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七章夯实基础3夯实科技基础
提起科技兴企这个话题,黎珊玉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不管东西南北中,咬住科技不放松。这是玉立公司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秘诀。科学技术使玉立公司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超常规发展了。可以这么说,玉立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玉立公司从建厂初期就抓住了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不断发展,不断前进。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速度和效益同步攀升的强劲势头,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小作坊,一跃而遥遥领先于全国同行业。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创新产品年年推出。许多项目不但改写了中国涂附磨具的历史,而且改写了国家技术标准,成为全国同行业和湖北省轻工系统的排头兵。“犀利”牌产品一直以创新快,质量优,价格低,品种全,服务好,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厚爱。 跨入新世纪,为了应对加入WTO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玉立公司更加重视科技设施和科技队伍的建设,着力于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2000年2月18日,成立了以副总经理黎桂林为首的“高新产品生产领导小组”。 2002年4月6日,成立了由总经理郑谦为主任的“新产品研发部”,代替了1996年成立的涂附磨具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玉立公司历年各种产品的工艺技术资料,研究国内外涂附磨具发展动态和情报资料,不断借鉴、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及工艺,积极开发新品种,建立技术资料档案库,按照产品标准加强经常性的检测和监督工作。 2001年,玉立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建起了科技楼,购进了国际先进的科研、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说在我国涂附磨具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为玉立公司的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小试、中试、科学检测等技术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2年,玉立公司被湖北省财政厅、地税局、经贸委、武汉海关联合评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2003年,又被湖北省科技厅评定为“湖北企业技术中心”。 2002年,玉立公司成功地引进了意大利先进设备和德国先进生产工艺的涂附磨具生产线,这是目前我国最高档的涂附磨具生产线,它采用电脑数控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有了高档生产线和先进生产工艺,玉立公司加强了研发工作。近几年又研制成功了一大批高档涂附磨具新产品,让玉立公司彻底走出了低价竞争的怪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涂附磨具行业的发展,为玉立公司竞争世界同行业三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该生产线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科技兴贸行动计划项目”。 2005年,玉立公司投资100万元对实验室进行了高层次的装备,实行微机化管理。成立了磨料检测室、原材料检测室、成品检测室、新产品试验室,使研发工作在硬件建设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软件开发上,2000年以来,玉立公司不惜重金引进国外技术、样机、智力、管理等等全方位的先进资源,运用国际通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5S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完善了公司的科学管理。设立了五金触摸式电脑信息系统,建立了原材料信息库、工艺流程信息库、新产品信息库、实验产品信息库、国内外产品对照信息库。 可以说,玉立公司卓越的产品质量,源自于长期专注于涂附磨具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不断自力更生,自我创新;同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确保“犀利”牌涂附磨具产品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上,玉立公司凭先进的科学技术,牢牢掌握着制胜的主动权。 玉立公司自创立以来(含原通城砂布厂),创新的数十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许多产品代表着中国涂附磨具行业的发展水平,被载入涂附磨具行业史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玉立公司就把日本的远红外线技术全面用在砂布生产线上,创造性地用廉价的树脂胶代替动物胶,用化纤布代替棉布,用石英砂代替玻璃砂。又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犀利”牌产品全部静电植砂化,使中国涂附磨具产品又上了一个档次。