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增加书签
已经汇报章节错误
第九章知恩图报1“希望工程班”)
1994年9月,黎珊玉受国家扶贫助学“希望工程”的启发,到通城县黄袍乡创办了一个“希望工程班”。 黄袍乡是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1928年,中共通城县委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曾是罗荣桓、张体学革命战斗过的地方。革命成功几十年过去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并不富裕。许多农户还未脱贫,致使一些孩子辍学。黎珊玉调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同情这里孩子的境遇,决定在这里创办一个“希望工程班”。由玉立公司提供资金,扶助失学辍学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玉立公司除提供学杂费外,还资助教学设备、学生服装、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补助。 1994年9月16日,通城砂布厂党总支书记熊师菊、副厂长黄年芳,率领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带着学生学习用品和娱乐器材,来到荻田小学,参加玉立公司“希望工程班”授牌暨开学典礼仪式。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余启怡、通城副县长周菊桃、县教委主任余洪焱及共青团县委“希望工程”负责人出席了仪式。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过之后,一块鲜红的“通城砂布厂希望工程班”的牌子挂起来了。通城砂布厂帮贫助教活动拉开了序幕,这一拉开就要上演9年、18年、27年、81年…… 第一期“希望工程班”的51名儿童皆属辍学重新返校的学生。他们领到了崭新的课本、文具,穿上了统一的制服,坐在配备标准化桌椅的教室里,一个个笑逐颜开。这些孩子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他们中有的丧父,有的丧母,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患病、伤残或痴呆……他们中大多数的家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哪来的钱读书啊!今天他们在通城砂布厂的资助下,重新走进教室,再也不用为交不起学杂费而发愁了,能让他们不高兴吗?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头发花白的玉立公司原党委书记熊师菊对我说:“为了组建这个‘希望工程班’,当年,我按黎厂长的要求带人到黄袍乡6个村挨家访问调查,我们所选的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左眼失明的方秋霞,年幼时母亲患病早逝,父亲无力挣钱供她上学读书。孩子要读书,找到老师,请老师去做父亲的工作。老师多次上门家访都不奏效。他父亲还说:‘我家哪有钱送她读书?总不能饿着肚子去读书吧?’我们登门找到方秋霞的父亲,表示替孩子出学杂费送孩子去读书,父女俩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王耀强也是一个没有了母亲的孩子,读到五年级时,父亲不让他读书了,要他弃学从艺学木匠。父亲对他说:‘读书不如学艺,早点出来为家里赚钱,帮衬帮衬。’可怜的孩子想读书,在求学和失学之间痛苦地煎熬着。在玉立公司的帮助下,王耀强又重返了校园。” “希望工程班”所有同学的家庭,各有各的特殊困难。有的家庭旧疤未好又添新伤。2000年9月,幼年丧父的黄永祥不慎摔伤,造成右股骨完全性骨折。母亲四处筹钱给他医治又无着落,感到无望,只有看着躺在床上的儿子痛哭流涕。正在这时,玉立公司的4位员工走进了黄永祥的家——大山脚下一所阴暗潮湿的房子里,送上黎珊玉和部分员工捐助的2350元钱,迅速将黄永祥送到医院去治疗。黄永祥病愈后返回学校“希望工程班”学习。他在作文中写道:“玉立公司,我的再生父母,永远的亲人……” 黎珊玉在创办“希望工程班”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他发现创办“希望工程班”不能只解决学杂费和生活救济问题,还得从思想上关心他们,从感情上感染他们,用爱心去抚平他们幼小心灵上的创伤,和他们建立感情。黎珊玉后来改集体扶持为对口扶持,即开展“一帮一、多帮一”,和贫困学生结成对子的“心连心、手拉手”活动。 “希望工程班”创办以来,受到了玉立公司董事会的重视和关注,每年都将“希望工程班”纳入公司的议事日程。为了加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公司先后为“希望工程班”添置了风琴、电子琴、电视机、速印机,办起了音乐、舞蹈、写作等兴趣小组。孩子们初步具备了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自编了《星火燎原》小刊物。1996年六一儿童节,黎珊玉于万忙之中率玉立公司艺术团去荻田小学慰问演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黎珊玉语重心长地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和砂布厂发展的历程,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心愿,2001年六一儿童节,玉立公司把“希望工程班”的孩子们接到玉立公司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和见识。玉立公司业余艺术团还派人辅导“希望工程班”的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参加全县文艺演出,没想到还获得了一、二等奖。 在玉立公司的关爱下,“希望工程班”的孩子刻苦学习,语、数、外等学科,以遥遥领先的优势长期位于全乡同年级之首。“希望工程班”学生小学期间在荻田小学就读,初中期间在黄袍中学就读。51人中,先后有21人次荣获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一、二、三等奖,12人次荣获市、县级作文比赛二、三等奖。到2004年,原“希望工程班”中有8位同学考上了大学。玉立公司还将首期“希望工程班”的同学安排了十多个进玉立公司工作。 “希望工程班”第二期于2001年秋季开学,有学生45人。玉立公司又要将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培养到初中毕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05年,黎珊玉到牌合村视察工作时,看到几百名学生在一栋已成危房的教室里上课。他十分心痛,当即拍板投资120万元,扶助该村建起了“牌合玉立希望学校”。2006年9月,这栋新校舍已投入使用。 9月2日,“牌合玉立希望学校”举行竣工典礼现场,礼炮齐鸣,鼓乐喧天。玉立集团董事长黎珊玉为希望学校揭牌。“牌合玉立希望学校”的竣工,是玉立集团实践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的又一举措,圆了3000牌合村父老乡亲的梦,也圆了黎珊玉回报家乡的梦。 |