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六章灵魂工程7用爱凝聚人心
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心、爱护员工,是一个企业从小做大的基本原则。玉立公司关心员工生活,是众所皆知,有目共睹的事实。 1981年起,通城砂布厂给上班员工免费供应中餐。 1988年始,黎珊玉每年春节都要向员工发一封慰问信,感谢他们一年来对他工作的支持。 1992年始,公司为上班员工免费提供营养餐。 1994年始,逢年过节消费物资由公司统一购进配齐,免费发放。如大米、食油、洗衣粉、卫生纸、皮蛋、月饼、鞭炮、灯笼…… 1997年公司决定,除对全体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外,还对工龄在15年以上的员工单独在银行存款1。5万元,作为职工退休时的安家补助。后又为职工办理了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 1998年,公司制订了对贫困员工照顾的政策,后来随公司发展,照顾标准从起初的200元、500元、1000元,增加到2000元,到脱贫时为止。 1998年,黎珊玉制订的《玉立员工准则》上明确无误地写着:“不忘两个根本:企业的根本利益,员工的根本利益。” 跨入新世纪,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关心员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00年开始,公司每年统一安排退休员工外出旅游。2004年国庆长假,公司安排560名员工分别去北京、上海、海南、深圳、云南、香港等地旅游…… 2001年,黎珊玉提议,董事会通过,决定投资1。5亿元,建设功能齐全的玉立花园,为玉立人营造幸福园。以特优价卖给员工居住。2004年建成3栋,2006年又建成6栋。到2008年,18栋、12层、每层4套、每套165平方米的住宅楼将全部竣工,服务、健身、体育、游乐、绿化、美化项目也将同时完成。 2002年,在企业改制中,黎珊玉毅然放弃个人持独股的建议,坚持让玉立员工人人持股的“动态股权制”。 2006年,玉立公司开始为员工办理企业年金。员工一个月交100元,公司相应地给员工存100元,员工实际可拿200元。一年公司给每个员工贴1200元,三十年公司就给每个员工贴36000元。平时职工的治病经费可以在年金中开支,解决了“小病自己养,大病大家管”的治病经费难题。 黎珊玉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员工家里有红白喜事,或天灾人祸,都得让他知道,他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黎珊玉曾经在自己的工作笔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抓学习、抓教育,更主要的是要关心和爱护职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善于听其言,观其色,也就是‘察言观色’。走进车间,职工情绪乐观,精神活跃,说明这里士气高涨,起码没有大的个人和集体困难。如果走进车间,有人低头不语,闷闷不乐,这就要引起思考。是本人身体不适?是家庭遇到什么困难?抑或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业务工作、家庭关系来抓。” 多么精明的企业家啊!他时刻把员工的利益和冷暖放在心上。 有一次,黎珊玉偶尔发现女职工黎育珍情绪比较低沉,甚至听人说她还有出家为尼的念头。经过细心观察和访问,他发现原来是与她恋爱了4年的男朋友不知啥原因,突然提出要和她分道扬镳。黎珊玉知道详情后,立即与党总支书记熊师菊商量,以总支和团委的名义,给她的男友发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函,详细介绍黎育珍的工作学习情况,从中大力撮合,终于使男方打消了分手的念头,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玉立公司工会把黎珊玉“察言观色”的方法学到了家,成了打探职工家庭困难的行家里手。职工戴方献的爱人不幸患上了骨质增生病,几个月治疗费花去了2万多元。戴方献为了不耽误工作,在爱人住院期间,一直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公司。只是送爱人去武汉市治疗时,才请了两天假。但细心的领导还是通过工会了解到这一情况。黎珊玉立即召开董事会,决定资助4000元给戴方献的爱人治病。然后,以公司名义发布捐款倡议书,黎珊玉第一个捐了200元,两天时间捐款就达5000多元。第二天,公司领导驱车武汉,亲手把9000多元钱送到戴方献手上。戴方献夫妻俩感动得热泪盈眶。戴方献的爱人躺在病床上抽泣着说:“没想到玉立公司连职工家属生病都这么关心。我没有什么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只有今后多多支持戴方献的工作,以此来感谢你们的关心。” 有一年,职工张丽把一批价值3万多元的砂纸卖给了孝感一家公司,快一年了,收不回货款,张丽急得不知哭了多少回。当时在公司财务室搞会计的皮玲知道后,便向黎珊玉反映。本来公司实行销售买断制后,完全可以不管这类事的。为了挽回职工的经济损失,黎珊玉还是让皮玲协助张丽去追回货款。皮玲接受任务后,立即带着张丽赶到孝感追讨货款。到了孝感,她们打听到这家公司是李家兄弟开的,其中,弟弟人称“黑老二”,是当地一霸,五蛮六道的。了解他的人都怕和他做生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皮玲大着胆子走进该公司财务室,找到一位女会计。