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六章
一九七七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已宣告结束,在“文化大革命”中已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以恢复。这年秋季,国家决定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均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应届中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均可报名;但规定报考高等学校的就不能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报考中等专业学校的就不能报考高等学校。于志坚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报考的是高等学校。报名之后,面临的就是复习备考;由于这考试制度地恢复从确定到实施,时间很短,又加之停考了十几年,复习资料、考纲、补习班这些一概没有;“文革”时期人们又不重视知识,家里一般很少把书保存下来,于志坚把原来读中学时的书只找到了一部分。就开始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学习,也没有目标,漫无边际的学。一天晚上他找到同村的一个“老三届”毕业生,叫彭豫生,这个人就是一九六零年救他父亲的彭医生的儿子。他和彭豫生交流了一番。可是彭豫生已结婚成家了,没有报考的打算,就把自己的几本书拿出来,说: “志坚,我这里有几本书,你看哪本你用得上,你拿去用吧。” 于志坚一看,有一本《平面几何》,他在读中学时一直没有学过平面几何,就没有开过这门课,他有点激动地说: “哎呀,这本书我非常需要!” “那你就拿去吧。”彭豫生说。 于志坚不顾白天的劳累,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日,他走进了中断十几年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场,在走进考场的那一时刻,他在默默地对自己说,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我努力了。 那个年代,“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年,上边又提出普及“大寨县“的口号,农村都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考试结束后,于志坚迅速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农田基本建设当中。社员们见了他就问考得怎么样,队长赵乐金也在问他考试的情况,把他问得很不好意思,他跟赵乐金说: “队长,考得好坏无所谓,关键是年轻人不能错过这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文革’就已经让我们失去了一次考学的机会,不能再失去了。我们不能永远靠这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落后的种植模式来种田,要提高粮食产量,要使社员们从这非常沉重地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就要靠知识,靠科学。这就要靠我们年轻一代去实现,我们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志坚说着,赵乐金的头点着,不住地说:“是的,是的。” 一个月后,考试结果出来了,于志坚落选了。这次落选,对他来讲是预料之中的事,毕竟是文革时期的学生,又处在偏僻的农村,信息闭塞;一个人学习,十分困难,遇到问题无人帮助,又加之没有系统的资料;只靠晚上学习,时间太紧;但他没有气馁,决定不放弃,下年再考。 就在这个时候,媒人赵婶来到了于志坚家,跟赵雪说: “志坚他妈,人家‘张营’那边说娃子们都不小了,提出订个日子结婚算了。” “行啊,等志坚回来了我跟他说,听听他的意见。” “还问娃子们干啥,这不就是大人的事吗?你拿个主意就行了。” “不行啊,娃子们大了,我也当不住家。” “行,志坚回来了你跟他商量商量,给我个话儿。” 赵婶说罢就要走,赵雪拉住她说: “在我家吃饭,说不定志坚也快回来了。” 正说着,于志坚回来了。走进屋就客气地说: “赵婶,你来了。” “哎,志坚,回来了。”赵婶也客气地站起来说。 赵雪把赵婶的来意向志坚说了一遍,于志坚毫不犹豫地说:“赵婶,你给张一梅家里说,这件事暂时不要提,一年后再说。” 赵婶有点不高兴,吃完饭就走了。 一九七八年春,于志坚听说他原来读高中时所在的军队五#8226;七干校办有补习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消息,他决定去看一看。 阳春三月的一天,他跟队长请了假,来到了五#8226;七干校找到了补习班。他向教室里望去,一下子激动得要喊出声,那不正是田盾老师在教室里辅导 学员吗?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等待着田老师下课。 等到下课,田老师走出教室,他喊了一声:“田老师!” 田盾一看,有点惊讶地说:“这不是于志坚吗?你到这里有什么事吗?” 于志坚把来意向田老师说了,田老师对他说: “我们每个星期有三天在教室里集中上课,即星期四到星期六,其余时间在家里学习。这三天主要是搞专题讲座和解答疑难问题,你根据自己的情况,能来就来,有些同学你就熟悉,原来一个班的。另外,我们这里用的复习资料给你一套,你拿去用。” “田老师,谢谢你了,谢谢你了!”于志坚眼睛有点湿润地说。 于志坚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春风扑面而来,心情格外舒畅。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深信洒下的汗水愈多,收获便愈丰硕。 回到家里,吃过晚饭,他就去队长赵乐金家,一进门,赵乐金一家人都从坐的凳子上起来,对他客气了一番,然后赵乐金搬个凳子让他坐下。坐定后,还没等他开口,赵乐金和他谈起了农田改造的事,赵乐金说: “今年我们争取再扩大五十亩水田,你看怎么样?” “没问题,我看‘河那边’那块地都可以改成水田,从西河的高干渠引水。”于志坚说。 “行,你说得对,就这样定,志坚,你有啥事?”赵乐金问。 “我确实有点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于是他就把参加高考上补习班的事跟赵乐金一一说了,赵乐金不太同意,两个人最后商量决定每星期去一天。 