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
确认

已经增加书签

确认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七章

  一九七八年九月,于志坚被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录用为民办教师,安排在他们红河大队学校初中班任教。学校离他们村子很近,还会经常遇见生产队的社员们下地干活,上班没几天,于志坚就遇见了队长赵乐金;于是,他老远就热情地跟队长打招呼:“队长,你好。上那儿去呀?”可赵乐金却扳着脸,眼睛半睁半闭满不在乎地“哼”了一声走开了。给于志坚搞得很不好意思,脸胀得通红。一天,他又遇见一向非常洒脱的妇女队长赵春霞,他又是很热情的和她打招呼,结果也是一样。他知道这是嫉妒心理在作怪,他在想:一些领导的子女及亲属凭关系进学校、进工厂、推荐选拔上大学等,不去嫉妒,反而觉得他们有地位,是应该的。我还是凭考试当了个民办老师你们就嫉妒,觉得我的身份和地位就是一辈子呆在农村拼命的干活,不能超越你们。不要有什么奢望,更不要有什么理想。

  到学校当老师,所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尽管当时的学校条件比较差,可对于志坚来讲比他在生产队好多了,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一个学习场所。高考需要学习,当老师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他到学校教书的第一个星期天,哪里也没去就呆在学校分给他的不足六平方米的半间房里学习,这既是他的寝室又是他的办公室。因为寝室和学校办公室紧靠着,门一开是相通的。不料,队长赵乐金亲自跑到学校喊他,安排他下地干活。那时民办老师的报酬是和社员一样拿工分,当时有句顺口溜:“工分儿工分儿,社员的命根儿。”他不敢违抗,只有服从安排。星期天别的老师们都休息干自己的事,他还要下地干活。在别人看来,这对他是多么的不公平。经过农村几年的磨炼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使他的意志越来越坚强,人越来越成熟起来,他不把这个事当成不合理的事,反而把它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

  一九七八年秋,恢复高考制度还不到两年,教育类的书籍资料还很缺乏。一天,于志坚在报纸上看到刊登的关于《数理化自学丛书》再版发行的消息,很兴奋地到本公社的书店去询问,结果没有这种书,只有到县书店去看一看了。购这套书是需要不少钱的,只有回到家里找母亲商量。那时,农村家庭就是凭挣的工分多少到年终发一次钱,数量及其有限,家庭十元八元的开支就属大的开支了。他利用晚上时间回到家里,母亲正在忙着洗衣服。

  “妈!这么晚了你还在洗衣服,累不累呀?”于志坚说。

  赵雪看见儿子回来了,就停下来说:“志坚,你回来了。妈不累,习惯了。”

  “妈,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啥事儿,你说。”

  “我想买一套书,可能需要六七十块钱。”

  赵雪一愣,有点吃惊;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从来没有不支持的,她说:   “志坚,只要你学习需要,妈给你。”

  于志坚激动中带着几分惭愧,他说:“妈,为了我你付出很多,这么大了还让你操心,我也感到问心有愧呀!”

  说到这里,赵雪心情有点沉重地说:“志坚啊,你们兄妹五个就看你了,你小的时候队里人人都夸你好,你大了以后人们把你们兄妹几个说成是一筐子木渣里就选了一个‘楔子’。这个‘楔子’就是你,你要好好干,只要你能成器,妈再苦再累也心甘啊!”

  当天晚上于志坚又回到了学校,开始考虑去县书店的事,他突然想起在这个学校教过书的杨春红老师就在县书店上班;因为他父亲在县城工作,所以她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在县书店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校长说明情况,请了一天假,就骑着他姐姐家的自行车到县城。公社距离县城一百多里,不到中午就到县城了。他也顾不上观光城市的风貌,直接找到县新华书店,在书店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找到了杨春红,一见面,杨春红就认出了于志坚。

  “这不是志坚吗?”。

  “是啊!杨老师,还认得我。”。

  “怎么不认得,样板戏的男主角,我哪能忘记,你有啥事?”

  “我要买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来看你们书店有没有。”

  “有,你现在要这干啥?需要不少钱啊!”

  “我现在也在我们大队学校教书,怎么不需要呢?你知道,教书知识缺乏是不行的;另外,我还想考学。”

  “噢——,那是需要,行,好好干,我知道,你干什么都行。”

  杨春红一手帮他把手续办好,从书库里把书提出来让他验收后包装好,全套共十六本。不仅如此,杨春红还留他在自己家里吃午饭,吃完饭,他对杨老师表示感谢后就又骑着自行车往回赶。

  回来时的心情与上午去时大不一样,他第一次独自一人进城并且还是骑着自行车,事情还办得既顺利又成功,有一种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当偏西的太阳还倾吐着火红的余晖时,他回到了家乡。余晖透过浓密的树木洒在这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给它抹上了一层黄灿灿的颜色;烟囱冒着缕缕炊烟;天上白云朵朵,空气清新使人爽朗;地上鸡、鸭在门前向主人讨食;晚霞在蓝天的怀抱里悠悠散聚……。

  于志坚手中终于有了一套系统的理科自学教材,他除了教好书以外,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认真刻苦地学习,连课间十分钟都不放过。就是这六平方米的半间房成了他学习的主要场所。夜晚的校园静悄悄的,入睡的人们都打起了鼾声,他那半间房的灯还在亮着。那个时候一个公社难找到几台电视机,文化生活还落后,十里八乡一有电影,人们都去看电影,对于志坚来讲,电影放到家门口也吸引不了他,仍然呆在那半间房里学习。冬天冷了,他也不讲究,就穿一条当时人们都不穿的厚棉裤御寒;夏天蚊子咬,就穿双深筒胶鞋防叮咬。因为他每天不是在教室上课就是在半间房里备课、学习,和外界很少接触,大脑一天的印象全是上课、学习;所以,夜间睡觉做梦还在演算习题。

