尬的局面。于志坚此时此刻心里又难受又悲伤又没面子,越想越难过,眼泪充满了眼眶。他忍受着内心的悲酸陪完了客人。把客人送走后,他一个人站在客厅里,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 这一次,给了上任没多久的于志坚当头一棒。这一棒对他的触动也是很大的,他不再相信眼泪,他要相信自己。由此拉开了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序幕。 一九九二年秋,于志坚首先开始着手解决师生吃水难问题。这是关系到师生一日三餐日常生活的大事,同时还关系到师生的饮水卫生和身体健康。实际上学校在前些年就已经打了深井,是驻当地的国家地质部门无偿援助打的井,因为他们的子女在这里上学。现在就是没有水塔和供水管道,原因很简单——缺钱。至于建水塔需要多少钱于志坚心里也没底儿,但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管有多大困难,水塔一定要建。他先找到设计院,请设计院先把图纸设计出来,预算后再根据情况而定。 那时候还没有普遍实行工程招标,工程造价也小。于志坚把学校建水塔的事情公告出去,然后有条件的选择施工队。一是能垫付资金;二是看谁造价低;三是还要确保工程质量。因为选择造价低的,确保工程质量这一条于志坚早已想好了,要亲自把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是冒着风险在干。因为当时钱对他来讲是太缺了,他不得不这样干。预算接近十万元,他选择了喊出七万元承建这个工程的施工队。 学校原来的老总务主任叫古文武,长方脸上嵌着一对小眼,尖嘴厚唇,一脸横肉,教职工称他是二书记。除了一把手以外,从不买其他领导的账。王劲松在该校任书记时,给他说个事,他说不如放屁;给他写个条子,他说不如擦屁股纸。可以说是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从开始建水塔,他就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 “这施工队根本就不会建水塔,建起来不是倒塌也是漏水。瞅着,有好戏看!” 水塔建到十几米高了,他专门跑到人多的地方说: “唉,同志们,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猜梦见什么了?水塔倒球了!” 建水塔的过程中,说好的也有,说坏的还有。从动工那天起,于志坚就拿定主义,说水塔质量好的他不听,说水塔要倒的他也不听,他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管是基础隐蔽工程还是塔顶水箱工程等,他自始自终都亲自过目,亲自监督。另外还安排了他信得过的诚实正直的高显贵主任为组长的监督小组,只要工地施工,就有监督人员在。再一个,施工队丁老板给于志坚立下了军令状,说: “水塔建好试用有问题我不要一分钱!这个工程我就没想赚钱,我只想在这里打个广告,让人们知道我丁某搞工程怎么样!” 就这样,三管齐下,保证了水塔的建筑质量。结果,于志坚上任后兴建的第一个工程陪着他一起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北岗四中的校园里,岿然不动,见证着北岗四中走过的艰难历程。 水塔建好了,紧接着就是要安装自来水管道,把水通向各家各户和学生寝室。校园面积上百亩,全是一栋栋红瓦房,所以住户很散,这就需要不少供水管道。购买管道那就得现钱现货,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钱的人就喜欢思考不需要钱也能办到的事儿,于志坚想到了原来当地驻军给学校供水时通向学校这一段距离的供水管道,现在已经没用了,没有钱有人,可以把它从地下挖出来。他找到部队首长,把来意说了一遍。因为是军校共建单位,一拍即合。部队首长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于志坚就成立了一个专班,由高显贵负责,对埋在地下多年的供水管道一节一节地挖出来。由于管道埋得深,时间长了表面地形也变得复杂了,每挖一节都很艰难。这种苦于志坚吃过,为鼓足干劲,他也光着脚下到水沟里和大家一起挖。为了节约资金,挖,是自己人挖;运,是自己人运;运回去后又是自己人仿照专业人员的做法学着装。把管道安装好,又用支管通向各家各户和学生寝室。一九九三年春季开学,北岗四中建校以来的吃水难问题彻底解决了,结束了师生吃水排队,用水肩挑的历史。 从于志坚解决吃水难问题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再容易的事情,没人去干,就会觉得是难事;再难的事情,有人要下决心去干,就觉得是容易事了。于志坚干这件事情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地大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可建校十五年了,没得到解决,他之前换了七任校长,也没得到解决。不是别人做不到,关键是没人去做。 也就在这个时候,曾秀丽有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从山洼小学调入了北岗四中。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结束了分居的生活。这就是商品粮户口起的作用。曾秀丽地调动,使山洼小学的教师们羡慕不已。他们觉得能离开这个地方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就不错了,有好多老教师都快六十岁了,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都一直在这里任教。兢兢业业,默默无闻,自甘清苦,无私奉献,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表现了高尚的奉献情操。有多少像他们这样无名无利的人们在为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奋斗不止。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