这位女会计是个五十来岁的婆婆,皮玲就向她了解情况。她先不谈要钱的事,而是谈财会工作的苦衷,拉近感情,再谈货款的事。皮玲对老会计说,我们今天不是来要钱的,是来了解情况的。我们的货如果不好卖,我们就拖回去。老会计推脱说,她什么也不知道。皮玲只好带着张丽走了。 第二天,皮玲带着张丽又来到这家公司,和老会计拉家常,还送一双非常漂亮的绣花鞋垫给老会计,说是自己妈妈绣的。老会计爱不释手,很受感动。皮玲对她说:“我们都是搞财会的,钱要不回去我就要下岗了。我们来孝感已一个星期了,盘缠也花光了,天天吃米糊糊。我求您想法子让我去仓库看看,如果货没卖掉,我们就拖回去。”老会计说:“明天等老二不在家时,我带你去仓库里看看。” 第三天,那个老二去武汉了。老会计带着皮玲和张丽去了仓库,发现货已没有了。保管员说,早卖出去了。皮玲听了心里有底了。在老会计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老大,并做老大的工作,表示如果没有钱就用货物作抵。老大还算通情达理,同意用货物作抵。就这样,皮玲帮助张丽把拖了近一年的货款用“以货抵款”的形式追回来了。张丽感激不尽。 2000年腊月,玉立公司员工张习爱被县医院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动手术没有成功,又发生肝内黄疸性梗阻,导致肝萎缩。个子1。7米的他瘦得只剩下60多斤了。当张习爱在死亡边缘挣扎时,当他们一家人正一筹莫展时,黎珊玉不知什么时候得到了消息,立即为张习爱的病召开董事会,特地派胡透明厂长用专车把他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找专家教授为他看病。胡透明厂长忙前忙后,一忙就是几天。临走时,嘱咐医生要不惜一切代价治好他的病。然而,张习爱在协和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仍不见好转,且病情越来越重。医生对张习爱的家属说爱莫能助。后来医院就不给他下药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张习爱只好回家等死。他们一家人再次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黎珊玉闻讯后,立即把车间主任关北钥找来,对他说:“对张习爱的病你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不要迷信专家、教授。有什么困难你只管说,公司一律给予支持。比如医药费问题,公司先给垫付上。”事后,黎珊玉又派医务室关医生和她在中医院工作的父亲到张习爱家,帮他用中药为张习爱治疗,还委托关医生给张习爱捎了一句话:“人要有信心才能战胜病魔。”张习爱在家里治疗期间,黎珊玉曾多次前往询问他的病情。在厂领导的关怀下,在关氏父女精心的治疗下,张习爱的病一天天好转了。此后,张习爱逢人就说:“是玉立公司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黎董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玉立公司你会听到关于葛非和黎评的故事,说他们是飞走的凤凰又飞回来了。 葛非,早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又去北京电影学院深造。先后在咸宁艺校、福建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工作。七弯八转,最终转到玉立公司,创办了湖北玉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葛非原是个苦命的孩子,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在亲戚家长大。初中毕业就没条件继续升学了。他多么渴望读书啊!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去读高中,自己暗自流泪。 1980年6月,葛非进了正在艰苦创业中的通城砂布厂,那年他才16岁。第二年,黎珊玉正式被任命为砂布厂厂长后,派精明灵活的葛非去武汉搞公关、卖砂布。葛非年龄小,个子小,骑着个旧自行车,围着武汉三镇转,十分辛苦。他还想读书,一边跑业务,一边在江汉大学学文化课,在江汉区文化馆学美术。 有一次,黎珊玉去武汉办事处办事,请客户在外面吃中饭。饭后要葛非把桌上的剩菜,用盆子装回办事处晚上吃。葛非觉得不光彩,犟着不肯装。 黎珊玉吼道:“小小年纪就不晓得节约,你不是来武汉享福的!” 葛非在同事的规劝下,把残菜装回去了,但他感到十分委屈。 后来黎珊玉了解到葛非的家庭情况,十分怜悯地对他说:“你要晓得节约,浪费多可惜啊!” 在武汉3年,葛非为砂布厂做了不少事:找到了第一个武汉代销员——武汉五金公司退休老师傅谢洪涛,为砂布产品打进武汉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花2000元在武汉部队后勤处买了一台九成新的上海牌小货车;找到了公司第一个司机张林弼师傅;学会并雕刻了第一个印刷用皮滚,为砂布厂解决了买皮滚难的问题…… 1984年下半年,葛非回到公司,黎珊玉安排进了砂布车间,给皮带打蜡。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的活儿,蜡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一次,葛非把蜡滴多了,皮带打滑,产品报废了,损失了36元钱。黎珊玉按规章制度扣了他的工资赔偿车间损失。又过了几天,葛非看到印刷图案上的染墨太浓了,印出的图案不好看,自作聪明地给染墨加水冲淡。被黎珊玉发现后,他又赔偿了损失。葛非受不了,思想一时想不通。黎珊玉当晚找他做工作,狠狠地批评他违章作业的错误行为,最后把他安排到办公室工作。 葛非一直住在亲戚家,进砂布厂后基本上独立生活。