  他认真学习,更认真教学,让两者相互促进,不能相互影响。他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有问题除了在教室找他以外,还可以到他的办公室找他。他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精神,学生们也都慢慢地知道了,对学生影响很大。他的影响是通过一条无声的线路传送的,潜移默化,铸就了学生们一颗颗勤奋、好学、正直地心。学生们都敬佩他,热爱他,听他的话。

  一九七九年六月的一天,于志坚的母亲赵雪托人带信让他回家一趟,当天晚上他就回到了家,他母亲就在家等着他,母亲开门见山地说:

  “媒人赵婶昨天给我说了,‘张营’那边怕你变卦了,耽搁了张一梅姑娘,提出退亲,你打算咋办?”

  “妈,我现在顾不上那么多,退就退吧,你就给他们说清楚,这事就这样定了。”于志坚说。

  就这样,于志坚和张一梅解除了婚约,两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就此终断。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八日,于志坚第三次走进高等到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场。开考前,他向参加考试的人群中望了望,像他这样的“老兵”寥寥无几。考试开始了,考场里寂静无声,屏息静听,只有笔尖在试卷上发出的“沙沙”声,这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考试气氛和考生状态明显与前两年不同。

  随着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质量在迅速提高,在校高中毕业生逐步成了高考的主力军,靠自学应考的社会青年,越来越跟不上高考的前进步伐,结果,于志坚再一次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高考的失败,对于志坚的打击程度可想而知。他总觉得别人在议论他,耻笑他,在众人面前很没面子,简直没脸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对他信心的打击更大,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丧失了信心,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了迷惘,在痛苦中徘徊。一天,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人生的路啊,你怎么越走越窄》。文章里主人公的经历和他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同病相怜,都是在艰难痛苦中寻找人生的路标。

  于志坚在迷惘中又想起了良师田盾。一九七八年高考结束后,田盾因病回到了他的老家上海去治病,走之后,他们两个就用书信的方式在保持联系。一九七九年九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于志坚把这次高考的情况和目前的处境给田盾写了一封长信,连同《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文章一同寄给了田盾。

  就在这个时候,曾秀丽的身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于志坚身边。她一九七八年夏季高中刚毕业,就报名参加了民办教师招考且被录用,和于志坚同一个时间进入红河学校任教,小于志坚三岁。她圆圆的脸蛋细腻娇嫩,白里透红,像化了妆似的特别诱人;双眼皮,大眼睛,长睫毛;红润的嘴唇衬托着洁白整齐的牙齿,樱桃小嘴;头发乌黑发亮,又粗又密,辫着个齐胸的独辫子,五官端正,身材匀称。人们公认的美女。好多人还把她比着杨贵妃,一点儿也不夸张。

  曾秀丽很喜欢于志坚,主要是因为他工作之余一个心思搞学习,其它事情一概不去考虑,是个成器的人。曾秀丽最近看出于志坚的心情不好,她就借故有疑难问题来请教于志坚,这样就有接触的理由。

  那个时候,大队的学校一到星期天,大部分老师都回去了,于志坚可以说是以校为家,很少回去。就在他给田盾寄信的这个星期天晚上,他正在自己那半间房里看《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这篇文章,突然有人敲门,他一开门,原来是曾秀丽,他一愣,有些吃惊地说:“是曾老师啊!”他不敢让曾秀丽进屋坐。

  曾秀丽拿着一本书笑着说:“没想到吧,我能进去吗?”

  于志坚这才不好意思的吞吞吐吐地说:“能,怎么不能,你进屋坐吧!”

  曾秀丽进去就把她拿的书打开说:“于老师,有一道数学题我解不出来,想请你给讲讲。”

  曾秀丽找到那道题给于志坚看。在解题的过程中,曾秀丽有意靠近于志坚。

  不一会儿,于志坚有点高兴地说:“曾老师,你看解出来了,是一个组合问题,到达河的彼岸一共有12种走法。”

  曾秀丽借题发挥,说:“是啊于老师,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就想不开呢?你也不能只盯住高考这一条路啊!农村有句俗语叫‘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条条道路通北京,你还年轻,像你这样有出息的人还是很有前途的。行了,我走了,遇到难题再找你啊!”

  曾秀丽走后,于志坚一个人在静静地思考着:是啊,我不能把实现人生的价值只寄希望于高考的成功上。他很长时间没有睡着,他想啊,想啊,又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的主人公保尔#8226;柯察金,想到了母亲的教导……。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志坚收到了田盾的来信,心情无比激动,立即打开信看。

  志坚:

  你的来信我收到了。情况我清楚了,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一帆风顺。高考的失败,虽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要正确对待它,高考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上大学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一定要上大学。要放弃短识,把目光放远点。面对挫折要勇敢,就像你的名字,要坚强,只要不放弃努力,机会总会有的,希望总是有的。

  我也给你寄了一篇文章,你认真地看一看,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事业成功!

  此致。

  军礼。

  田盾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日

  田盾随信一同寄来的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奋斗不止,总有希望》。写的也是一个年轻人两次高考失败后的经历及最后的成功。这篇文章对于志坚的启发很大。更主要的是使他的信心得到了恢复,精神重新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