设备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改造,双机并联、超宽幅砂纸生产线、热风循环、全电脑控程树脂反应技术、调频技术、自动落杠警报等等新技术的不断创造应用,使生产线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玉立公司的科技人员,大胆吸收消化国外技术,自己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全国第一条国产宽幅砂带生产线的成功,打破了砂带生产技术设备必须依赖进口的神话,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九 玉立公司每年用在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用于奖励“四小”(小改革、小技能、小创造、小发明)的资金达数十万元。每年大改小革项目上百个,几乎都来自群众。平均每年有50多项“四小”成果被采纳、应用、推广。每年年底,都要评出40多项“四小”成果奖。玉立公司对技术人员、企业员工进行小改小革的承诺是:允许试,成功了拿奖励,失败了,没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企业员工小改小革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十多年来,玉立公司已经磨炼成长起一支专业性很强、责任心很强、忠于本企业的科研队伍。黎珊玉兴奋又自豪地称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玉立’牌专家”。实际上,黎珊玉本人就是这样一位从艰苦创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土专家,许多发明创造都出自他之手。由于在科学创新发明上为中国涂附磨具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黎时钟、谢志强、罗俊、杜醒国、吴宏娥、方仕奇等人,都是“玉立”牌专家中的佼佼者。 1998年,砂带车间生产线因干燥经常落杆,既影响工效,又造成经济损失。每天下班之后,员工杨帆就摆弄着一个报警器。他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试了又调,对落杆的一个个细节进行研究。几个月后,他终于研究发明出自动落杆报警器。接着他乘胜追击,又将人工上杆改为自动上杆。这两件小改小革,为砂带车间提高了正品率,大大减少了经济损失。过去发生落杆问题时,一次损失少则1000元,多则3000元。仅此一项技术革新,每年可减少损失20多万元。 1999年,“网格砂布”在中国涂附磨具行业中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国内没有一条生产线,产品全靠进口。黎珊玉看到了网格砂布发展的巨大潜力,便把网格砂布设备制造的任务交给了杜醒国。杜醒国接受任务后,仅凭几张从广交会买来的网格砂布样品,反复思考,反复研究,反复琢磨,带领几个助手连续奋斗了5个月,终于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条网格砂布生产线,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网格砂布。 2000年4月底的一天,公司出口部送来一张PVC止滑砂带的样品。当时PVC止滑砂带在国内也是空白,黎珊玉要求黎时钟尽快研制出来。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啊!黎时钟接受任务后,立即找到罗俊、吴宏娥等人,展开技术攻关。他们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止滑砂带研制出来了,填补了国内空白。接着他们又联合研制出了纸基砂带、高档全树脂耐水砂带、软布基砂带、特柔软砂带、黑色氧化铝PNA中档产品。这些产品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软布基砂带市场一直是洋产品的天下,玉立公司引进了这一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已具国际领先水平。但顾客反映,美中不足的是商标图案不大清晰。研发部主任罗俊将这一研发任务交给了不到30岁的年轻小伙子吴武刚。吴武刚接受任务后,到处查找信息资料,攻读化工知识书籍。为了工艺配方的科学合理,他不少于百次上门求教于大学老师、车间老师傅、研发部工程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吴武刚终于不负众望,研制出了一种集固色、防水、耐酸碱、耐高温等功能于一体的专用涂料。它使用在软布基砂带上,色泽鲜亮,感光性强,使整个产品焕然一新,质量高出洋产品一个档次。该涂料除专用于砂带产品外,还可以用于包装箱的彩印、胶粘剂着色、建筑内外墙涂料的着色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新员工郑金明调入研发部没多久,罗俊就交给他一张无纺布的样品,要他尽快研发出来。接受任务后,郑金明是一头的雾水,眼前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他到市场上跑了几圈回来,一无所获。第二天又到市场跑了几圈,所搜集的信息仍是寥寥无几。后来他干脆通过电脑在网上查找,按照网上提供的资料,他又到市场去了6次,共找来大小20多种无纺布的基体。然后,就是做试验,一次、二次、三次……五次……十次……百次……失败了再做。做两百多次试验,试用了上百种胶,并与机修车间主任一起设计制造生产设备,经过十多次修改后,试产终于成功了。 玉立公司研发部是开发新产品的龙头,但它又不是真空的,不能闭门造车。研发部主任罗俊深知这一点。他十分注意和质检部门和各车间密切配合,形成了“市场—科研—试验—生产—市场—科研—试验—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大大促进了玉立公司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高、新、尖产品层出不穷,敢与洋人决一雌雄。这使玉立公司成了当今中国涂附磨具行业的龙头老大。 黎珊玉在展望玉立公司21世纪的前景时说:“现代产品应具备这样的意义,即产品必须给生产者带来超额利润,以满足其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享受的愿望。要实现这种企业动力和市场动力的最佳结合,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廉’。玉立公司要创造奇迹,就得不断地大胆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工艺科技含量。新世纪玉立公司将花大力气建立‘高、新、尖’产品开发小组,建设全国一流的实验室,开发更多更新更好的‘三高一新’产品投放市场,引领中国涂附磨具发展新潮流,竞争世界涂附磨具之王。” 登高望远,勇攀顶峰,是黎珊玉的本性。不安分的细胞总在他大脑中迅速裂变,他的眼睛一直在盯着“高、新、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