这年腊月廿四,是通城人比较看重的小年节。葛非一个人在街上漫无边际地游荡,别人家合家欢乐,自己却无家可归,心里难受极了。这情景被黎珊玉看见了,忙喊住了他,说:“小葛,到我家过小年去。”葛非望着慈父般的黎珊玉感动了,嘴里忙说:“不用,不用。”话还没说完,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1985年,葛非考取了咸宁地区艺校,后来又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黎珊玉曾抽空去看望葛非,还从经济上资助他。黎珊玉叮嘱他好好学习,毕业后还回玉立公司工作。葛非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艺校教书。黎珊玉一见到葛非,总是问长问短,总是不忘要他回公司发挥自己的才智。葛非爱好摄影,想在电影、电视上有所发展。1997年,他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先后在福建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工作。 在离开砂布厂的日子里,葛非并没有忘记砂布厂,特别是黎珊玉对他的关爱和培养。他常常利用假日,或工作之便,为玉立拍摄了大量的资料片和珍贵的镜头。黎珊玉十分赞赏葛非这份难得的情谊,三番五次邀请他回公司工作。就这样,他放弃了在外面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玉立公司工作。2006年,葛非在省城武汉创办了湖北玉立文化传播公司,为玉立企业文化、企业宣传服务。 黎评中等个子,虽身材单薄,面相清瘦,双目却炯炯有神,显得十分精干。他很小的时候被选入通城县剧团,经过几十年的摔打,已是通城县小有名气的艺人。20世纪80年代末,他经有关县领导推荐进入玉立公司,从事行政工作,侧重抓文艺宣传。他能写、能歌、能舞、能导、能演,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他主持操办,多次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黎评是一个三进玉立公司的人。黎评第一次进玉立公司是1989年,1991年离开去乡文化站当站长,后出去做生意;第二次进玉立公司是1995年,是黎珊玉派人将他找回来,2001年离开,去进修音乐创作,后又去做生意;2004年第三次进玉立公司。 下面是黎评刊登在《犀利快报》上的一篇文章摘录,题目是《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讲出了他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感叹。 我13岁离开父母以后,都是靠自己自学,没有人管我。我曾经自费去广东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培训班学习作曲。以前我因为对玉立事业缺乏应有的热情,没有为之奋斗一生的决心,总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头脑不比别人转得慢,对挽留我的忠言听不进,对挽留我的真情漠然置之,一意孤行,伤了黎董的心,伤了同志们的心。实际上这是我人生理想信念淡漠的一种表现,没有同玉立公司生死与共的决心。我没有献身玉立公司的理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原动力,总觉得玉立公司给予我的少了,自己付出的太多。一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不平衡心态,扭曲了我的人生,使我一次又一次离开玉立公司,误入歧途。 最难忘的是2001年8月,我第二次离开玉立公司的前夕,我打电话给在外出差的黎董,说我想去临湘发展。黎董要我等他回来再说。他一回来就把我和另几个人带到河南参加首届少林武术节。回来后不久,我还是草率地离开了玉立公司,在临湘开了一间小店。黎董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带人亲自去看望我,还送了10000元的贺礼。2004年,我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又想回玉立公司。我打电话给黎董,黎董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我常常想到玉立公司。有一次我想以《离开玉立的日子》写一篇文章,但因心存惭愧终难动笔。一人在外遭人白眼,遭人歧视,遭人欺辱时,我都会想起在玉立公司的日子。领导、职工,男女老少,都是那样的看得起我。的确是“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啊!唯一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是,我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有损玉立公司形象的坏话,有时感到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 如今我又回来了,重新投入到玉立公司的怀抱,得到了以黎董为首的领导的宽容,得到了同志们的谅解。我再也没有理由不为玉立公司奋斗到底了。三进两出玉立公司的人生经历,最终使我明白,玉立公司才是我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是我腾飞的发射塔。因此,我下定了决心,只要我不犯错误,你就 是用棍子撵我,我也不会离开玉立公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