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二十一章
一九九四年春季开学,胥编的妻子余红也调走了。那时教师住房都是学校分配的,还没有实行集资建房和买房。按规定教师调走后要办理住房移交手续,清理公共财产和交住房钥匙。可余红调走后没向学校移交住房手续,就在这时,于志坚接到要去参加校长培训的通知,临走前,他交代高显贵催促余红要尽快搬家移交住房,不然新教师来了就没地方住。 于志坚来到了省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校长培训。这对于志坚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时正需要学习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校长培训在后期一般都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外出考查学校。学习外校经验,开阔眼界。于志坚这次培训安排外出考查的地方其中有上海市。他看到安排的考查路线后,心情十分激动,就在想,这次到上海一定要找到田老师,十几年没见面也没通信了。我终身难忘的好老师,终于有机会见面了。我要向田老师汇报在他的关心和教导下,我没有气馁,没有失去信心,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强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人生的价值在不断地实现。你的大恩大德我无法报答,这一次你一定要接受我的一拜。我要好好在大都市请你吃顿饭,以表心意。 到了上海市,给了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于志坚顾不上观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按照详细地址只奔目的地,地址一点没变,所找的门牌号也是正确的,可敲门后出来的不是田老师,是一个老奶奶。于志坚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老奶奶: “奶奶,这是田盾家吗?” “是的。” “他人呢?” “已去世了,家人也搬走了。” “啊,去世了,天那!” 老奶奶什么话也没有说了,门“砰”的一下关上了。于志坚什么也不能问了。他想问什么时间去世的,他还想问在什么地方安葬的或者骨灰安放在什么地方?但不敢再敲门了,因为是佰生人,怕人家不耐烦。 他站在门外低头默哀,站了有十几分钟,含着眼泪失望地离开了他向往以久的地方。他高兴而来,悲痛而去。 六月初,于志坚参加的为期三个月的校长培训结束回到到了学校,高显贵就给他汇报说:“余红的住房我催了几次,前不久又催了一次,他丈夫胥编提出个条件,要求我们学校安排车把他这里的东西送过去,你看咋办?” “不能再拖了,马上分配的新教师来了就没地方住,不跟这些人计较,就按他说的办,安排一辆卡车给他东西拉过去;但他们要来个人,以免因财产问题扯皮。” 高显贵就按于志坚说的找了一辆卡车,胥编和余红两口子也不来,就委托在这里上学的侄子负责清点屋里的东西。这二人纯属故意刁难学校,其实屋里放的全是一些乱木材,陈旧的乱木床乱桌椅等杂七杂八的破旧不值钱的东西,城里根本用不上的东西,结果足足装了一车。上午八九点钟高显贵陪同司机一起把东西拉到了胥编的单位市二十一中。 到了后,高显贵找到了胥编。胥编让高显贵先坐车上等着。他去干什么去了呢?谁都不会想到他去交待他们单位的门卫不准让这辆车出去,同时也不管高显贵了,任由高显贵坐在车上死等,一直到了中午也不见胥编来,他和司机只有下去吃点饭。吃完饭又坐在车上等,下午三四点钟了还没见到胥编的面。他给于志坚打了个电话,把情况向他做了汇报。于志坚顿时火冒三丈,非常气愤,他让高显贵把东西再拉回来。当车出大门时,门卫不开大门,高显贵问门卫: “为什么不开大门?” “胥编说了,没有他的发话这辆车不能出去。” 高显贵气坏了,去找到这个学校的校长,他把情况向校长一说,校长也恼火了,马上安排人去找胥编,找了好长时间才把他找到。胥编过来后,校长问: “胥编,你有什么权力把人家车卡在这里?人家大老远把你的东西拉来了你又不安排下车,还不让人家出去,你到底想怎么搞,你说话呀!” 胥编发话了:“这东西我不放在这里,拉到我的老家去。” 他的老家和这儿的方向恰恰相反,还在北岗四中以北几十公里的地方,一南一北又多一倍的路程。 “你看看你,你这不是纯粹在刁难人家吗?你搬家之前为什么不说定?”校长说。 “之前没想好。” 高显贵又给于志坚打了个电话,说:“胥编又变了,要求把东西拉回他老家去。” 于志坚接到电话忍了又忍,大声说:“拉,给他拉!” 可是这时已经晚上七八点了,高显贵在想:这里距离胥编老家还有一百多公里,进入农村路又不好走,而且路也不熟,要拉到他老家已经很晚了,下车上的东西都是问题,只有明天再说。于是高显贵和司机吃了晚饭就去找住宿的地方去了。 翌日,高显贵陪着司机又把这破乱不堪的东西拉到了胥编的老家。 回来的路上,高显贵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 “胥编啊胥编,你把我高显贵害得多苦啊!这一次可算把你这家伙认识得清清楚楚了。” 胥编当过民办教师,曾获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政教处主任,搞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人的人,并且还是一个教育人的模范,做出这样的事情叫人不可思议。从胥编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有假、冒、伪、劣商品;社会转型时期也还有假、冒、伪、劣模范。前者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后者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逃脱不了人民群众这双雪亮的眼睛,最终都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原形毕露。 于志坚关注的教学楼工程的建设在四月底主体已经完工,五月份已进入粉刷装修阶段,他培训回来后,施工队老板就在找他要钱,否则面临着停工的危险。为了保证秋季开学能够使用,他又开始想办法筹集资金,不再拖欠工程款,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学校该筹的筹了,施工队该垫的也垫了,他决定向教师借,向银行贷。 就在向教师借款的过程中,一些人自己不借不说,还到处散布消极言论。 “把钱借给学校的都是憨家伙,啥时间还得上!”一教师说。 “想得点利息,到时候连本钱都拿不回来,学校垮台了或校长跑了找谁去?”另一教师又说。 学校这种状况,又加之一些泼冷水的,老师们真的有点担心,都相互观望。于志坚把党员干部都召集起来,动员党员干部带头,领导班子成员挂帅。在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教师也行动起来,学校一下子筹集到了近十万元资金。 借钱难,贷款也难。一是要有财产抵押;二是根据偿还能力有数量限制。按国家规定学校财产不能做抵押。车到山前必有路,人到难处想亲友。于志坚想了这样一个办法,找亲朋好友,借私人的房产证作抵押,以房主私人的名义贷款学校用。不过这个办法是有风险的,一旦贷款还不上,房主吃官司,他就要被连累进去。但他不考虑那么多,到了这个关键的时候也只有背水一战。创业时期,想干成点大事就不会一帆风顺。 于志坚想到了本镇上的老朋友马国宝在街面上有一栋新建的楼房,一天晚上,他到马国宝家里,马国宝正好在家,看到于志坚就说: “志坚,你一个大忙人今天怎么有时间了?” “无事不登国宝殿,兄弟遇到困难有求于你呀!” “啥事你说,只要我能办到的,能给你帮忙是我的荣幸!” 于志坚就把来意一一向马国宝说了个明白。马国宝说: “银行只要说用我的房产证可以作抵押贷款,那你就拿去好了。” “国宝,你不怕我还不起贷款银行找你事吗?” “你那么大个学校,我怕个啥呀?” 于志坚感动不已的说:“国宝,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了,学校发展了有你一份功劳啊!” …… 回校的路上于志坚还在想,农民朋友多朴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