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二十章
就在这次整顿校园环境之后,于志坚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贺大山的话以及群众的议论使他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什么是正事,他在想就那么几栋破瓦房教室和破瓦房寝室怎么去发展?他在想学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怎么安心学习,怎么留得住学生的心?教师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怎么安居乐业?他在想老百姓把子女送到这里我们又是怎样管的,怎样教的,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他不是思迁,而是思变。他要在这块黄土地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他要使这贫脊的黄土地变成沃土。他要改善办学条件,他要提高教学质量。 一九九三年暑期,他毅然决定兴建教学楼。不少老同志都不赞成,主要怕建不起来,又成半拉子工程。工会主席钱运成说: “志坚那,前任那么多领导想都没敢去想,就不提建了,你保证能建起来,用几年?不要脑子一热就蛮干,建不起来可就难堪了!” “钱主席,我们这个学校就永远这样?我们靠什么发展,就凭这个乱摊子?我们不但建,还要很快地建起来!”于志坚非常坚定地说。 还有一些人当面不说,背后议论,古文武说: “他当是吹糖人啊!这可不像建水塔,一栋楼房需要大几十万,就这样的破学校,啥时能搞到几十万?猴年马月了!我还不清楚,这么多年了我们搞的钱在那里,谁看到了?莫说建不起来,就是建起来了,头给人家敲,债务也给学校拖垮了!” 不服于志坚的胥编说:“这家伙就是想捞点儿政绩拔腿跑,把包袱扔给别人。” 真正要跑的就是这个说别人的胥编。就在这年秋天,胥编依靠其老岳父的关系调到市内一所中学任教。此人有一套非常拿手的看家本领,那就是坐在屋里可以把一个落后分子编造出一个模范。他的妻子余红也是他坐在屋里编造出来的模范。在北岗四中从领导到教师谁也不知道余红的事迹是什么,是哪个方面的模范,可到了关键时刻比如评职称,模范称号的证件拿出来了——省少儿工作先进个人。这东西关键时候作用就是大,胥编就是凭自己的那个模范称号被推荐照顾免试上的中师,甩掉了民师帽子,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商品粮;之前,他就是农村学校一个临时聘用教师。 不同的言论只能增加于志坚的思考,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在想,你们这些人老想过去,老是和过去比,为什么就不能想想未来,向前看。过去没听说有个深圳,现在怎么会出现个深圳,不是才发展起来的吗?下层知识分子的封闭和单位的长期不变化,人们的思想也疆化了。于志坚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对兴建教学楼这一决策要统一思想。他说: “大家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艰苦创业的思想解决问题。兴建教学楼的关键是资金问题,关于筹集资金的办法我们采取学校筹一点,教职工借一点,银行贷一点,施工队垫付一点的‘四点’办法。难度肯定有,但创业就是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就这样,这年九月,经过设计院设计,通过招投标,规模为二十四个教室的教学楼动工兴建了。 就在秋季开学没几天,一个无月光的晚上,晚自习下课时间,高三年级一个叫王老大、一个叫黄老二的站在学生上厕所的路上,像猎人狩猎一样正在寻找对象。黄老二突然喊道: “站住!哪个年级的!” “高一年级的。” “跟我们一起走!” 高一年级的这个学生叫陈浩,吓得不知所措,老老实实地跟在王、黄二人一起来到到学校东南角围墙边,黄老二问陈浩: “身上有钱吗?” “没有,” 黄老二“砰”,“砰”两脚踢在陈浩的小腿杆上,说: “真的没有?收出来可就对你不客气了!” 陈浩慢慢地有点舍不得的样子把十元钱从兜里掏出来给黄老二。 “兄弟,够意思,有事找我们。”他又指着王老大说:“这是我们老大,这件事不许说出去,若是走漏半点风声,小心你的狗头,滚!” 陈浩走后,他们又去寻找时机,寻找对象,再去勒索第二个、第三个……一些学生吓得不读书了,回家了。 高一年级班主任向于志坚反映:不知怎么搞得,班上有少数学生才来了这么短时间,读得好好的突然提出不读了,要回家,问他们理由,也不说什么理由。 又一天晚上,王老大带着一个女生从学校后门溜出去。他们二人就在离后门不远处靠在围墙旁边站着,抱得紧紧地接吻。学校一个老教师人们都称他“书呆子”,他走到那儿发现这二人在一起后,就像发现了新大陆,非要看个究竟不可。他眼睛又不好,于是就凑到跟前去看,王老大伸手就是一拳打过去,“书呆子”的眼立刻变成了熊猫眼。他找到于志坚说: “我被打了,你看眼都被打肿了。” “什么原因,谁打的?” “我不认识” “书呆子”只说不认识,也不说原因。 他跟于志坚说罢之后,接着就到处跟别人说他被打了。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就小题大做,说: “教师被打没人管,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怎么教学呀!不行了找上边去!” “书呆子”实际名字叫苏鹤,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大山区,“文革”后调到北岗四中。文革期间,大脑受到刺激,一直没有结婚,经常拿个照相机专给女生照像。一般都不要钱,要钱也是象征性的要一点。他一个人,工资又高,哥哥是个外商,在新加坡,经常还给他寄钱。钱对他来讲没有多大用处,他照像纯属取乐,找事干。照完像自己亲自骑自行车跑到百里之外的市区去洗照片,从不打车。身体素质非常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经常给别人说他的肌肉一点都没松驰。 从苏鹤身上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都有追求,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一面。像他除了一天三顿饭,什么都可以不干,照什么像,骑什么自行车进城呀。可是不行,因为金钱和一日三餐不能给他带来幸福和欢乐,只是为了活着,这样,活着跟死了差不多;所以,鲁迅说:“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高一年级班主任汇报新生的流失,苏鹤汇报他的被打,这两件事,于志坚进行了冷静地分析,再结合以前发生的一些问题,他觉得学生当中还存在着没有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管理还停留在表面上,或者知道又不敢大胆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管。多少年来,下边的初中教师和学生以及群众对北岗四中的学生管理意见很大。若不再认真抓好学生的管理,对学校今后的招生尤其是发展影响很大。他亲自深入到教师及学生中座谈,访问;深入到教室、寝室、校园的各个部位尤其是死角——人们经常不去的地方。观察甚至蹲点。一天晚上,他和管理人员一道亲自抓到又一个勒索别人钱物的学生叫杨彪,外号叫杨老三。于志坚对杨老三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说服他,感化他。杨老三不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揭发了其他违规违纪的学生。如王老大、黄老二们勒索高一新生的钱物,王老大那天晚上殴打苏鹤。他们都是一路的货色,通过杨老三才知道学生中有“八大金刚”。有时单独做案,有时勾结在一起做案,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于志坚针对这种情况,分别召开了领导干部会和班主任会,制订了《北岗四中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和《北岗四中学生违规违纪处分条例》。又召开了几次学生大会,请司法公安部门领导进行法制教育,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违规违纪处分条例》和《中学生守则》。在此基础上要求领导、班主任、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治安保卫人员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制。对“八大金刚”给予相应处分,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但又从正面教育入手,按他当年任班主任那样,让年级主任班主任给这些学生安排管理任务,让他们参与管理,既管理别人又约束自己,形成自立、自律。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校风有了一个大转变,取得了良好地效果。“八大金刚”一个也没有开除,通过思想教育和他们自立、自律,都转变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