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三章一波三折1裂变
建厂不是目的,在砂布王国中称王才是黎珊玉的最终目的。 随着砂布厂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黎珊玉的目标盯得更高更远了。他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发现,耐水砂纸这一产品目前产量低,价格高,市场走俏,全国只有几家工厂生产这一产品,而且大多是半机械化生产,仅仅只有天津一家砂布厂属自动生产流水线作业。 这就是通城砂布厂发展的一条出路,黎珊玉决定从这条路闯出去。 通过筛选,黎珊玉选派头脑灵活的黎淑兰到广西柳州学回了制作耐水砂纸的工艺。很快,一个耐水砂纸生产车间建起来了,耐水砂纸很快投入试产。在攻克了几道难关之后,产品大量投放市场,为砂布厂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黎淑兰也被黎珊玉任命为耐水砂纸生产车间的第一任车间主任。1982年5月,她又被任命为副厂长。 1982年1月,黎珊玉提出“实行两级核算,三定计酬”的企业管理制度,打破砂布厂存在的吃大锅饭的现象,开始触及了一些人的灵魂。黎珊玉和黎淑兰之间两种观念代表的矛盾也因改革而激化了。黎淑兰认为这样的改革不行。如果这样改革,黎珊玉就相当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板,工人也就成了老板的雇工。而黎珊玉则看出了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要想使企业不断发展,要想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要打破大锅饭。他感觉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被曲解,觉得不对劲,必须要改革。黎珊玉看准了的事就非得去做不可,决不让步。两个人的矛盾日趋激化。 正在这时,黎珊玉得到了一条消息:省机械进出口公司为了打开泰国耐水砂纸市场,接受了一个泰国老客商的订单。泰国老客商公开讲,为了打开泰国市场,生产厂家首先要做市场投入,其次是价格要低于人家的产品。市场投入资金由客商承担,但要求降价损失的5万元由生产厂家承担。这份订单没有哪家企业愿做。单从眼前利益看是吃了亏,但从长计议,前途无量。黎珊玉想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是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一次极好机会,就当是用这笔亏本的钱到国外做了广告,一旦成功,不但得到了一个国家的市场,而且打开了东南亚市场的缺口。于是他大胆地接了下来。 黎珊玉从省城回来后,立即召开厂委会,把接合同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黎珊玉话刚落音,就立即遭到了黎淑兰的反对。她说:“不赚钱的合同不能做,亏本的合同更不能做。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做亏本生意,今后我们的日子还怎么过啊?” 黎珊玉脸色难看起来,说:“承接合同的道理我都说了,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些,不能只朝脚背看。大家都说说。” 会场上寂静无声,黎珊玉和黎淑兰两个人的意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不好表态。会场上僵持住了。 为了打破僵局,黎珊玉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说:“在市场竞争中,老市场价格要求稳,新市场要求随行就市,薄利多销或保本销售。为了开辟新市场,要不惜做赔本买卖,牺牲眼前利益,打开大市场,以换取长远利益。我们不是常说‘放长线,钓大鱼’吗?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都表个态。反正我是厂长,合同已经接下来了,不搞,我不好向上级交代。让我把合同退回去,不可能!”黎珊玉显然有些刚愎自用的武断。 这时身为砂布厂党支部书记的熊师菊表态了,说:“我赞同黎珊玉厂长的意见。” 吴恩桃也表态了,说:“黎厂长的想法有道理,这个合同不退为好。我们做。” 除了黎淑兰之外,再没有人公开反对。 黎珊玉最后做出决定:“按合同保质保量保时完成任务。” 黎淑兰一口气闷在了心里,愤怒之情诠释在一张扭曲的脸上。 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位黎珊玉一手培养起来的能干女将,做出了一件大错特错的事来。在她的思想影响下,为了争取一点利润,有些人竟在质量上搞起鬼来。这些都让心细的熊师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很负责任地向黎珊玉建议,对这批货进行开箱检查。交货时间临近,黎珊玉打开第一箱,就发现了7张有接头的砂布。黎珊玉大发雷霆,下令让全厂后勤人员协助生产人员全部开箱检查,不合格产品一张也不许出厂。经过突击检查,查出了价值2万多元的不合格产品,然后集中在空地上付之一炬。这一把火烧醒了砂布厂员工们的质量观,却没有烧化黎淑兰与黎珊玉之间的矛盾。为了严肃纪律,黎珊玉根据有关管理制度,对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分管质量的副厂长黎淑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罚款60元。这60元,相当于当年3个月的工资啊(当时黎淑兰月工资为22元)!黎淑兰心里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恰逢这时,通城县供销合作社正在筹办一个砂布厂。他们看出了黎珊玉和黎淑兰之间的矛盾,又看中黎淑兰手里的技术,立即向黎淑兰抛出了“国营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诱惑。从根子上崇尚计划经济的黎淑兰,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人各有志,黎淑兰带着一部分技术骨干、供销人员离开了通城砂布厂。黎淑兰在县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办起了“鄂南砂布厂”,打出了与当时通城砂布厂的“力牌”相抗衡的“虎头牌”砂纸,扬言老虎要吃掉通城砂布厂。黎淑兰的倒戈,一时间影响了通城砂布厂的销售,动摇了军心,使生产一下子陷入半停产状态。 共患难的姐妹为什么艰苦的时候能和睦相处,今天的日子好过了,却要相互厮杀了呢?黎淑兰可是黎珊玉一手考察培养起来的啊!她也为通城砂布厂的发展壮大立下过汗马功劳啊!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得到全厂员工的拥戴。砂布厂先后用公费送她到北京、柳州等地学习,还多次用专车送她到武汉请名医为她治头痛病啊!这到底是怎么了?姐妹的情谊忘了吗?熊师菊想不通。但是,面对鄂南砂布厂的强大攻势,她再也坐不住了。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她,立即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号召大家同心协力,风雨同舟,团结在黎珊玉厂长的周围,和鄂南砂布厂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国营企业”招牌的巨大诱惑下,又一批同甘苦共患难的姐妹离开了这个群体。当年的26位女创业者,最终只留下来17个人;加上黎珊玉这唯一的男子汉,就是18个人。他们是—— 熊师菊黄年芳吴恩桃黄秋艳胡落贵黎彩凡胡南英 黎良英黎六英廖小珍朱艳兰冯国娥杨细梅程美玲 徐玉早孔兰香黎凤娥黎珊玉 这些人对自己用一滴汗一滴血创办起来的工厂,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不愿意离开。有一个姐妹脾气暴躁,因为当时接受不了黎珊玉的思想,曾公开与黎珊玉对抗过。当有人对她说“国营单位将来老了有保障”并拉她走的时候,她却说出了令人感慨不已的话语:“金窝银窝么样也不如我这草窝!”许多人说:“这个厂是我们一砖一瓦做起来的,和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自己生的自己疼。” 通城砂布厂经历了一次惊涛骇浪,在舵手黎珊玉的引航下,继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