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冰冻时节(九)
他不能容忍就要到手的韩立春从自己手中滑脱,不能容忍韩立春对她的蔑视和背叛,不能容忍她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干扰,不能容忍精心策划的夺权计划毁于一旦。他必须动手把农场的大权掌控在手,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大义灭亲的姿态。韩立春必须是反革命,韩立春必须是继刘守一、朱庆生的两个女儿变成狐狸之后的第三只狐狸。只有这样,造反派才不会让她说话,她的话才没有人敢听、敢信。他必须让所有的人看到他的决心和魄力。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政权稳定之后,他会以各种理由解放韩立春的,他要让她明白他的力量,体会他的关怀,从而就范于他。 令他没有预料的是,后来的事情却怎么也不能滑到他计划的轨道上来了。成了反革命的韩立春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她的性格里,看不到一点点蔫豹子忍让和韩寡妇放荡的基因。她倔犟、不服、不怕,竟还以死抗争,弄的他连个下台阶的机会都没有。本来韩立春反革命的罪证就引起一些人的置疑,但冯友清是韩立春的继父,并没有人去追究。这时高大雷出现了,事情复杂了,高大雷的好奇和仗义,会使冯友清的前程因韩立春的事件而毁于一旦。他冯友清已混到了这个地步,就决不能因小失大,他暂时压下了对韩立春的念头,把高大雷调到近似于与世隔绝的沟里。本来可以天下太平了,凭空却出来了这么一挡子事。王小兵的话一下子提醒了他,都是“玻璃花”弄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不能不让他把气一股脑地扣在刘守一头上。 一切都在按着王小兵的思路进行着,他有些兴奋。觉得冯政委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简单、粗暴,没素质,起码他觉得很亲切也很虚心。从他那不错眼珠的关注中,他察觉了他对自己的信任和好感,这让他很愉快,也很放松。看到冯友清沉思的样子,他继续趁热打铁地说:“政委,我提点建议您考虑一下,我觉得是要对高大雷进一步进行看管,但没有必要非把他带回劳改队来。团部这地方人多嘴杂不好控制,索性就把他放在二十一连,通知仇连长严加管理,勤于汇报。像外出、探亲等等都要得到保卫股的批准,时间长了,他就会和很多人包括常虹失去联络,那样他还能干什么?” 看见冯友清点头,他停顿了一下谦虚地问:“政委,我还能继续说吗?”得到肯定的支持后,他对刘守一下嘴了:““我很尊重刘股长,他是您一手栽培的骨干,但我还是希望我刚才说的话您千万别告诉他,因为我担心他会误解我。” “咋回事?”冯友清追问。 “刘股长吧,刘股长他——”王小兵故意磕巴起来,作出不敢讲的样子。 “你说,怕个蛋?”冯友清斩钉截铁。 “那我就说啦?”王小兵声音又压下了许多:“刘股长这次从二十一连回来后,好像对高大雷的看法有些变化,听话音有把高大雷调回来劳改队的意思。我这是瞎琢磨的,没准想错了,还是您抽空问问,别到时刘股长安排完了,您被动。” 说到这王小兵轻松的长出一口气:“再就是小韩的事,我也想谈点看法。最近我注意报纸广播每天都在宣传,要求各级革命委员会积极团结各方力量,做好抓革命促生产。很多地方的走资派、牛鬼蛇神经过革命群众的帮助教育,已经回到了无产阶级一边。兵团好像还没什么动静,但我看不久也会下通知做这方面工作的。您考虑一下,不如咱们先行一步,走在革命的前列,等到上面红头文件下来时,我们已经把总结交上去了。” 这是要表现他理论水平的地方,他用时间做了一个逗号,才接着说:“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有细致的调查研究,将来既要对上级讲得清清楚楚,也要对群众交代得明明白白,被解放的人要一个一个地下结论。被揪出时,事实确凿,被解放时,理由充分。比如说小韩吧,她毁坏毛主席他老人家照片的做法显然是很恶劣的,您大义灭亲果断地定她为现行反革命也是绝对正确的,但经过群众这么长时间的批判教育,她已为自己一时的错误付出了代价。既然她当时的行为没有对革命造成什么实质的影响,在劳改队里还算是老老实实,我看可以释放出来,在群众的直接监督下继续接受改造,这样可能比在劳改队里面更有利。这个工作您出头不太方便,如果要是同意,我就给办了。” 王小兵一直慢慢地说着,但只有他自己清楚,刚刚一番话的语调、做派,甚至就连一些思维方式都是他从高大雷那里模仿来的,他要表现得尽可能沉稳,老练和有思想,他的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也是他昨夜设计的一部分。 这是冯友清第一次与王小兵商量工作。完全出乎他意料的是没想到这个长相平平、个头矮矮,周身没有一点闪光之处的小青年竟是个人才,他说话慢条斯理,句句都撞到了他的心口。依着他恨不得立即把刘守一撤了职,把高大雷抓起来,再让韩立春挂上一双破鞋游街,才能解他心头之恨。知青中真是卧虎藏龙,王小兵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你高大雷不是想回团部吗?我他妈就不让你回来,非让你囚死在荒郊野岭。你韩立春不是惦着高大雷吗?我偏偏让你们见不着面,哪怕你心已给了别人,但你人早晚还是属于我的。一股占有的欲望在他心底膨胀,他决定听从王小兵的建议,先忍下这口气。 “好,刘守一的事情我办,煞阿煞,其他的事情你就安排吧。过程不用请示。” 王小兵长出一口气,胸口中顿时像塞满了成捆的绿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