通过到补习班,见到田老师;找队长协商每星期参加一天补习班等一系列事情,于志坚信心增强了。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他的计划在时间的安排上大部分只能是晚上,到了农忙季节甚至晚上也不能保证。就这样,于志坚又开始了他艰难的高考历程——白天劳动,夜晚复习。现在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每星期去一天补习班的时候解决。那个时候,时间对于志坚来讲可以说是太宝贵了,每天既要实现他的体力劳动价值;又要实现他的脑力劳动价值。 白天劳累一天,晚上很容易打瞌睡。他就把身边放上大蒜、辣椒、清凉油等能刺激眼部神经的东西,瞌睡了不是吃大蒜、辣椒,就是在眼皮上抹清凉油或用凉水洗脸。 他第一次走进补习班时,人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班里就他一个人是农村的,一身农民打扮,阳光的暴晒,风雨的吹打,繁重的劳动,使他又黑又瘦,简直不像个来复习备考的青年。原来同班的同学对他也变得陌生了。 对他来讲,他享受不到别人那优越条件,但经受得住艰难困苦;他不能像别人那样一帆风顺,但曲折能成就他的坚强意志。他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不误正业,劳动更加积极肯干;他为了能够不再落选,实现自己的愿望,潜心苦读,持之以恒。他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馈乏;越学越觉得文革十年给他造成的损失太大。 到了五六月份,正是农忙季节,和往常一样,不是打场晒粮,就是整田插秧,一天下来,腰痛背酸。一天晚上,吃过饭,于志坚就坐下来开始学习,刚翻开书, 生产队负责管理社员用耕牛犁田耙地的干部叫牛队长,他站在离于志坚家老远的地方大声喊:“于志坚,快来队长家开会了,还在学习呀!” 这家伙有意让群众听到,于志坚非常脑火,去了之后,他给牛队长吼一顿,说: “你走不动了!只怕群众听不到你牛队长的声音了,这对群众影响不好你知道吗?” 于志坚很重视在群众中地影响。 这次会议内容是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加快“双抢”进度,尽快完成上交国家公粮任务。 这些任务地完成是少不了于志坚的,并且还要走在前面,带头去干,他的老毛病也累犯了。这时候也正是考试时间临近,复习处于关键的时候,他强忍着劳累和疼痛,仍然坚持学习,挑灯夜战。很多晚上学着学着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倒在桌子上睡着了,都是他母亲给他勉强扶到床上去睡。母亲看儿子太苦了,一天晚上,他跟儿子说: “志坚啊,考学妈支持你,但你要注意身体呀,为了集体你没命的干,为了考学你又没命的干,这样会出问题的!” “妈,你不也苦了一辈子吗?你年轻时不比我还累吗?我们的社员哪个不苦,哪个不累,不就是没文化,太落后了吗?我没事,你放心!” 进入七月初,就要考试了,那些在补习班的学员们都针对自己的情况在家中自学。于志坚带着一些问题去请教田老师,田老师很同情他,非常热情也非常耐心地给他讲解,解答完之后,田老师说: “有两套后期编的模拟试题我给你一份,不过答案只有一份,让我们丁主任姑娘丁宁拿去了,她可能用完了,你应该熟悉,你去找她,在十栋最西边一家。” 这个五#8226;七干校都是住的一栋一栋的红瓦房,于志坚来到了丁宁家,一敲门,一个妇女打开了门就问: “你是干啥的呀?” “我是来找丁宁的呀。”于志坚说。 “去、去、去!找我们姑娘干啥!” 丁宁听到了,就从屋里出来了,一看,原来是他——农民,就问:“找我干啥?” “田老师让我来的,最后两套模拟题的答案我想借用一下。”于志坚轻轻地说。 丁宁扳着脸,用一种瞧不起的眼光把答案拿来给了于志坚,然后扭头就进到屋里去了,于志坚十分尴尬,也扭头就走。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刺激。为什么农民就这样被人瞧不起?这也许就是贫民与贵族之分吧。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在田野里找了一处僻静的有树的地方坐下来,集中精力去做刚拿到的模拟试题。也许是思想太集中了,做着做着怎么看不清字了,他抬头一望,晚霞都消失了,天色已暗下来了,整个大地灰蒙蒙的。他收拾好东西,急急忙忙地往回赶。乡间的小路上,孩子们正沐浴着夕阳的余晖,驱赶着一群群牛羊走在归家的路上,一只只可爱的小羊和一头头活蹦乱跳的小牛犊跟在他们母亲后面撒着欢儿,孩子们的歌声,牛羊的叫声混杂在一起,此起彼伏。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八日,于志坚又一次走进了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场。这次与上次不同,心里要踏实一些,经过这一年的补习,毕竟知识增长了不少,整个考试下来,感觉进步不小。 高考结束后,于志坚就带着丰收的希望在紧张的劳动中耐心等待着结果的出现。他想入非非,假如我要过了分数线,我就要报考农业院校,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要减轻社员的劳动强度。 到了月底,考试结果出来了,他因一分半之差名落孙山。这对他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很多人为他惋惜。 同情他的人在说:“志坚啊,你怎么这么不幸!” 他母亲也说:“儿子啊,你怎么这么命苦!” 他自己也在想:志坚啊志坚,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文革时期,农村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那个年代当教师比较容易,不管是否胜任,领导一句话你就可以去当教师。因当时人才匮乏,一些民办教师不能胜任教学。一九七八年八月,当于志坚还沉浸在落选的痛苦之中,上级关于民办教师进行全面整顿的政策下来了,所有民办教师面向社会实行统一招考,招考类别分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遇,他毅然决定报考中学教师。这次从报名到考试,时间很短,不过对他很有优势,因为他刚参加完高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结果出来,他考了个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下子震动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对他也是一个安慰,证明了汗水没有白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